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张颖 《工会论坛》2010,(6):F0003-F0003
做好档案工作,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环境保障;开展档案文件查询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保障等。  相似文献   

2.
犯罪防治与和谐社会构建——中日犯罪学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犯罪防治与和谐社会构建为主题,中日犯罪学研讨会着重对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谐社会与恢复性司法、和谐社会与刑事政策、和谐社会与跨境犯罪.其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被害人权利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等问题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城市犯罪控制模式的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当代城市社会细胞构成结构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控制城市犯罪的新构想:借鉴传统社会营建家庭模式的经验,构建控制犯罪的现代城市社会新家庭;建立健全完美的城市单位,构筑有效的单位防控犯罪机制;搞好“类家庭”“类单位”的管理,构筑社区控制犯罪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盗窃机动车犯罪近年来已成为严重侵财型犯罪之一,呈现出掩护性、规律性、智能化、连续性、流窜性等特点。利用视频监控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如:实施实时监控,追击堵截,从而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从案到人,循线追踪,分析研判嫌疑车辆轨迹;“落地侦查”,指导实践,为进一步侦查提供线索;反复甄别,并案侦查,为系列案件的串并提供依据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应进一步深完善视频监控系统,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监控队伍,并将视频监控与传统侦查措施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引发了人员迁徙浪潮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犯罪率和重新犯罪率呈持续攀升,并突破历史的高点。人员迁徙,社会管理保障不配套,引发犯罪和再犯罪;教育滞后,低素质面临高诱惑、强竞争,引发犯罪和再犯罪;道德缺位,导致亚文化盛行,行为内控力、制约力弱化,放纵犯罪和再犯罪。改造罪犯压力剧增,监狱在解决自身矛盾中工作没及时调整到位,难以有效扼制重新犯罪和大要案的发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突出而尖锐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流窜犯罪对整个社会的治安秩序危害极大。打击流窜犯罪是公安机关一项繁重的战略任务。当前流窜犯罪特点:1、日趋团伙化;2、作案目标向高层次、多样性发展;3、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的犯罪增多;4、销赃日趋公开化;5、向暴力型、智能型发展。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加强户口管理,组织区域性联防,搞好阵地控制,建立情报信息网络,加强侦查破案,建立专职的打流队伍。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从宏观层面寻求犯罪控制的路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传媒应该成为最佳的路径切入点。传媒是社会氛围的主要缔造者,它对于初次犯罪和再次犯罪的作用力也日益明显,因而应该通过控制传媒,严格坚持犯罪学视野下的影视作品审批制度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实现对犯罪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我们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是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标志。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息劳作的地球家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分析环境犯罪的概念状况和新特点,提出预防环境犯罪的对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现场是指存在于犯罪物质现场参与者记忆中并反映犯罪行为发生过程的信息载体,它包含了犯罪人犯罪心理因素和犯罪物质现场参与者的认知情况等大量的犯罪信息。犯罪心理现场构建与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现场分析、犯罪心理画像以及犯罪现场重建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心理现场具有隐蔽性、稳定性、反映性、连续性等基本属性。科学构建犯罪心理现场有助于:提高侦破效率;及时发现、制止犯罪;保证刑罚权的正确行使、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刑事审判科学性、民主性和效益性。人员素质的强化;机构认证和人员培训的强化;深入总结实践经验;体系化建设;外部保障等是推行犯罪心理现场构建的几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0.
近日,西宁市城北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就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人大信访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1、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做好信访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2、进一步规范信访行为,建立相应的信访工作机制;3、着眼于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4、着眼于推动“事要解决”,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由于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位、经营环境、管理方式等多种要素不一样,使各个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与这些要素相对应的内涵、目标、措施和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电网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体现在电网企业协调发展上。电网企业协调发展,是指电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及其密切联系着的相互关系。具体体现在:规划科学、发展协调的电力;安全可靠、质优价廉的电力;公平公正、真心服务的电力;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电力;公众认同、文明进步的电力。和谐电网既是对电网企业构建和谐企业的高度概括,又是其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企业文化等各项工作成果的展示。建设和谐电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其中每一项内容对建设和谐电网都至关重要,例如安全生产、团队精神等。构建和谐电网,要求电网企业与时代要求、社会经济、电源建设共同进步,和谐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电网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是建立和谐社会下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正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使该体系更有效地运行,运用多中心治理等相关原理构建“一个主导点,多中心秩序”的模式,既是对理论模式上的探讨,也是对当前实践工作的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镇雄县是云南省贫困县之一,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一部分人忘掉了俣法,勤劳致富的根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中,尤以毒品犯罪最为突出,镇雄县毒品犯罪的特点:1,特殊的地理状况及经济的落后;2,大部分毒品犯罪嫌疑人以长期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居多;3犯罪人员犯罪意识很深;4,家庭集体犯罪现象比较严重;5,毒品贩卖对象以中学生及无业青年为主;6,零星贩卖为主,大踪交易较少,7,毒品购进方向,品种,手段特殊。对策:1、抓住重点,积极突破;2、加强对从事商业活动人员的监控;3、控制家庭集体进行毒品犯罪的现象;4、加强宣传教育工作;5、策视对零星贩毒的打击;6、注重互相协作。  相似文献   

14.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方略,宽严相济是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从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安机关中的运用,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高效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新阶段,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为构建辽宁和谐社会做贡献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民主党派在辽宁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民主党派可以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参政议政,推进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维护辽宁稳定工作;增进统一战线大团结的力量,不断提高和增强辽宁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等多个途径,参与和推进辽宁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建设廉洁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纪检监察机关在建设廉洁政治、构建和谐社会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保障党员群众民主权利;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7.
宪政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与宪政建设也具有一致性:在政治上,和谐社会为宪政建设创造了和平环境;在经济上,和谐社会为宪政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思想文化上,和谐社会为宪政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它们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控制郊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就成为公安机关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我们必须根据郊区社会治安的特点,建立以来沪人员信息为基础的情报信息机制,建立每月社会治安评估机制,建立打击和防范“两抢”犯罪工作机制以及建立维稳工作情报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社区警务与犯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警务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我国警务建设及警学研究的重点。实施社区警务是增进警民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实施社区警务的终极目的就是控制犯罪。正确处理好社区警务与犯罪控制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社区警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有组织犯罪经历了有组织犯罪民族论,到经济论,再到“犯罪”与“组织”结合论三大阶段。美国有组织犯罪类型的流变与概念的演化对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进入“后打黑时代”有着诸多借鉴和启示。其中最为迫切的是:对我国本土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应坚持全景式认识,采取治安秩序与经济秩序并重的分类治理的执法策略,调整打击锋芒;在刑法学中引入有组织犯罪概念,建构刑法有组织犯罪二元结构模式,进一步完善立法、严密法网;与此同时,进一步缓减在我国威权体制下有组织犯罪治理有效性与法治原则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