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于2011年4月1日起生效实施,新法大量地规定了以"经常居所地"为连接点的属人法冲突规范。虽然其具有扩大我国涉外法律的管辖范围、保障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保持我国立法规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但由于新法并未对"经常居所地"的含义予以准确界定,也未对自然人和法人的适用标准加以区分等原因,目前的规定仍存在不足与漏洞,亟需从立法、司法实务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黄栋梁 《求索》2012,(5):232-234
惯常居所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国际诱拐儿童案件的结果。注重父母共同主观意图的标准容易跟住所标准中的主观因素相混淆,且曲解了海牙公约的目的;相比之下,注重儿童适应环境的客观证据的标准符合海牙公约的目的,因而更为可取,它为我国法律中的相关概念即"经常居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刑事诉讼法保留并完善了监视居住制度,将其定位于减少羁押的替代措施,新增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明确了其适用条件和程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由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配套的法律、司法解释不完善,实践中对具体问题理解适用不一,也存在法律规定模糊、执行难度大、变相羁押等问题。如何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防止权力滥用,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保持平衡,是立法和司法实践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在侦查犯罪嫌疑人无固定住处或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时,可以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因此,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情况为切入口,旨在对检察机关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措施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提出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建议,以期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得到更好更适当地运用。  相似文献   

5.
从立法沿革来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并不是一种新的强制措施,只是新刑诉法及刑诉规则对其适用做了细化和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实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定功能,怎样防止将其异化为羁押措施?当务之急就是要以新刑诉法修订实施为背景,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执行场所和执行方法、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保障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改,对监视居住进行了很大的修改,首次提出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为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该措施的决定与执行的合法性进行监督。通过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在制度层面及执行监督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使其由取保候审的补充性措施转变为逮捕的替代性措施。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中适用该措施,应严格把握法定条件,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力求实现保证侦查活动顺利进行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张理化 《人民论坛》2013,(2):132-133
惯常居所是儿童诱拐公约中的重要概念,关系到儿童返还机制的顺利运行。作为一个事实性概念,惯常居所并没有被明确界定,留给了法院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文章基于公约实施三十多年来涉及惯常居所问题的案例,对惯常居所的获得与失去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公约解释的一致性并统一各国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表明,无论成文法如何强调要以住所监视居住为原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总会成为绝大多数,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自身所具备的隐性羁押特点,以及我国的司法现状又使得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大多沦为变相羁押。2012年刑诉法修正案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重塑"可谓"不尽如人意",进一步印证了废除论者的观点,即对该项措施无法进行完善,只能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0.
居所闻啼鸟     
居所听鸟鸣的感觉真好。 得天独厚,我的居所被花园所包围,因此有一个从早到晚都能倾听鸟鸣的良机。花园里有许多参天大树,诸如三叶树,黄桷树、香樟树、广玉兰,黄桷兰等,形成一片十分壮观的树林,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修订的刑诉法对原有侦查措施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和技术侦查措施对检察机关侦办腐败案件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设置,对腐败犯罪案件的侦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践中还需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强化技术侦查措施,是严厉惩处和有效遏制腐败犯罪的必然之举,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适用标准不明晰、相关配套设施与条件不完善等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不断予以完善,确保新法内容的严整和实践的操作功能。  相似文献   

12.
指定侦查管辖是公安机关处理案件管辖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保证刑事诉讼能够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司法实践来看,指定侦查管辖具有适用标准的模糊性、适用动机的功利性、适用过程的职权性以及指定行为的预决性等特征。指定侦查管辖在刑事诉讼法中缺乏明确依据,强化“侦查中心主义”地位,存在启动与协商机制不够规范,适用过程中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存在同步异化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司法人员对指定侦查管辖价值认识不足,立法理念与司法体制下的指定侦查管辖制度存在冲突。完善指定侦查管辖制度的路径是,在立法层面明确指定侦查管辖的功能定位,细化相关规定;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原则,贯彻程序公正;发挥法律监督刚性,强化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制约监督。  相似文献   

13.
对连接点进行软化处理是现代国际私法立法的突出特点。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于2011年4月1日起生效,该法将国际上对传统连接点进行软化处理的潮流推向新的高度。该文主要讨论了连接点软化处理在新法中的体现以及对此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措施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大幅改动,首次提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并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由于目前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配套的法律、司法解释尚不完善,在实践中对具体问题的理解适用不一,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检察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在我国拥有住所和居所的自然人可以分为我国公民和外国公民。而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力、承担义务的人。国籍是确定一个自然人是否是一国公民的惟一条件和标准。在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即一人一国籍的原则。基于此 ,对于我国公民而言 :住所是指公民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居所是指公民暂时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场所。一个公民可以有几个居所 ,但是只能有一个住所。可见住所和居所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不应混淆。而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对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的界定却是 :在我国…  相似文献   

16.
涉外版权法律适用制度存在巨大作用空间,通过对版权本体、复合关系连接点的分析和合理选择,构建我国涉外版权法律适用制度,有利于回应网络环境下对此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宪法第70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是关涉着专门委员会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中,亦或理论界均尚未对专门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作出明确的规定或达成共识。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两岸共同打击犯罪,需要尽可能消除两岸罪名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合作机制中,两岸刑法的相关规定被纳入到《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框架内。以抢劫罪为视角探讨罪名差异对两岸合作打击犯罪的影响,提出打击抢劫犯罪的对策:由嫌犯抓获地负责审判,判决所依据的法律为嫌犯之属人法,判决之执行也由属人地司法机关实施。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战争对现行国际秩序的影响和对国际法的冲击,发人深省.然而,人类战争史是一个法律规则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现代战争依然需要法律的评价、规范和约束.  相似文献   

20.
蒋剑云 《公安研究》2001,(10):75-77
该文认为我国涉外刑事案件处置存在着处置依据变异、中外公民法律地位不平等、成本与效益失衡及国际警务合作脆弱性等困境,指出摆脱困境的主要对策是强化法治观念,依法处置涉外刑事案件,不断完善我国涉外刑事案件处置法律体系及机制,夯实国际警务合作基础,大力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