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强 《学理论》2011,(6):26-27
通过对行政优益权的内涵的剖析,界定了行政优益权的范围和保障措施。进而阐述如何赋予行政权以优益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切实保证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合理配置行政优益权,合理赋予合乎人民利益的行政行为以优益权保障。  相似文献   

2.
王亚利  岳雪峰 《学理论》2022,(11):90-93
行政机关在行政协议中享有基于优益权的单方变更解除权。单方变更解除权的行使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公私法益平衡及契约严守的理念。实践中,滥用行政优益权、混淆单方变更解除权类型、程序规范不足、赔偿补偿标准模糊等问题阻碍了单方变更解除权的规范行使。因此,需通过规范行政优益权之行使、厘清单方变更解除权的类型、健全程序规则、明确赔偿补偿标准等途径来完善其行使规则和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认为行政主体损害或危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不特定多数人合法权益的行政违法行为,在无人起诉或当事人无法起诉等情况下,代表国家将该行为(包括作为或不作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并在诉讼中享有相应权利的一种诉讼权力。界定行政公诉权的实质就是对行政公诉权的本质特征、基本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行政公诉权价值功能的准确把握。可以说,不论是行政公诉权理论基础,还是行政公诉权制度建构等问题,均有赖于行政公诉权概念的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4.
论行政合同特权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合同特权产生的基础是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和公共利益优位理念的存在 ,对行政合同特权进行控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对行政合同特权的控制可以从权力内容、行使程序、救济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行政主体优先权是行政合同的内在需要,为世界许多国家行政立法所肯认。行政主体优先权包括合同履行的指挥权和监督权、单方变更合同权、单方解除合同权和行政制裁权。对行政主体优先权的法律控制的模式应采用程序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6.
行政合同的行政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合同是行政行为,其行政性表现在:建立的基础和目的是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享有统治者特权;行政合同以契约不自由为原则.  相似文献   

7.
张溪瑨 《党政论坛》2012,(13):33-34
行政合同或叫政府合同、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作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方式,它一方面保证行政主体享有充足的权力资源以保证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私法上的契约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基本特性——行政性和契约性。  相似文献   

8.
行政合同或叫政府合同、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作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方式,它一方面保证行政主体享有充足的权力资源以保证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私法上的契约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基本特性——行政性和契约性.  相似文献   

9.
梅达成 《行政论坛》2011,18(4):84-88
为人民拥有抵抗权提供理论支持的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天赋人权论难以论证行政相对人抵抗权的正当性;从公民在民法和刑法上享有的正当防卫权衍生出行政相对人抵抗权,混淆了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权利的非扩张性与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无效与否的判断不可靠,也制约了行政相对人行使抵抗权的可操作性。但鉴于重大且明显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巨大损失,立法应赋予行政相对人特别救济权,这既能有力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兼顾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相似文献   

10.
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是保障行政相对人实体权利的有效形式,是对行政优先权的合理控制,也是对行政法律关系不对等性的平衡。它应包括如下内容:知性权、听证权、陈述权、抗辩权、申请回避权和拒绝权。它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不受侵犯,有利于保证行政目的的实现;同时它能最大限度地限制行政主体滥用权力,遏止权力腐败,维护和提升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1.
行政主体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客观需要 ,它有利于发挥行政主体的能动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 ,但也存在着使用不当甚至被滥用的可能性。所以 ,对行政主体既要有所授权 ,又要有所控权。为此 ,本文提出了完善行政立法、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注重监督制约等措施 ,以确保行政自由裁量权在一定的规则和框架之中合理、合法地正当行使。  相似文献   

12.
行政指导相对人及其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静晖 《理论探索》2005,(3):115-117
行政指导属于一种延续性行为,是一个从作出到发生效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就行政指导单方面而言,它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没有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但是,当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指导后,其性质必然发生变化而成为一种行政法律行为,构成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在行政指导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是义务主体,行政相对人是权利主体。由于行政指导相对人的权益与行政指导主体的指导行为休戚相关,而行政指导主体本身所具有的“自利性”倾向极容易导致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所以必须强调使行政相对人充分享有知情权、程序抗辩权、受平等对待权和申请救济权以作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检察机关职能的发展变化,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程序的制度构建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新时代,检察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直接检察监督已经成为行政检察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未来行政检察制度的重点改革方向是构建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程序制度,这既是行政检察通过这一方式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益探索,也是完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体系的有效路径。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程序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行政违法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程序。对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程序制度作出理论阐释和对制度构建的功能进行分析,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民权益,在做好与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衔接的基础上,使其尽快上升为法律,以推进国家检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2)
随着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广泛地运用行政合同与相对人合作,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向社会放权,同时也要加强对社会的监管。行政合同单方解除权即是对行政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的一种监管,其目的在于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对于行政合同单方解除权,我国的理论界对它的研究颇少,在立法和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专门统一的立法规定,权力来源不清,具体法律原则缺失,恣意行使单方解除权现象突出,救济制度不完善等。为消除行政合同单方解除权的负面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合同的功能,本文通过对行政合同单方解除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我国行政合同单方解除权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行政国家和给付行政的兴起,授益行政行为日益成为行政行为的重要内容,我国行政法学界缺乏对授益行政行为的研究和探讨。所谓授益行政行为是指深入行政主体所作的能够给相对人带来直接利益的所有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保障行为、行政许可证行为、助成性行政指导行为、行政奖励行为和部分行政合同行为等。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者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容许无直接厉害关系人(包括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维护公共利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追究行政主体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行政公益诉讼体现了一个国家对公民权利保护的程度,是国家赋予人民民主权利的最主要印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是为了使履行政府职能的公共管理主体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维护离不开有效的公共行政,而有效的公共行政必然是责任行政.从前赡性视角审视行政问责制的构建,则意味着政府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行政问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有预见性的提出相应对策,以达到完善行政问责体系.服务公共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万丹 《行政论坛》2004,(5):59-61
行政合同作为一种弹性、柔和的行政作用方式,已成为西方各国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法治水平的提高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行政合同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作为行政合同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行政合同责任制度的确立将有效地明确行政合同双方的责任,促进依法行政在行政合同领域的实现以及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因此,探讨确立行政合同责任制度的必要性、行政合同责任的概念和特征、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以及行政合同责任的类型、内容和形式,对在我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行政合同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要想对行政补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则必须对行政补偿的性质进行深刻剖析。行政补偿本身的属性不是责任。它在行政主体主动实施积极合法的行政行为的情形下,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公法上一种法定的义务,在行政相对人主动实施无因管理行为的情形下,又是行政主体一种补救性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法律对行政公诉无明确规定,目前人们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行政公诉是指为维护公共利益而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就行政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