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前人多把《老子》“道生一”的“一”理解为最高存在者“道”本身,本文从动态角度指出,“一”应为在形而下的世界中存在的“道”;《庄子·大宗师》中“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一句,本文结合庄子“齐物”思想指出,这里讲的应是事物自身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霸言》篇可能是完成于齐襄王时期,而不是“写于田齐强盛之时”;是具有儒家倾向的谋略学说,而不是“齐法家的政治、军事作品”。《五辅》篇可以从一般地定为“作于战国”,进一步确定为作于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83年之间;它不是“齐法家之作”,而是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儒家理论。《君臣上》篇不是“齐法家著作”,其主导思想是儒学。《形势解》篇并不是“无疑属于齐法家学派”,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的儒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现代法学》2000,(1):99-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颁布实施后,结束了我国拍卖活动中长期无法可依的现象,但该法条文过于简单、概括,许多重要的内容都不明确或未细化,应针对这些不足在拟定中的<实施细则>中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4.
《仁学》一经问世,对知识界震动巨大,影响深远。西学的介入,是导致谭嗣同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反映在《仁学》中,则表现为对一元的、封闭的、实用的传统型知识结构的突破,代之以多元的、开放的、理性批判的新型知识结构的萌芽。但《仁学》仍是以中学为主体的。“天下一统”观念、凡事求同的思维定式及实用理性依然沉淀在其知识结构的深层,束缚了其知识结构的转型。这同样也是戊戌时期士人知识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5.
存在句是《山海经》采用的基本句型,但各篇的分布状况不一,显示出语用风格方面的鲜明差异,表明其成书情况较为复杂。本文即由此入手,对《山海经》存在句作了穷尽式的描写与分析,意在从语言的角度说明:此书非成于一时,非出自一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在起草研讨过程中的有关争议问题,以及正式颁布后有关条文的规定,阐述了排除公司决议有效之诉的理由,肯定了司法解释对公司决议效力之诉种类的规定.主张应将公司职工排除于决议效力之诉的原告范围之外,将公司债债券持有人涵盖于决议效力之诉的原告范围之内.认为应当直接明确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的会计凭证,而不宜用股东可查阅“公司特别文件”来取而代之.在坚持公司利润分配自治并原则上排除司法介入的基础上,赞成在特定情形下适用强制分配利润制度,以切实维护股东权益.建议司法解释应进一步细化在股权拍卖程序中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的程序性规定,用“询价法”取代有关司法解释采用的“跟价法”规定.  相似文献   

7.
“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术语,人们对它有不同解释。资产级级思想家把它解释成“心理的综合”、“合法感”、“法律感觉”等等,从而将它归结为人们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并认为它是不可思议的。如德国法学家耶林说:“法律意识和法律信念是为人民所不得而知的科学抽象”。苏联学者多将法律意识理解为法律观点的总和。如卡列娃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定阶级的法律观点的总和,而在人民道义上和政治上一致的条件下则是全体人民法律观点的总和”。罗马什金认为,法律意识是:“传播于社会中的反映人们对现行法的态度的法律观点的总和”。我国法学界对法律意识的理解也不统一。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有人说,法律意识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也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和观点的总称”。还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法律观点的统称。”上述观点虽然揭示了法律意识的基本属性,但是我们认为不准确,或者说不全面。其一:法律意识不限于法律观点。其二:用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法律知识共同解释法律意识,外延重叠、层次不清。 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  相似文献   

8.
<正> 法律意识,人们有过各种解释。有人说:“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也有人说:“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和观点的总称。”上述观点虽然揭示了法律意识基本属性,但我们认为,它们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其一,法律的意识不限于法律观点,前者的外延较后者更广泛;其二,用法律观点,法律思想,法律知识共同解释意识,是一种外延重叠、层次不清的模糊说法。  相似文献   

9.
1.稿件内容应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2.论文类稿件应在10000字左右(含脚注),须有英文标题、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3-5个中英文关键词。摘要应简明扼要地陈述文章内容,不宜用“我认为”、“本文认为”等写法,不加注释和评论。评论、书评类稿件应在1500-3000字之内,须有英文标题,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  相似文献   

10.
1.稿件内容应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2.论文类稿件应在10000字左右(含脚注),须有英文标题、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3-5个中英文关键词。摘要应简明扼要地陈述文章内容,不宜用“我认为”、“本文认为”等写法,不加注释和评论。评论、书评类稿件应在1500-3000字之内,须有英文标题,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  相似文献   

