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惩腐     
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称他“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是“帝王家谱”对他的评价,且姑妄听之。然立国之初,民间便有洪武前“行三十年杀运”之说,也见得朱元璋的名声不太好。其实,朱元璋“行杀运”是事出有因的,这个“因”就是功臣和官吏的腐败,而且腐败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安社稷的程度。为此,朱元璋不得不昭告天下:“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出身在一个典型的贫苦农民之家,父母兄长“农业艰辛,朝夕彷徨”,饱受官吏欺压和饥寒流离之苦,又经长期的军旅生活,养成了艰苦俭朴的…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的誓言──杀尽贪官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前,曾自睹元朝官吏的好恶,发誓,有朝一日,做了皇帝,非把贪官污吏龟孙子狠加收拾不可!朱元璋上台以后,除了让造反起家的首领做大官以外,曾选取应天诸府州县地主分子到南京做官,基层也有部分元朝官吏归顺留用的。一...  相似文献   

3.
讳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过和尚,剃过光头,也曾偷过人家东西。当了皇帝以后,他对“秃”、“贼”一类字眼极为忌讳。据《剪胜野闻》记载,他还因此杀过一些无辜。杭州教授徐一夔,作贺表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赞语。朱元璋看了却勃然大怒,说“生”是骂他作“僧”、“光”是骂他光头,“作则”是骂他“作贼”。  相似文献   

4.
年幼的时候,能够吃饱穿暖就觉得是一种幸福;而长大后衣食无忧,却仍然感到不快乐。这是什么原因呢?朋友告诉我缺失了一样东西——“饥饿感”,需要一种心理按摩一一“饥饿疗法”。记得“翡翠白玉汤”的典故: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打天下之初,有一回,为了逃躲追兵而疲于奔命,饥渴难耐之际,从一农家乞得一碗残羹冷炙,只是汤水之中漂着几片青菜叶,几片豆腐而已,那是他吃得最香、最可口的一次。后来,金銮宝殿坐久了,山珍海味吃腻了,朱元璋怀念起了当初那碗乞讨而得的“翡翠白玉汤”来;无奈御厨如何精心烹制,朱元璋总是找不到当初那份美妙的感觉来。同…  相似文献   

5.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的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奉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不妨称之为“一口井”哲学。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 ,为了巩固政权 ,他下决心严惩贪官 ,奖励廉吏。他召见大臣们 ,宣布说 :“只要官吏贪污害民 ,一定严办 ,决不宽恕。贪脏枉法 ,好像闯进荆棘丛中 ,寸步难行 ;廉洁奉公 ,就如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 ,从容自在。”朱元璋在打击贪污行为过程中 ,雷厉风行 ,毫不手软 ,丞相胡惟庸广收贿赂 ,被处以死刑。驸马欧阳伦凭着自己是安庆公主的丈夫 ,不顾朝廷的禁令 ,私自贩卖茶叶 ,贪污行贿。他的家奴周保还叫地方官吏给他在民间征调几十辆车子 ,替他私运茶叶。有个小吏告发了这件事 ,朱元璋知道后下令赐死欧阳伦 ,杀了周保 ,表彰了不畏…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者口中,“教育产业化”不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灵丹妙药,这不禁让人想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号召“娼妓产业化”的往事。  相似文献   

8.
杜七 《现代领导》2009,(11):41-41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想象力的皇帝了.从来没有人围绕着他而编造过什么香软情浓的绯闻轶事。但同时,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皇帝了,没有谁曾像他那样,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9.
聂作平 《同舟共进》2010,(10):68-69
从画像上看,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体形偏瘦,精神矍铄,符合他劳动人民出身的本色。但自从朱元璋登上皇位,朱家的基因就在养尊处优中发生了巨变:后代里每多肥胖之人。其中最肥胖的有三:一是朱元璋之孙明仁宗朱高炽,另两个是福王朱常洵和他的儿子朱由崧。这里重点说一说福王。  相似文献   

10.
他倒下去了!倒下得是那样突然!几十秒钟以前,他上顶着凛冽的寒风和毛毛细雨,站在107国道1915公里路段,举臂挥手指挥疏导着交通……他倒下去了!倒下得是那样的匆忙!他才44岁,多少工作正等待着他去完成,就连1999年紧张忙碌的春运都还没有结束,妻子的正式工作都还一直没有解决,儿子还不到15岁……郴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大队大队长李气生从血泊中将他抱起,泪流满面地呼唤着:”龙教导员!龙教导员!厚伟!厚伟!……”然而,他没有再睁一下眼,没有再吱一声……回答李气生的惟有那凄厉悲凉的风雨声……此刻,时间是1999年2月28日凌…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政策》2007,(12):45-46
近期,在媒体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耐人寻味——“守住你的那口‘井”’。说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文武百官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做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  相似文献   

