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王景龙  胜秋  百权 《江淮法治》2012,(20):40-41
随着社会文明及开放程度的目渐加深,丧隅老人再婚的现象日渐普遍。由于再婚老人的家庭、财产关系比较复杂,出于对财产支配的的习惯,对婚后财产利益的考虑,对双方子女感受的顾虑,乃至对自己晚年、后事的考量,很多有一定财产和收入的丧偶老人,再婚后就“钱财支配等问题”实行了“AA制”。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再婚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也会遇到一些社会和家庭的阻力。本文对老人再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原因做简要分析,对如何应对老年人再婚过程中的种种压力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老年妇女的丧偶率要显著高于男性,老年妇女的再婚问题随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这种"夕阳婚"可以使老年人在精神上消除孤独感,生活上相互照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负担,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是有益的。但是,在生活中老年妇女再婚也受到了不小的阻力。这就迫使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加入了"银发同居"的行列。而在这种非婚同居的关系中,老年妇女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其合法权益极易被侵犯。文章拟从老年妇女再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揭示老年妇女再婚难的原因和我国现行法律的不足,并提出对老年妇女再婚维权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4.
方靖 《法制与社会》2013,(35):267-26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老年人持续增多,老年人的再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根据相关的调查,不少丧偶及离婚的老年人有再婚的意愿,但在现实中却遇到了不少阻力,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法律的角度着手,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对老年人再婚自由保护的不足之处,认为现有法律法规的实际效力过低,规定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且刚性规定过少,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的解决策略,以期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再婚自由权。  相似文献   

5.
财产约定公证: 扫除老年人再婚的不安全因素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多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其中单身老人达4500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加.老年人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老年人再婚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倍受人们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礼法合一的清代社会在对丧偶妇女守节行为进行推崇的同时,又以法律手段规范了丧偶妇女的再嫁行为,并加大了对破坏"守节"行为的惩治力度。本文旨在以《刑案汇览》个案为立足点,通过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以由点及面的方式对清代孀妇再婚权利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丧偶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再婚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再婚中所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了老年人再婚的法律援助对策,以切实保障老年人再婚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浅谈再婚家庭夫妻财产约定及公证张秀兰再婚家庭夫妻财产约定,是指再婚家庭的婚姻关系当事人双方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约定双方的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以及相关财产的所有权的归属及使用、收益和处分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一般来说,再婚家庭的婚姻关系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有...  相似文献   

9.
与封建社会束缚女子再婚自由并片面要求女子贞节的道德观念相比,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妇女再婚却做出了基本不禁止的规定。本文从古代的法律文献和有关历史记载进行论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法律不禁止妇女再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白小平 《北方法学》2015,(2):93-104
社会语境是介于社会需求事实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媒介场景,作为第三法域或是部门法的社会法也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语境系统。当代西方国家因社会内部压力对市民社会自由性和自利性的有限改造,促成了"律他、利他"的人民社会初级语境形成,体现出"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的政治观念,西方国家的社会法是对该政治观念的法制反映。"以人为本、谋求社会成员共同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语境的政治观念,中国的社会法建设除应具有"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之相同经济、社会功效外,还具有制度自觉的政治功效。人民社会不同层次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法立法目标与任务和其在法律体系中不同的实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构建社会资本的条件尚不充分,如果强行进行社会资本的运行,那么,社会资本极易演变成"关系性资源",进而不利于社会的有效整合。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内涵的分析,力求探讨"关系性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厘清社会资本和"关系性资源"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进程中,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展现出一系列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明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核心目标设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中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以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为主线的社会建设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涵养社会治理核心价值,坚持"四维治理"等。这些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彰显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呈现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壮丽前景。  相似文献   

13.
曲文勇  曲嫒娣 《法制与社会》2013,(2):220-221,228
社会的管理作用未能有效的发挥,是导致我国近年来社会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主要原因。政府管理一贯政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理念,哪里有问题"眼睛"转向哪里。通过对外国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实例研究,发现在西方社会中推行这样一种与中国截然相反的思想"小政府、大社会"的法治原则,即让社会管理回归社会。让社会来承担管理职能。将管理"回归"社会是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核心理念的直接贯彻与体现。  相似文献   

14.
原告杨某(女)与被告和某(男)于1997年登记结婚,二人均系再婚,再婚后未生育子女。2005年10月28日,原告以婚后夫妻感情不好,双方多次因家庭琐事争吵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起诉至法院,要求与被告离婚,夫妻共同财产依法分割。被告以双方年龄均已较大(诉讼时原告61岁,被告71岁),生活需要人照顾,起初不同意离婚,但在诉讼中见对方离婚的态度坚定,后又同意离婚,但双方对财产分割产生很大争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促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农业立国的中国则选择了伦理文化与家族社会。随着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正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中国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而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实现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公共管理语境下,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应当在社会治理结构上用"合作主义"取代"政府垄断";厘清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域和责任;更新理念与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郭道晖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社会权力"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与论证。郭教授的社会权力理论是建立在"权力的逻辑"和"权力的现实"这双重基础之上的。权力多元化和社会化是郭教授社会权力理论的逻辑起点。郭教授的权力多元化与社会化指的是"国家权力不再是统治社会的唯一权力了。与之并存的还有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社会权力,有凌驾于国家权力之上的、由各国政府组成的国际组织的超国家权力,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社会权力。"这是他将权力放到权力的历史发生过程中来观察得出的结论。郭教授认为,原始社会中社会共同体的权力就是一种社会权力,那里的权力是一元的;国家产生以后,国家逐渐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在郭教授的社会权力理论体系中,社会权力是"同国家权力相对应的概念与社会存在。所谓‘社会权力’,简言之,即社会主体以其所拥有社会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支配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超脱狭隘的"股东至上主义",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个人本位"的修正和补充,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对社会利益的增进和维护,"社会本位"应当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对于法律并没有强制性要求的行为和义务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无法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现,但仍然可以通过道德色彩浓厚的"软法"来对其进行规制.在坚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原则下,应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自律机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他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佳木  张虹 《中国审判》2013,(6):76-77
正2006年11月,江苏无锡的赵志伟在遗嘱中写下了"如妻子今后嫁人,三间平房归其侄子赵伟华所有"的条款。2007年6月,妻子刘逸澜再婚,这份特殊遗嘱最终在2012年引发了侄子和婶婶间的一场遗产纠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领域逐步与政治和经济领域分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以及整个社会日益走向分殊化和多样化,社会管理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本文综合分析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探讨了当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履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了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及推进改革的措施和对策,以探索"强政府,大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