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重点讨论程颐的道德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关注的问题则包括:为何要有道德、能否有道德、如何有道德、道德的人与道德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形而上学。相应地,本文基于程颐的乐、德性之知、仁、礼、理等核心概念分别对以上问题给出了回答。在程颐看来,成为道德的人是一种快乐,每个人应该并且能够成为道德的人,并且对于不同种类的人应有不同程度的爱。程颐道德哲学最独特的地方在发展出了一种对古典儒学中的道德价值进行本体论-神学论阐释的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儒学伦理精华是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贯彻,大力开展儒学伦理精华教育,提高罪犯道德素质,是贯彻“法德结合,文明改造”理念的重要举措。山东省运河监狱坚持以儒学伦理精华教育改造罪犯,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加强道德实践。儒学伦理教育实践,一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精华,营造了文明改造环境,调动了罪犯求知欲和进取心,提高了罪犯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顺应了行刑社会化、文明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了与国际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道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道德原则在行政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行政道德之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集中反映其社会本质、阶级属性和职业特征。我国行政道德概括为一句话,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步步胜利的基本“法宝”。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实施,亦把它作为国家行政人员、党政干部必须遵循的行政道德原则,并在《公务员暂行条例》中予以确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曾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原因自由行为立法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问题的提出“无责任则无刑罚”(Nullapoenasineculpa)是大陆法系刑法的一条格言 ,而无犯意则无犯人 (Nonreunisimenssitrea) ,是英国人用拉丁语表述的法律格言。这种观念在现代刑法理论中称为责任主义。此即以行为当时之责任能力 ,作为责任成立之基础 ,而有所谓“责任能力与行为”同时存在原则。〔 1〕“主客观相统一”是中国大陆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 ,据此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行为人没有责任能力就不构成犯罪 ,行为人没有主观过错亦不构成犯罪。原因自由行为 ,也被称为“自陷行为” ,一般是指行为人因为故意或者过失 ,而使自己陷于…  相似文献   

5.
梁辰瑾 《法制与社会》2011,(24):280-281,283
“道德人”是指作为有自己的目的并具有一种正义感能力的有理性的存在物的个人。它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预设。“公平正义”是我国和谐社会观的道德价值诉求,“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观的哲学前提。道德人在和谐社会中有普遍实现的可能性,“道德人”对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乐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飞舟 《法律科学》2005,23(4):24-28
在中国古代,乐本身也是一种法,而且是一种“根本大法”。乐与中国古代另一“根本大法”礼属于并列、交叉关系。此二者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工具。以乐治国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最富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7.
《法学》1991,(5)
“司法超前”之存在以及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认同,与其说是新形势下司法改革的一种尝试,毋宁说隐喻了当代中国法治发展中面临的一种精神的困惑。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一观念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一种在久远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传统。问题在于我们恰好不是这种传统。中国传统的法律不过是特定时代道德体系的附庸,“它们不是法律,反道简直是压制法律的  相似文献   

8.
人权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人权的思想并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权观念 ,这些观念与西方的人权观念可谓殊途同归。自由观是人权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自由观更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这种自由正是现代人权观的应有之义。善恶论是人权的人性基础 ,中西方的人性论在本原上都以性善论为基础 ,但西方的性善论在近代被启蒙学者颠覆 ,促成了法治 ,进而弘扬了人权 ,而中国的性善论始终未被颠覆 ,进而无法形成法治 ,人权观念没有变成人权现实。理性观是人权的文化基础 ,这在西方表现为自然法 ,中国古代也有自然法 ,中国的自然法在抽象层面上表现为“道” ,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为“乐”。“道”中包含了大量的现代的人权观念 ,“乐”所营造的氛围催生了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9.
“法行为”是行为法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其在行为法学中的地位有如“法律规范”之于规范法学。但是,注重法行为的研究并非始于行为法学,在美国,它至少可以追溯到30年代的现实法学。对现实主义法学家来说,法律只是一批事实而不是一种规则体系,亦即是一种活的制度,而非一套规范。他们认为,法官、律师、警察、狱吏在实际上对法律案件的所作所为,实质上就是法律本身。因此,法  相似文献   

