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是上海零公里起始点,这里是上海的行政中心,这里是上海文化中心.这里是上海的商业中心;这里有响誉海内外的“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这里有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徜徉在这片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土地上,让人品味的是纯正的“上海味道”.这就是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社区(街道)。  相似文献   

2.
鲜遍申城──记上海金宾食品公司董事长骆肇洽周天柱要是在两年前,有人在上海提起“金宾”食品,10个消费者中,恐怕有9个人会摇头表示不知道。可如今,沪上热闹地段的食品店小吃柜前,一碗碗热气腾腾,异常鲜美的“金宾”小吃,一年四季,引来了众多品尝者;而由金宾...  相似文献   

3.
荣跃明 《探索与争鸣》2024,(4):35-38+177-178
<正>现代汉语中的“味道”一词,其含义一是指味,即物质(多指食物)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如食物的酸甜苦辣咸等滋味;二是指物质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如气味、香味等;三是指意味或趣味。~((1))“味道”一词的上述用法中,第一种与第二种既体现了物质可以让人感知的特性,也反映了人的感官的感知能力;而第三种用法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即人们借用感官感受来描述事物的特点,所表达的未必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只是人的主观情感的投射。  相似文献   

4.
最近,上海城西的延安西路虹中路口,悄然出现了一条长200米的“台北观光夜市”。这条小街两边汇集了70多家来自台湾的知名传统小吃,如“新猪贡丸米粉”,“深坑臭豆腐”,“味工坊虎咬猪”…… 虽然目前这个“台北夜市”尚在试营业阶段,可每当华灯初放,游客就会从四面八方慕名来到这里。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是在上海投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台胞。风味独特的家乡小吃,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品尝美味的口福,也可以抚慰他们的思乡之心。  相似文献   

5.
周家望 《北京观察》2010,(11):62-64
这个名字珍藏在我的心里已经十多年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从来不用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 叶祖孚先生,自称“沪人燕客”。叶老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与现代著名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为挚友。在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北上读书,从此长居北京,成了一位比北京人还了解北京的人。他身上没有丁点儿“上海小男人”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上海”和“80后”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发很多联想,但和“相声”这个传统娱乐形式结合起来,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有点出乎意料。就在上海,一群“80后”说的相声竟然一票难求,火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7.
学做玉子烧     
鸡蛋在日文汉字中为“玉子”,仿佛象形文字。“烧”在日文中就是烤的意思。第一次在日本隔着橱窗看到玉子烧时,以为是糯米糕团类的食物,吃到后,才知道就是味道有点咸有点甜的鸡蛋糕。  相似文献   

8.
饮食之味,大约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那点酸甜苦辣的味道。可口好吃的东西被文人以“美食”冠名,既谓之美,总得与美丽有些关系。望文生义,当是好看且食之有“美丽”之味。想来食物之“美”,定与美丽给人的感受相通,是为“美食”。能品出食物之“美”的吃客叫美食家。自然,好吃之徒算不上美食家,最多是个老携——传说中叫拉睿的怪鲁嘴大且极其能吃。美食家的“吃”,不但口中有味,心中也是有谱的。哪怕寻常的东西,他也能东西南北说出个道道来。遇上大文人,简简单单的食品,也会被写得笔下生花,似有鲜花那样好看、好品之味儿。说到此…  相似文献   

9.
《山东人大工作》2010,(1):63-63
粗粮扎嘴、柠檬发酸、大蒜太冲、苦瓜太苦……很多食物的“口感”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但它们却是被营养学家们推崇的保健食物。难道食物也是“良药苦口”吗?营养学家们为记者道出了个中缘由。  相似文献   

