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马来亚华侨强烈地把中国认同为自己的祖国。即使理论上享有“英移民”身份的“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土…  相似文献   

2.
在二战以前,所谓英属马来亚一般系指英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势力范围,亦即英属海峡殖民地、英属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然就严格意义上而言,英属马来亚除上述英国在马来半岛的势力范围之外,还包括了英国在马来群岛及其它地方的保护领地,诸如英属北婆罗洲、文莱、破峻越以及纳闽岛、圣诞岛和椰子岛等等。但是,本文在这里所涉及的近代中国与英属马来亚的贸易往来,仅限于英国在马来半岛的势力范围。文中所引用的贸易数字,主要依据中国海关的贸易统计资料,同时结合一些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对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英…  相似文献   

3.
在二战以前,英属马来亚一般是指英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势力范围,但严格说来,这一称谓也包括英国在马来群岛及其他地方的保护领地,例如英属北婆罗洲、文莱、沙捞越以及纳闽岛和圣诞岛等.本文所指的英属马来亚仅限于英国在马来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即马来半岛上的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  相似文献   

4.
一、绪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狭义的“英属马来亚”就是指英国所统治的马来半岛,由新加坡向北伸展到玻璃市,面积比除掉威尔士的英国略大,而比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较小。在这半岛上,主要有三种不同文化传统的种族聚居着,那就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根据一九四○年的人口统计,马来半岛的人口总数略超过五百万,而人口增加的速率大约是每年一万人。在人口总数中,马来人占44.7%,华人39%,印度人14.7%,而欧洲人只有0.4%。 一般说来,马来亚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她是英国的原料供给地以及工业制  相似文献   

5.
二战初期,英属马来亚华人就已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支持中国抗战。英属马来亚印度人则主要通过举行罢工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希望英国殖民政府给予他们公平合理的地位和待遇。日据时期,马来亚华人开展富有成效的抗日武装斗争。马来亚印度人则通过与日本人的合作,借助日军的力量,掀起了一场较有声势的独立运动,希望推翻英国人在祖籍国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二战时期马来亚华人与印度人的政治活动既有共同点和相似性,更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的类型。一般认为,二战前英属马来亚华人的群众运动受到民族和爱国主义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另一角度进行探讨,即:运动的本土性,符合居住地的现实考虑及需求等。本文通过分析典藏在星、马和台湾的档案,把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社会运动分为两个种类:一、倾向支持中国的社会运动,二、响应本土性课题而开展的社会运动,由此去探索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的本土关怀。  相似文献   

7.
导言:马来亚和外侨."英属马来亚"原为海峡殖民地(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马来联邦(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彭亨),和马来属邦(玻璃市、吉打、吉兰丹、丁加奴和柔佛)的传统总称.但"马来亚联合邦"于1948年2月1日成立,这个联合邦在9个马来邦和英属殖民地槟榔屿、马六甲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政治联盟.新加坡则未参加联合邦.随着这个在英国保护和监督下的联合邦之建立,原来存在于马来联邦与属邦之间的差异取消了.然而由于这种差异反映着一个历史和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华人移居马来亚地区近数百年,对华族文化具深厚影响力的华文教育,亦在本区发展几近百年,在殖民地时代,由于英殖民地政府初期以华人为马来亚地区之短暂居民,对华族子弟不愿提供教育而任其自由发展,一次大战以后,海外华人文化与政治意识急速升起与成长。这种以中国为导向的意识引起华族侨居地政府的猜忌。英殖民地政府开始监控华文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亚土着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华文教育成为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难题,马来亚联合邦于1948年2月成立,1955年获得自治地位,于1957年8月31日获得独立,并于1963年9月结合新加坡、砂劳越、…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华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人自16世纪初开始在马来亚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华人参与建设了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过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近代华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政治上的认同对象,也因马来亚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认同于祖籍国中国、认同对象复杂和认同于居留国马来亚,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开发与国民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1957年,从英国独立出来的马来亚联合邦为了实现脱离殖民地的目的,面临了促进国内的经济开发、及统一各种族集团、建设国民国家等难题。而且,经济开发和国民统一这两个目标有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不容并存的一面。例如,为了发展经济,以在殖民地时期积累了经济实力的华人资本为中心进行经济管理是有效的方针,但如果这种情况过度进展,华人的经济实力比其他种族集团突出,那么在国民统一方面种族集团之间就会失去平衡。马来亚联合邦经历了1963年的马来西亚的成立和1965年的新加坡的分离这两次政治  相似文献   

