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融安县沙子乡三睦村石岩屯依山而建,河水自岩洞而出,沿岸山石嶙峋、奇洞通幽,岸边杨柳依依、古树参天,寨后石山中有走兵岩、燕子洞等10多个岩洞,溶洞深不可测,洞内石柱、石笋千姿百态。每逢节假日,石岩屯推出古寨寻宝、斗鸡表演、抓鱼大赛  相似文献   

2.
荔波县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有瑶族4450人,集中居住于瑶山公社、瑶麓公社、洞塘公社。茂兰公社有少量瑶族,系由瑶麓公社迁徙去的。其中瑶麓公社的瑶族,是贵州省目前尚保留岩洞葬习俗的唯一的民族。瑶山公社,洞塘公社的瑶族,均无此种  相似文献   

3.
那洞·那人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归来不看洞。也许是太熟悉了,去桂林也不怎么自觉去穿洞观景了,可是到天等采风,因为天等朋友盛情相邀,却一连跑去看了三个洞,看后发现洞洞有内容,洞洞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4.
距惠水城三十公里的摆金公社石头寨附近,有两个奇特的天然溶洞。上洞为出水洞,过去悬棺百余具,现存棺十具。下洞为穿洞,一九四○年以前悬棺七百多具,现存棺二百多具。附近二至七里的卡喇关、杉木寨、嘎攘、鸭棚四个棺材洞共约悬棺五百多具,而今棺材散逸。这是当地苗族先民悬葬的遗址,可称为摆金岩洞悬棺墓葬群。  相似文献   

5.
在建德市李家镇新桥村后的山坡上,有一个7米多深、2米多高、4米多宽的天然岩洞,当地人叫它“乌龟洞”。1974年冬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省博物馆的专家,在这个山洞里发掘出一枚古人类的牙齿化石和许多浙江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化  相似文献   

6.
一抹夕阳照着龙骨山巨大的岩洞透过郁郁葱葱的松林在洞口投下斑驳迷离的阴影背对夕阳我缓缓走近裴文中那座耸立的墓碑从周口店那古老的洞穴中我仿佛隐隐听到北京猿人的呐喊呼叫和裴老先生那爽朗而动情的笑声啊那是一个多么寒冷的冬天啊冰冷的阳光被冻得躲进了石缝坚硬的岩石露出凶残狰狞的牙齿向考古者炫耀着那不可侵犯的威严和神圣然而你却相信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洞底寻觅与岩层对话一根长长的缆绳将你悬挂在历史与今天的那座围城人类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从古猿变成现代人呢六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都经历了怎样的水深火…  相似文献   

7.
瑶琳仙境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洞窟奇景,如广西桂林的七星岩和芦笛岩、江苏宜兴的善卷洞、贵州贵阳的“地下公园”等.一九七八年在风景城市杭州西南八十五公里处又重新发现了一座岩洞“瑶琳仙境”,其空间之大,洞景之美,比上述著名洞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天下奇观”. 早在唐朝时(六一八——九○七年),这座洞窟已为人所知.十四世纪时一位名叫徐舫的隐士曾栖居此间,留下《瑶琳诗集》一卷,但后来山麓的洞,为山洪冲积的泥沙所堵塞;又据传说,山腰洞口冬天常有气流冲出,当地人民迷信为洞里有能,要淹村庄,因此,不知哪年哪月有人用石磨封住了洞  相似文献   

8.
那洞·那人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归来不看洞。也许是太熟悉了,去桂林也不怎么自觉去穿洞观景了,可是到天等采风,因为天等朋友盛情相邀,却一连跑去看了三个洞,看后发现洞洞有内容,洞洞令人称奇!先说第一个洞。这算得上是当地最有名气的景观吧。  相似文献   

9.
你见过岩石上面开的花吗?我告诉你,我见到这奇异的花了!它确实开放在岩石上,透明的花瓣仿佛梦一般,比高山雪莲还美,像星星一样神秘,像某种预言似的充满召唤的力量……只要你安静地在它身边坐一会儿、再坐一会儿,你的心就能和它沟通,你的生命就能领会什么叫灵性苏醒——这朵很小、很小的透明的花儿,就开在寿宁的南山顶上,你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力争在本世纪末消灭贫困。绝不能把贫困带入对世纪”。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四川省民政厅组织实施了“安县工程”,使全省7万余贫困农户在建国50周年之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结束了世代长期住岩洞、窝棚的历史,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带给他们的温暖。今年6月,沪县中滩镇天全二组的徐泽银一家五口从世代居住的岩洞里搬进了新建的砖瓦房。84岁高龄,受了一辈子穷的徐泽银老人满眼含着热泪,颤抖着声音说:“我家祖祖辈辈住了几十年的岩洞,是共产党帮我修建于5间新砖房,这是我做梦…  相似文献   

11.
举世无双的“丹霞岩穴博物馆” 流连于泰宁的山山水水间,无论荡舟灵秀的大金湖,还是穿越深邃的寨下大峡谷;无论攀登险峻的状元岩,还是探访胜丰岩的杨姓村落,一抬头,丹霞赤壁上的那些洞穴总会与你不期而遇。那些洞穴,形态各异——有的状如蜂窝、有的如星斗满天、有的似口口深井,有的庞大得像巨轮,洞套着洞、洞穿着洞,穴依着穴、穴望着穴……总之,作为自然神力在丹霞上的一种创作,那些洞穴,无不千姿百态,  相似文献   

