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育与天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中国传统化中无疑有优秀的成分,但是也有坏的内容,那就是中国化对人的天性、对儿童的天性不够尊重。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化改良与复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法制变革因时代所需,立法上完成了刑罚体系的近代化。《大清监狱律草案》确立了教育感化原则,劳动与教育教诲成为行刑必备要素。《奉天监狱档案》等材料显示,近代中国行刑实践中对于服刑人的劳动与教育教诲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此为中国当下服刑人相关权利得以有效保障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上述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直至当下仍需引以为戒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何为“法律人”?什么样的法律人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成功竞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也是一个具有法律教育背景的成功法律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法律人”们逐渐在政界和世界各领域崭露头角。面对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中国法学教育在培养新一代法律人上又该做哪些调整?  相似文献   

4.
律师的技巧     
台湾著名法学家王泽鉴先生在一本著作中昭示法律人;最近数年学习法律的人,常自称为“法律人”,带有几分骄傲!带有几分期许!然则,法律人与所谓的外行人(非法律人)究竟有何不同?在一个法律社会,法律人常自负地认为,大者能经国济世,小者能保障人权将正义带给平民。法律人为什么会有此理想,有此自信?一是有法律知识,二是有法律思维。三是有解决争议的办法。我们律师也往往自诩为法律人,但我们是否达到了王泽鉴先生的期许呢?毋庸讳言,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法学院并不像其他国家法学教育那样,开展诊断教育和案例教育,  相似文献   

5.
论“人的可能”与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的存在在本质上说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人的可能性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一切的教育努力归根结蒂都是建立在人的可能之上并且为了实现人的更大可能,扩大和丰富人的可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人的可能发展受到来自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一曰外在力量,一曰内的力量。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地是影响人的可能发展的外在力量,强调教师、学校、环境以及其他社会条件和技术手段对人的可能发展的影响,而较少深入系统地研究影响人的可能发展的内在力量即人在可能发展中的自我塑造的力量。为此,要对以往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真正的教育应是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应肩负起促使受教育寻找可能生活之路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佚名 《政府法制》2010,(12):33-33
同志们: 我这次到国外考察,是有很大收获的。特别是对我们彻底粉碎“崇洋媚外”的思想是大有教育意义的!在这方面我最有深刻体会的是:洋鬼子都很傻,都没有我们中国人聪明!下面我就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心理教育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是心理教育是什么却没有定义.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教育是人存在的形式之一,而人又是观念的集合体,因此,无论一个人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它们都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其实,心理教育是一个虚假命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实施心理教育的结果只能够增加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的个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8.
确认并 保障被矫治 人员依法享 有权利已经 成为现代各 国矫正法律 制度和实践中共同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中国的劳动教养工作也不例外。自劳动教养制度创建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维护劳教人员的人权。将劳教人员教育改造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公民,是我国劳教机关的根本任务。把劳教人员当人看,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劳教人员以人道主义待遇,依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也是我国劳教工作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必须指出,中国对被劳教人员人权的保障,都是直接依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以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论创造性的内在精神及其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受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传统的创造观仅从“人力”的纬度关注人的创造性,将本是人性特质的创造性窄化为人外在的“创造力”,忽视了体现其内在精神的人性价值因素和精神过程,这对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生成”,从教育的视野审视创造性,则人的创造性必须首先体现真、善、美的“人性”,而后是这种人性外化的新颖独特的“人力”,创造性既表现为个体对物质世界的创新,即“对象性功能”,更体现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即“本体性功能”。学生创造性的生长必须达成“人性”与“人力”的同一。  相似文献   

10.
在采访《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编剧张雅文时,我从这位前滑冰运动员那里,对冰雪运动有了一点常识:这项看上去飘逸舒扬的运动,实质异常酷烈。在那些滑到国际赛场的运动员身后,不知“摔倒”了多少人。  相似文献   

11.
冯静飞 《法制与经济》2008,(16):113-114
突然来袭的汶川大地震,使举世皆惊。很快,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壮举令世界感动。这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也是一次灾难教育。此次地震灾害让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理应包括灾难教育。本文从中外灾难教育的对比,得出结论:有生命的存在而后有教育,学会生存永远是教育的第一要义。灾难教育不仅是班主任、科任教师的事,也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事,理应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配合来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2.
蒲城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故乡,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素有“中国酥梨之乡”、“焰火之乡”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王鼎、井勿幕、李仪祉等先贤志士都诞生于此。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96所,在校学生114431人,在职教工9909人。近年来,蒲城县教育局在雷林瑞局长的带领下,在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三年谋发展,六年大提升,九年入先进”的发展思路,使全县的教育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党校教育的层层筛选形成人的受教育水平(或学历)的差异,同时也由此导致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的不同,这是造成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是对我国当前教育弊端的概括,其实质是指教育筛选功能的过度张扬对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的侵害。基于筛选的应试教育与基于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处于一定的张力之中,理想的教育是实现二的均衡。  相似文献   

14.
本专题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力求深入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础理论、重大命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既努力探索如何回到马克思原初的法哲学理论.又着重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之所以在当下“在场”的根本原因与“场中姿态”。 本专题无论是问题领域还是论述方式都务期鲜明而集中,它们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新发展的主体向度》、《“人本”法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新发展》、《价值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澄清》、《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与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学教育审思》凡六篇。  相似文献   

15.
蔡群 《中国监察》2011,(18):47-47
岗位廉政教育看到了岗位与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差别,因岗而异、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罪犯教育中的人本主义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为本”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不仅适用于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适用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充分重视和对待罪犯的“人性”问题,是衡量“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内容。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根本宗旨,为此,在给教育改造工作定位时,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在坚持“改造人、教育人、挽救人”的大前提下,必须拓宽教育思路,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人本主义的教育改造格局。  相似文献   

17.
王利娟 《法制与社会》2010,(34):285-286
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面向人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会发生各种复杂的关系。因此,教育是一种不可预期的行为。由于教育的未来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这种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使构成教育可选择的客观前提。因此,受教育者及其家长根据自己对教育服务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投入行为选择。本文通过对衣民教育投入预期性和风险性的分析,阐述了农民在教育选择过程中对生存教育取向的偏爱,并提出教育投入过程中投入——回报异质性特点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入土为安     
何进 《江淮法治》2010,(4):29-29
中国有一句俗语——“入土为安”,意思是说人死后只有埋入土中,方得其所,生者才能心安。古时的中国,对“葬”很是讲究,人死后不仅仅只是装入棺椁埋入土中那么简单,还包括风水、孝道等等诸多方面。而挑一个风水宝地将先入隆重、妥当地安葬,对于古时的中国人来说,就意味着死者能够得其所归、生者能够平平安安、子孙能够兴旺发达。因此,旧时的中国人一直固执地实行土葬,对于葬礼也有很多的禁忌和讲究。  相似文献   

19.
建设法治中国,完善的法律制度只是一部分,而人永远是事业成败最重的砝码,尤其是作为法治建设核心力量的法律人。只有德才兼备的法律人队伍,才能坚定人们对法治中国的信心。律师作为法律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建设理应与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同步。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而西方一哲人也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由此可见,对学生正视挫折的非凡勇气的教育,是中外学者都在思考的事情。很多事例表明,极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现实,而处处碰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