11.
福建人移民海峡殖民地的历史颇早。海峡殖民地是清代尤其晚清福建人移民马来亚的集中地。在海峡殖民地各华人方言群中,除了1911年马六甲海南人比福建人略多之外,福建人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按人数看,19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福建人在马来亚各邦和各殖民地的福建人中占绝对多数。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建人的儿童移民数远超过其他方言群及国籍的儿童移民,从厦门港出发移民槟榔屿和新加坡的福建人绝大多数是男性移民。1893年清朝廷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对福建人经厦门港移民海峡殖民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东部之入口处,扼太平洋与印度洋之咽喉,“西以苏门答腊为蔽,南以瓜亚(哇)为屏,东以婆罗洲为障,四面环水,”①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地区乃至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1819年英国人据有新加坡后,辟其他为自由贸易口岸。1826年英国于马六甲海峡诸地设立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是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30年以后又成为英属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随着新加坡开埠以后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一大转口贸易中心,以及由于不断有大量的华人移民该地而使之成为当时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  相似文献   

13.
殖民地马来亚是宗主国的农业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也是英国垄断资本的投资场所和巨额利润的泉源.出口原料——天然橡胶和锡——的生产是马来亚的经济基础.英国垄断资本在马来亚的生产、对外贸易和信贷金融体系中占着统治地位.英国公司的资本有三分之二投在橡胶种植业,六分之一投在采锡工业.根据官方的不完全材料,3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联邦自1957年新加坡独立并实行自治后,由于新加坡国家小而且大部分是华人,使得英国和马来亚担心新加坡会演变成共产党国家,对国内正发生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冲突的马来亚构成威胁。1960年新加坡大选时,出现了共产党获得议会席位之多出乎意料之外,使新加坡政府的地位为之动荡。马来亚人开始担心共产党势力将渗透到本国。马来亚总理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认为马来亚很有必要联合新加坡以便共同抵抗共产党,同时,也  相似文献   

15.
1937年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随着中国国内战局的发展,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在东南亚各地迅速兴起。在此背景下,许多华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性"与"华人性",思考自身与当地殖民政府及当地社群间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东南亚的抗日救亡运动主要受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驱动,其成效取决于华人领袖及社团对整个移民群体的动员能力。本研究将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对比,指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认为,虽然海外华人的爱国情绪引发了抗日救亡运动,但东南亚各殖民地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却影响了救亡运动的效果,华人群体内部的分歧也对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前 言 19世纪,英国在治理帝国中最重视的政策是“自由贸易”。1819年成立的新加坡、1842年清朝割让的香港分别是其期待着在东南亚和东亚作为英国自由贸易帝国的中心起到作用的城市。而且这个时代也是中国人涌入这个地区的时代。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更是如此。由于在这两地没有对移民加以任何限制,中国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便不断增加(参照表1、表2)。尽管情况相似,但新加坡和香港的当地殖民地政府的政策却有显著的不同。本文拟通过探讨鸦片承包和秘密结社的这些不同点,阐明两个殖民地当局如何试图维挣“自由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7.
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兴起则是近百年的事情。迄今为止,马来西亚华人教育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马来西亚获得独立前的华人教育。据考证,早在公元八八○年就有中国移民留居现今马来亚一地,从事农耕和经商,但为数不多,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马来亚各地的中国居民仅有二至四万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各国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三部分组成。自18世纪70年代起,英国在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逐步建立殖民地或保护邦。1948年2月1日,英国  相似文献   

19.
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马来亚华侨是南洋的“抗日援蒋运动”的中心,具有与侨居地马来亚的政情无关的、极强的亲中国倾向。在“马来亚”这个国家尚不存在的当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态。他们对中国的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因此被誉为“爱国华侨”。他们对战后中国的国共内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以往人们对华侨的分析来看,在抗日运动时期之前,一般以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为中心,而进入日本占领时期之后,则把马来亚的抗日斗争与中国的关系分开(马来亚与中国之间的往来断绝后,的确在物理上与马来亚共产党之间没有合作,但心情上和精神上的…  相似文献   

20.
一、序言东南亚地区集中了海外华侨、华人的80%以上人口,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的战前与战后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看待、对待当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与经济力量,历来是东南亚各国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的重要课题,从而也是影响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除了泰国之外,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战前都曾经长期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地,泰国也是西方殖民国家所控制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战前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达到其在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