10.
王萍 《中国人大》2012,(3):12-13
“店里这样5块钱一碗的馄饨一天能卖多少?”“一天我们店铺里面差不多可以卖一千碗吧。”这是记者对北京一家沙县小吃店的随机采访。现在遍及全国的大中城市中,源自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小吃可以说是小有名气。据了解,全国各地的沙县小吃店一年营业额能够超过40亿元。而40亿元的营业额相当于全聚德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的3倍,小肥羊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的2倍。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几年前.某品牌啤酒的一个60秒广告述说了十几年的上海变迁,这首《喜欢上海的理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口口相传.不少上海人都觉得从歌中看到了自己,很多新上海人也倍感亲切。即将在我们这个城市举办的世博会,也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生活的现实,却还有不少令人不如意甚至是”窝心”和苦恼的事儿。为了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就不怕丑、揭揭短.”解剖城市痼疾,直面市民陋习”——就从“高空抛物”,一个不大也不小的事儿说开去。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日子,记者与一名刚从台湾旅游归来的友人相聚,闲谈之间问他:印象最深在何处?他嘿嘿一笑,嘴里蹦出一个字:吃!随后他告诉我,在台数日,除了跟团参观一些固定景点外,他就一直辗转游走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夜市,马不停“嘴”地吃着各种小吃。“真的好吃,种类多到吃不完,价格也合理。”其实去没去过台湾的人对台湾的美食都会有一些了解。无论是从官方正规的旅游宣传,还是从影视剧、大众传媒上的描述都可以体会到,“吃”早已经成为了台湾旅游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一辆辆小吃推车、一间间小铺面对台湾的意义和作用让人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3.
《上海支部生活》2006,(8):55-55
我是五十年代末从乡下到上海来参军服役、读书的,也算是半个上海人。我觉得上海人堪称是可爱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文化建设、法制与道德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海没有相当的软实力,绝对吸引不来众多的中外投资者。“上海人可爱吗?”这个讨论的意义在于警醒那些“七不”做得不够.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遵守不力的少数市民。我们应该宽容.我们更应该警醒。——潘国才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海南》2014,(5):16-16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贫困地区而言.城镇化首要任务是脱贫致富,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琼海市按照“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发展策略,“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做出了有益探索其本质就是在保留本地生态和尊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实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省委书记罗保铭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9,(5):124-124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361、城市的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7月8日联合签署了《全国城际间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协作郑州协议》,明确约定了各协作城市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可以相互委托、共同协作办理跨省市的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这是一条各地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合作的“绿色通道”.更是一条农民工维权的“绿色通道”。这标志着,外出农民工今后遇到欠薪和其他法律纠纷可享受与本地相同的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上海》2009,(7):13-13
目前,上海一批成功转型的“老字号”逐渐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老凤祥、恒源祥、杏花楼成为全国性的龙头,童涵春、吴良材等跻身行业老大,还有18家老企业走向海外,其中南翔馒头店在海外建立了13个分号,豫园在德国汉堡“拷贝”中国园林。杏花楼集团和豫园最近分别中标上海世博会的餐饮,将分别经营6000平方米和5000平方米的区域,为上海小吃和中国民间风味亮相世界“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17.
崔明珠 《台声》2010,(6):58-61
5月11日,国内最大规模的“全国万丰小吃城”,在北京市丰台区万丰路南口正式开门迎客。里面汇聚了中华56个民族传统小吃,有106个档口现场制售3000余品种,供顾客选用。首次进京的台湾老字号“度小月”担仔面和“河边”餐饮机构落户“小吃城”。  相似文献   

18.
我从小生活在靖西县的一个边陲小镇上,距越南边境只有2公里。自从12岁第一次离开妈妈到外地读书,到1988年调动工作,至今已有24年了。爱好旅游和美食的我,闲暇之余,走遍了中国很多地方,也品尝了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也许是从小一直酷爱妈妈做的小吃的味道的缘故,或是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不管多忙,每年都要多抽空回老家几趟,在看望妈妈的同时,还可以吃妈妈做的小吃解馋。  相似文献   

19.
<正>《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的食材虽然家常,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美食好吃也挑人。炭烤松茸:味道虽美脂肪高《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中,云南香格里拉的当地人将刚从山上挖来的松茸用酥油烤制,味道独具一格。对于当地劳作的人,这是很适合的食物,因为大运动量需要能量高的食物来补给。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菌类食物有预防肿瘤、抗癌、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的功效。对于城里人来说,吃松  相似文献   

20.
自去年3月从武汉开张不到一年的时间,上海、重庆、深圳、北京、南京、广州……湖北恩施土家族的普通小吃——掉渣烧竟饼风靡全国一些大中城市,掀起一阵“烧饼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