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史料与治史--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红彦 《前沿》2003,(12):173-174
历史学是建立在史料学基础之上的,史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对史学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史学工作者本身所具备的素养也是治史所必备的条件.本文结合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提之观点,对史料、治史和史学工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治安简史》是填补史学、警学空白的拓荒之作。它站在古代治安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高度,初步构筑起“中国古代治安史”的学科体系。纵览中国古代史,正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孕育了发达的治安,而发达的治安又保卫了文明的高度发展。读一读《简史》,有助于打开眼界,匡舛纠谬,增强信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边防史》作为第一部研究我国从古至今4000多年的边防发展史研究专著,全面分析总结我国边防历史的特征和规律。本文认为该书内容丰富,目的正确,思想鲜明,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长生殿》与《桃花扇》作为清初拱映历史剧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在选取史料进行艺术创作时所进行的历史观照是不同的.前者借史写情,后者借情写史,把对历史的观照放在服从主题和结构的需要上,努力达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虽各具特色,但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成为历史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近代进化史观的传播及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20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像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等人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今天,我既讲《焦点访谈》,又讲《感动中国》,这是两个不一样的节目。16年前我加盟《焦点访谈》,那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会和它一起走那么久。《焦点访谈》是让人们期待的一个节目,让人们托付的一个节目,也是让人信任的一个节目。中国的老百姓对《焦点访谈》的那种期待和肯定超过了其他类型的电  相似文献   

7.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范仲淹《岳阳楼记》;6.文天祥《正气歌并序》;7.梁启超《少年中国说》;8.林觉民《与妻书》;9.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翻检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诸葛亮《出师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天祥《正气歌并序》、梁启超《少年国说》、林觉民《与妻书》,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9.
黄伟 《求索》2007,(12):194-196
本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认为《日瓦戈医生》(以下简称《日》)在中国五十年的接受和中国当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密切相关。1958年以来,《日》在中国被认定为毒草与劣作。1985年以后,《日》的经典地位逐渐确立,但是,《日》之毒草论、劣作论仍然有个别持论者。《日》在中国从毒草、劣作到经典的历时演变折射了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演变。《日》在中国最终被推崇为经典除了其艺术因素之外,是其思想满足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1985年以后,《日》之毒草论、劣作论和经典论在中国的共时存在折射出中国社会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时下,在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经,是儒家的经典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十三经》等。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  相似文献   

11.
我能参加庆祝《今日中国》创刊50周年感到十分荣幸,也十分高兴。这本刊物诞生于1952年,当时的刊名是《中国建设》。 5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但世界上有许多势力却在试图遮蔽它的光亮。我刊的创办人宋庆龄(孙中山夫人)长期担  相似文献   

12.
逯艳 《青年论坛》2014,(4):133-138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评价和认知可以明显分为建国初期、"文革"结束初期、80年代以及近期四个阶段。尽管不同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对《女神》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一致认同,但是出于不同时期文学史观和书写思维的差异,每一阶段的文学史书写者对《女神》的书写角度和表述方式也相应存在差异。而对这些"同"和"异"的梳理与研究,既是《女神》接受史的浓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局部"抽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要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的概况,应该从古籍目录入手。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部由官方统一组织编修的综合性目录上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概况,领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著录书籍的数量增多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14.
李苗 《前沿》2012,(24)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提出“中国中心观”一词后,学界纷纷对此书展开论证,众说纷纭,很难断言柯文史学思想代表当时美国史学思想的主流,但该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美国史学家实际上的学术思想.不可否认的是,该观点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对指导和反思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笔者对该书的内容和影响稍作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15.
纵观历史与未来,当今之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乃是民族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惟有统一,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文化力。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的统一精神蕴藏在深厚的文化力中。孔子《春秋》的“大一统”主张,苟子《王制》“天下为一”,吕不韦《吕氏春秋》“一则治,两则乱”等。近代康有为指出:“中国只可一统,万无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孙中山为国家的统一奋斗了一生,他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  相似文献   

16.
张跃进等人撰著的《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一书获得学界好评。在有关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该书具有选题上的时代性、研究思路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最好研究成果。《中国"农民工"界定的理论创新》一文指出,该书有情境性与语用性统一、客观性和科学性兼具、全面性与综合性统合、矛盾性与动态性辩证统一等四个方面的创新。牟君发认为,该书回答了时代对农民工的准确定位、政法工作对农民工问题的准确定位和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管理的准确定位等问题。《中国农民问题解读之解读》一文认为,该书选题重大而意义深远,而且篇章结构宏大,内容详细,研究方法恰当,语言朴实,通畅流利。  相似文献   

17.
向世界宣传中国,需要使用国外读者的语言和符合其阅读习惯的外文稿件,因此,精通语言文种转换十分关键,在《今日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沈苏儒。  相似文献   

18.
唐明伟  党珊 《前沿》2007,(7):236-240
《尚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文献。《尚书》之天命观思想以敬畏天命为形式,以敬德保民为思想内核,提出了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阐释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为王权设定了理想的道德约束力,要求君王自觉认识到民众对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自觉善政养民,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很高的古代政治文明。厘清《尚书》之天命观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政治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服务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翟景 《人大论坛》2010,(9):24-25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百余年前,梁启超一篇《少年中国说》,饱含了深深的爱国之情,彰显了作者对未来中国少年的热爱和期望。  相似文献   

20.
冯利华 《求索》2010,(6):F0003-F0003
在中国小说史上,续书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明清时期.《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皆有大量续书.如《后三国演义》、《后西游记》、《续金瓶梅》、《水浒后传》、《泣红亭》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小说被一续再续,成为小说史上的一大热点,如石庵《忏观室随笔》所云:“《小五义》也.《续小五义》也.再续,三续.四续《小五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