12.
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十一岁的明太祖朱元璋于闰5月10日去世。他临死前留下遗诏,按遗诏所示,时年二十一岁的皇孙朱允文于当年5月中旬登极称帝。因年号是“建文”,历史上称他为“建文帝”,为明朝第二任皇帝。一生拥有二十六龙子的朱元璋何以让其皇孙继位呢?事出之因是洪武廿五年4月,太子朱标西巡归来后不久便病逝,晚年丧子使朱元璋受到比十年前马皇后去世更为沉重的打击。况且二子秦王朱爽又在洪武廿八年死去,三子晋王朱椷也在洪武三十一年患了不治之症病死。噩耗使他不得不在悲痛之余重新考虑一个新的皇位继承人。当时深…  相似文献   

13.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33):41-41
“以前他给别人洗脑,现在他被别人洗脑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微博上公布,他加入了安利公司。“2013年10月,我加入了安利全球事业!这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朋友不理解、很多人反对!太好了!如果大家都赞成,我还是李阳吗?”这条微博引发很多网友评论。  相似文献   

14.
说“忠心”     
咱中国有史以来 ,“忠君”一直是做一个合格臣民的基本原则 ,谁要是违背了这项基本原则 ,就会有入狱杀头之险。因为历代皇帝 ,无不要求臣民们“忠君” ,即忠于他一人也。至于“爱国” ,则在其次。由于皇帝选拔各级官员 ,将“忠君”作为头条标准 ,故无论是谁 ,只要不忠于皇帝陛下 ,即使他再有本事、再爱国 ,也免不了倒霉遭殃 ;但只要他忠于皇帝陛下 ,哪怕他再没本事 ,甚至暗中干着卖国的勾当 ,也会受到重用 ,秦桧那厮能够高居相位 ,且一干19年 ,便是一例。大清国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龙椅 ,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结束之后 ,“忠君”二字虽然变成了过…  相似文献   

15.
学学马皇后     
明王朝建立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大肆封赏功臣。朱元璋的老婆,时已荣任皇后的马氏及其娘家人在战乱年代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在封赏之列。然而朱元璋在征求马氏意见时,马皇后则表示反对,说“国家的官爵应当加给贤能之人,我的亲属们,未必有可以用之才。”极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06,(6):36-39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知道您这‘三把火’怎么烧?”“过去我当交通部长,更早以前我在别的省市管过工业,我不太喜欢烧‘三把火’。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把握,应该首先是对实际情况的积累和了解,再按规律做事。”以上是上任不到三个月的张春贤与一个记者之间的问答。他担任湖南省委书记仅半年时间,但是因为已先后在中央部委和地方省委担任一把手,而成为受人瞩目的政坛名星。他又是如此低调,在两会期间不论媒体大小内外,凡是对张春贤本人的采访却都被婉言谢绝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和湖南日报,理由是:“书记刚到任,希望多了解情况后才做访问。”张春贤,一位当过“工、农、商、学、兵”的平民书记正悄悄在湖南这片土地上扎根。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乃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深受百姓拥戴和称颂,成为一代清明君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勇于并善于治贪倡廉。现撮其要者如下:其一,抓要害,正“上梁”。治国之道,重在治吏,官吏不廉,国家必乱。朱元璋深谙此道。他认为,治贪倡廉的关键在于先正“上梁”,因为大官不廉,小官自然贪婪,这叫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反之,大官不贪,小官自然清廉,这叫源清而流必洁。因此,大官要做小官的表率,京官要做外官的楷模。于是,朱元璋在治贪倡廉上,  相似文献   

18.
兽界成立了个“兽才选拔中心”毛驴当上了这中心的主任。他执掌着选才拍板的权力,并且有他掌握的选才标准。骏马首先跑来应聘.带着他的档案和介绍信:“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跑起来如同疾风流云!”“历年历届的赛马会上,曾经多次荣获冠军!无论是拉车或是乘骑,全都是百里挑一堪当重任……”毛驴上前把骏马打量。看罢了头蹄又看腰身。最后摇摇头又摆摆手:“这马呀……这马不合标准!”“你看他这耳朵是这样小,看起来颇有点不够英俊!你看他这眼睛是这样亮,肯定是性格桀骛不驯……”接着黄牛入前来应聘。带着车族对他的推荐甘大:””…  相似文献   

19.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坐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5年),对地方官员腐败的现象见得多了,于是便总结出一条规律。他在《大诰·谕官之任第五》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朱皇帝的这段话,后来有历史学家称之为“官人堕落定律”。  相似文献   

20.
刘朱婴 《中国减灾》2001,11(4):8-11
改革开放以来,当中国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去帮助另一部分贫穷者,这是党和国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首先将此问题呼吁从“初级阶段”做起──向贫困地区捐出多余的实物的,竟是一位老革命。或许是因为他的血脉里遗传着“民族英雄”的基因,或许是他几十年革命生涯使他与百姓的喜、怒息息相关,中国当代实物捐赠的历史中,永远留下了这样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