12.
何志勤 《当代广西》2004,(17):18-18
桂海碑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之中。直接把文字镌刻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称之为“摩崖石刻”。自隋代高僧海昙迁于开皇十年(590年)在七星岩洞口北侧最早题刻“栖霞洞”三字以来,桂林的摩崖石刻已多达2000余件,与西安并列全国第一。桂林摩崖石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吟咏山水名胜的诗词歌赋、记载游踪的题名题记。  相似文献   

13.
永安有个桃源洞,知道的人一定不少。倘若以时下流行的"名片"说法论之,桃源洞可谓是永安的几大名片之一,而且古已如此。一到桃源洞口,只要抬头一望,洞口绝壁上就刻有明代两郡司马陈源堪所书"桃源洞口”四个大字,还有他的题诗也嵌刻在高高的山崖上。单从这一点看,就可知道明代时桃源洞风景区已经开发比较完善了。若再从文字细考,更会发现永安桃源洞在宋代时就已经是闽中驰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抗金名相李纲在此写下吟咏桃源洞的七律诗,说这里“山水人称小武夷”。到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踏上了这个景区,更是对永安桃源洞“一线天”写下了几句传颂千古的诗句,他把这“一线天”与武夷、黄山、浮盖等处的“一线天”对比,称“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从此,永安桃源洞“一线天”闻名遐迩。到了2002年,永安桃源洞“一线天”终于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确认为世界上“最狭长的一线天”。  相似文献   

14.
岳父     
岳父一辈子当警察,不知抓过多少坏人。在我第一次上门相亲时,岳父就曾用打量坏人的目光审视过我,用审讯嫌犯的口吻盘查过我。我十分理解岳父的心情。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要带走他女儿的心的小伙子,他能不严格审查吗?岳父审查的结论是:这小子不像坏人!女儿故意逗他:何以见得?岳父诡秘地说:我瞧他穿的袜子破了两个洞,如今的小子能穿破了洞的袜子,就懂得朴素勤俭,能朴素勤俭的小子就没有花花肠子,没有非分之想,懂得珍惜感情,热爱生活,所以他不像坏人!岳父哪里知道,这破袜子就是他的女儿硬逼着我穿上的。知父莫过于女,她摸…  相似文献   

15.
中原第一洞狄青洞许圣义狄青洞位于内乡县城西北22公里处桃庄河村境内,与著名的清代山寨黄龙寨相邻,海拔640米,山势险要,林木葱郁。狄青洞总长1.8公里,洞顶最高处达32米,内有聚仙大厅、通天洞、大将军洞、仙人洞、尼姑洞、龙宫、迷宫等。洞中套洞,洞下有...  相似文献   

16.
岩洞葬,是一种选择天然的岩洞、岩厦或人工凿成的壁龛作为墓地,放置棺木但不封闭洞口的墓葬。它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古老的葬俗。解放后,随着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岩洞葬被大量发现。它的分布、范围、形制、时代、族属正在被逐渐认识。仅目前掌握的资料,这种葬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贵州。而贵州又以黔中、黔南地区最多。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个县市中,除瓮安县还未见列报道外,其他11个县市皆有岩洞葬。现就多年来笔者的考察和接触列的材料,谈点初浅认识,以求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17.
提起金华,就有人会与火腿联系起来.其实金华还有名胜古迹,而且与众不同.坐落在金华市北的金华北山,相传是我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又称赤松山,为汉代(前二○六——二二○年)皇(也作黄)初平得道之处.北山离市区十五公里,山峰高达一千三百米,而名胜古迹则位于山腰五百——八百米之间.这一地区的地质属于石灰岩,水溶后形成许多千奇百怪的岩洞,最著名的有“北山三洞”.洞的形成已年深月久,而洞景开发却在公元三百年间.历代文人雅士来游后,很多佳作,留传后世.笔者慕名往游,车从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山西省宁武县以自己 绚丽独特的自然景观——五大千古之谜,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学者、专家以及众多旅游者的目光,博得了他们异口同声的惊叹和赞誉。 宁武县地处晋西北管涔山北麓,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三晋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三关重镇之一,自古享有“表里山河,锦绣中华”之盛誉,堪称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总面积1987. 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2000米。境内峰奇岭秀,石怪洞幽,丽水荡荡,林海茫茫,数不清的溪流瀑布和看不尽的奇石秀木,使宁武形成了以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  相似文献   

19.
石门洞在青田县城西北35公里的瓯江右岸。称为洞,其实只是由旗、鼓两峰夹峙,形成类似洞的效果,而上面仍透出明朗的天空。从对岸看去,壁立的两峰之间有铁轨联接,颇像黄先生五六十年代笔下的山水画,纯粹的自然中,加进一点现代化剪影,虽有  相似文献   

20.
万石山位于福清市东瀚镇南端,又叫“磐石山”,跨陈庄、海亮、佳乐、西安4个村。因山体岩石裸露、万石列陈而得名,是福建山海兼备的风景区。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东游漫记》称:“万石山之奇,为洞为岩为堂为奥为窍为突为穴为窟,焕若神明,俨若幻化者,在在皆是,不可胜穷。”该山原来没有总的名称,后来欧应昌写了《万石山志》,才定名为“万石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