10.
独资企业,亦有称个人企业,按《布莱克法律辞典》解释,它是“一种一个人单独拥有和控制、一般不采取法人形式的商业”。独资企业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本身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即法人人格,而与独资企业主个人是同一人格,同一法律主体,实质是自然人从事商业经营的一种法律形式。由独资企业的非法  相似文献   

11.
俞荣根 《现代法学》2006,28(6):66-75
中国古代法是儒家之法。仁学“中道”思想是儒家学说之“道统”,亦是儒家之法的“法统”。仁学“中道”的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中正”、“中和”、“时中与权”三个方面,原始儒家在论析与处理德与刑、父子相隐与不隐于亲、人与法、讼与无讼等问题上都很好地运用了“中道”的思想与方法。在当今“全球性的战国时代”,儒家仁学“中道”思想仍有其普世价值,必将随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走向世界,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制定国际法则中显示其积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腾 《北方法学》2011,5(2):139-148
"中"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随着思孟学派经典《中庸》的出现,以及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中庸"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生哲学与社会政治。中庸的思想大致呈现出儒家至德、本体论、方法论三个面相,通过不同进路观照于传统法文化。中庸主义一方面要求通过内圣功夫,经由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修塑"治人"之主体人格——传统法文化中秉持"直道",追求无讼,注重调解,兼顾情理法的司法官员;另一方面,在外王意义上,中庸通过治法之和合构建并维持一种超稳定的统治秩序,传统法文化中德刑相辅、礼法融合、宽猛相济、人治"和谐"诸特质均为其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罗冠男 《政法论坛》2021,(2):129-137
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整体社会治理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中,形成了一套圆融自洽、顺利运行的法律机制,其中蕴含了我国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传统儒家法与道德相混成,一直将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而基层的自治制度,不论在立法还是司法上,都为国家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法律机制与经验,与我们今天所提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在我们面对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挑战时,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法的模糊性之存在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良  邓慧强 《河北法学》2006,24(12):54-58
法的模糊性是法律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它寓于法的存在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之中.从法的存在论看,法的模糊性显现为法本质的多面性.法律具有不完全归属于经济、政治、道德和理性或绝对理念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腐败犯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对于人性本善的假定,导致监督理念的阙如;一是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法律弱化,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16.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与孔子是相通的,都强调真正的道德是自由意志的一贯性。“乡愿”出自孔子的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说他好;但这种人内心并不是出于道德目的而是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法治原则是全部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反映在教育管理上,就是把学校组织纳入法律调节的范围,因此实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依法行政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林明 《法学杂志》2012,33(4):6-12
慎刑理念作为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司法文化中最能够代表主流司法理念的内容。所谓"慎刑"就是主张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施用刑罚要慎重从事。儒家秉持的人本主义,"仁政"理念,为政以德和"执中致和"等思想是慎刑理念发展延续的理论基础。慎刑理念主要在司法机构设置、司法官吏的执法要求和违法责任的追究、司法审判方式和原则、诉讼审判程序等方面对古代司法制度的设计与运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这种理念、制度的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价值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在当代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从战略的角度提出用“五事七计”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其提出的“道”、“天”、“地”、“将”、“法”,对于警务实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一方面可以发展和完善警务实战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民警的谋略意识,使警察在对敌斗争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谋略克敌制胜。人民警察应加以重视、学习并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朱熹把道德伦理作为法的本体,把"刑"作为"德、礼、政"循环运动中承先启后的关键环节,而把严刑作为实现"德"的重要保障.朱熹的德刑理论既承袭了传统儒家的重德传统,赋予道德以绝对的、神圣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又对儒家的"轻刑"传统作了修正,实现了从德主刑辅向德刑并重,从重德轻刑向重德严刑的转变.朱熹的修正实现了传统儒学法理念的嬗变,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