11.
先秦思想研究迄今未曾揭示墨子学术中法哲学体系。讨论显示,墨子法哲学体系基础是其知识论,其工巧表现在逻辑形式上的数学分析。定义系统是其审案功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汉初高祖至景帝时期朝廷治国思想并非黄老之学,而是以儒家学说为主.理由如下:刘邦在即帝位之后,由轻儒转为重儒,以太牢祀孔子为具有重大象征意义之举;惠帝之无为,是由于无法有为,他思想上倾向儒家,对曹参之无为有不满表示;吕后行事完全不合于黄老,"制政不出房闼"乃是太史公微言讥刺;文帝好道家之学主要表现为立身处世的谦卑态度,而其治国的主要思想是儒家学说;景帝在窦太后的威压下不能进用儒生,但也未服膺黄老,"独尊儒术"实际胎育于景帝之时.汉初朝廷真正服膺黄老者只有二人:一为曹参,但他仅担任了三年汉廷相国;二为窦太后,她崇奉黄老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力,而非治国.  相似文献   

13.
王玫黎 《现代法学》2002,24(2):27-33
中国固有文化中礼所规定的明具伦理色彩的等级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朝贡体制不能在智仁志士的观念和政治上产生国际法。近世文人王韬的国际法思想产生于其移居上海和香港特别是太平天国失败之后 ,之前他和同代人一样 ,信奉中国文化上的优越主义。王韬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回应西方列强的冲击和自身的经历有关。但笔者对这种“冲击———回应”模式的运用并非费正清式的 ,毋宁说它更是柯文版的。王韬对国际法的矛盾态度显示了一种局内人的无奈。王韬的国际法思想最后落基于他给晚清政府开具的全面改革旨在图强采取新的思想方式的药方。  相似文献   

14.
刘向小说的定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列仙传》等书是不是“小说”,学术界久有争论。从中国小说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汉代小说的实际状况出发,尤其是通过对作在编撰这些作品中大量的改造、创新工作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刘向已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小说创作的手法,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这些作品具备了小说的特质,其中有一些堪称中国古代早期小说精品。  相似文献   

15.
狄骥对现代公法理论的重构——从主权到公共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骥提出了现代公法的重要命题,认为现代国家职能已经发生或者应当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主权的统治到为公众服务。狄骥细致地分析这一变迁的理论前提和表现,探讨这一理念的变化对公法体系,尤其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的深远影响;但由于狄骥仍立足于现代性浪潮中,对其理论重构过程也只是批判性地继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Offences and Defences is an outstanding collection of elevenof John Gardner's previously published papers in the philosophyof criminal law. I briefly examine his views on five centralissues: his claims about basic responsibility and whether itshould be construed as relational; his positions on agent neutrality;his arguments about whether moral and criminal wrongs are typicallystrict; his thought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defences, and, finally,what his account of rape reveal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harmprinciple.  相似文献   

17.
The editors of Novyi mir [New World] received many hundreds of letters following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 "Advances and Debts" [Avansy i dolgi].* Roughly nine-tenths of them supported the author's positions; one-tenth were partially or entirely opposed. Many of the letters raised very acute issues and serious problems concerning perestroika [restructuring] which require the most painstaking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The editors have accordingly called upon N. Shmelev to share with the readers his thoughts upon reading the mail received in response to 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8.
在心理学史上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曾经围绕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问题展开过一场著名的争论 ,他们在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概念、心理发展观和儿童社会化等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对立的观点。不过从思维与语言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关系的角度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各自观点中合理的因素是可以综合的。在这一问题上 ,既要看到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制约作用 ,又要看到个体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对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制约作用 ,儿童心理就是在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严复的古文书写与语言伦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照:一是其声与神会与讲求事理的文章观,因其事理内涵的变化突破了八股文书写的某些边界;二是严复古文书写中蕴含的新机和压制性因素;最后是其古文书写中的语言伦理观念。借此可以概括从晚清至五四时期严复的文与言的基本面貌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超越国家间政治——主权人权关系的国际法治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志鹏 《法律科学》2008,26(6):17-24
主权高于人权、人权高于主权,这些观点都是传统国际关系思想在二者关系上的投射。尽管都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却未能清楚的梳理各种现象,更不能指出既面对现实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案。以国际法治为核心的路径认为主权和人权均可为美好理想,但在现实中皆可被滥用。因此需要法律予以监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