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同人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鉴西方分权政体的某些制衡因素的杰作,标志着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艰难演进。  相似文献   

2.
张群 《法治研究》2010,(10):59-65
在民国宪法史上,对住房问题有较多讨论并多次进行住房权入宪的立法尝试,但均未得到妥善解决。其中,训政约法明确规定了房租管制条款,但未能实施;“五五宪草”和制宪国大时期均有住房保障条款的提案,但未被采纳;有学者提出1947年宪法中含有“住者有其屋”的条款,但未成为通说。这既和民国时期对住房问题的偏颇认识有关,也因为住房权入宪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应该慎之又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初私拟宪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新华  刘鄂 《中外法学》2007,(3):318-338
<正>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官方宪法以及宪草面世者数以十计,其中每一部宪法的出台都会引起世人关注。时至今日,这些宪法仍为学界关注之焦点,研究成果颇多。然就在官方宪法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清末民国时另一制宪成果却久为世人所忽视,这就是私拟宪法草案(简称私拟宪草)。据不完全统计,清末以至民国,私拟宪草至少有上百份之多。这百余部私拟宪草分别出现  相似文献   

4.
张振国 《现代法学》2003,25(1):145-150
张君劢起草的《国事会议宪法草案》和《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有关中央政制都采用了新内阁制设计,两部宪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后者还被国民党政府采用为1947年宪法的底本,本文就是对这两部宪草设计的中央政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权"背景下对民诉法修改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怡 《法学家》2004,(3):9-12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四次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规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权"人宪作为标志,中国已经在把"人权"从政治概念转化为法律概念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宪法修改草案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庄严宣告:“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并明确规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原则。在当前全民讨论宪草的时候,正确认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宪草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实施宪法的自  相似文献   

7.
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韩大元 《法学家》2004,(4):8-13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是人权"人宪"①,突出了人权在国家生活中的坐标与功能,使人权从一般的政治原则转变为统一的法律概念和具有独立规范价值的宪法原则,预示着国家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2013,(1):4-4
现行宪法实施三十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值得充分肯定:一是现行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列宁曾经科学地回答了“纸上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四次修改活动,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新出现的变化及时地写入宪法,包括“非公有制度经济人宪”、“市场经济入宪”、“依法治国入宪”和“人权入宪”。  相似文献   

9.
"违宪审查"相关概念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岭 《法学杂志》2006,27(3):107-110
本文针对目前宪法学界存在的对违宪审查、司法审查、宪法诉讼、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宪法保障等概念的模糊认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从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作为一个偏正语词,"宪"是"法"的修饰词,"宪法"有"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时还指称一种治道与治法,但仍无"根本法"之义,仅蕴涵着人们对法的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的范畴,就是实然法与应然法之间的关系。这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问题。在当代西方法哲学中,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论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法律强制;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欧美法学家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评析,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互动结合。  相似文献   

12.
13.
军事法概念与"大军事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勇 《法学杂志》2006,27(5):120-123
现代各国关于军事法概念的理解都超越了古代“军法”的范围,而我国对军事法的理解更为宽广,从我国军事法学创立至今,都以“大军事法观”为通说。我国军事法以维护和协调国家军事利益为实质,对涉及国家军事利益的军事活动和非军事活动加以规范,符合法理逻辑和我国国情及军情。  相似文献   

14.
15.
《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东辉 《法学杂志》2007,28(4):57-60
家庭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制定一部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我国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应坚持国家的有限干预、意思自治、综合防治三大原则,从民事、行政、刑事三大方面建构我国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相似文献   

16.
以权利的诸要素衡量,和谐是权利追求的价值而不是权利本身,和谐不是行为而是行为的结果,和谐不具有某些权利与身俱来的特质,不是物,不能占有、使用或处分。和谐带来的利益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具体利益。人权的主体是自然人,和谐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社会。和谐作为权利很难行使或放弃,难以产生法律上的直接后果,亦不能启动相应的权利救济。和谐权如果包容了一切权利的特征,那它便与人权的外延重合而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17.
“入世”与我国政府行政职能之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TO协定虽然确定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整套法律框架,但世贸组织的大部分规则是规范政府行为的规则,它是以政府行为作为重要内容,以政府的管理活动为调整对象,因此,怎样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进一步转变职能,就成为加入WTO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曹伟 《法学杂志》2007,28(3):116-118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关于时效的立法,详细阐释了时效立法应有的价值追求,并通过详细分析德国立法中关于时效制度的变化,对完善我国诉讼时效的立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田思源 《法学杂志》2006,27(6):68-70
《体育法》不应是体育“基本法”、体育“管理法”,而应是“体育事业促进法”。在《体育法》颁布实施10周年,体育改革面临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问题而讨论对《体育法》修改、完善的时候,改变以《体育法》为核心,附之以其他配套立法构建我国体育法体系的传统思维模式,探讨《体育法》从“管理法”到“服务法”,从“基本法”到“促进法”的修改、完善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