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社会谣言本身具有可信因素是其传播的内在因素,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其传播的根本原因,信谣和传谣成为公众的情绪宣泄方式是其传播的社会心理因素,政府、专家及媒体公信力降低是其传播的深层根源,多样化的传播路径是其传播的技术因素。社会谣言是民意的非理性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期待。面对建构社会理性、保证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提升社会信任、引导社会舆论、重建社会价值观这些新课题,政府应从创新社会管理入手,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信用监督约束和惩罚机制,强化技术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如何通过基层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迫切需要人们以新的视角看待民间组织介入其间的应有价值。当前,在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有效介入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分散公众利益诉求、实现公众与基层政府信息的双向传递以及合理分担基层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功能价值,通过政府-公众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治理的日益民主化,民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民意表达中的各种问题也显露出来。民意天然是感性的,又应当是理性的。如何认识民意的感性与理性,是科学面对和处理民意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民意的感性与理性因素,阐述民意的表达和选择与民意的感性理性之间的联系,以寻找出促使民意的选择理性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正在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当前,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背景下,郑州市还存在公众参与的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众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意识淡薄、动力不足,公众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确保公众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积极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治理是重大的政府工程和社会工程,需要公众的适度参与。浙江杭州在政府主导的"五水共治"框架中,既沿用了政府调查、项目动员等常规性吸纳民意工具,也采取了公众咨询、公述民评问政等创新性民意表达机制,在咨询、合法化、动员、问责等方面构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功能链,收获了一定的治理效果。通过对水环境治理中民意表达机制的经验研究,可发掘出"吸纳型参与"的基本逻辑,并管窥到政府治理技术的变化趋向,即由公共议题的特殊性质与有效治理的目标取向引致了"运动式治理"向"制度化治理"、"行政管控"向"参与式治理"的转变。然而,治理技术的变化同时受到政府的权力支配者角色限制,"吸纳型参与"也意味着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趋势可能存在一些变数。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市民主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分权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公众参与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素质、公民文化与法律制度等条件,而且取决于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地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使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矛盾进入"漩涡期",治理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加强法治社会建设。而社会矛盾纠纷的良性解决,需要在法治的平台上实现。因此,本文拟在对公众利益诉求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和归因的基础上,寻找公众利益诉求保障法治化路径,构建出保障公众理性表达诉求的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8.
公众立法参与是现代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要求相符合。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构建,应对公众立法参与重要内容及具体制度进行概括分析,形成合法、有序、合理的立法参与秩序。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府面临的社会管理形势越来越复杂,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一体化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管理的需求,社会管理创新由此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尽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其中,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场变革的成败。然而,审视当前公众参与的实践,依然存在着诸多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因素。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提高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为公众参与搭建有效平台,让公众参与成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基于公共利益的博弈互动关系,符合公共利益的行政价值理念将为政府提供持久的、合法的信任源泉。从官僚制到新公共管理,由于片面注重管理主义工具价值,而忽视公共利益和民主价值,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府信任的困境。民主行政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坚持和发展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符合人类理性与社会公共利益均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必然会全新构建和强化公众与政府的互信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涉警类社会热点事件频发,一旦引导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当前,公安机关政务微媒体在舆情应对中存在着应对意识滞后,引导资源分散,应对方法陈旧,运行维护不规范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公安机关政务微媒体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应优化应对理念,健全应对处置机制,提升应对管控能力,完善应对激励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完善公安机关政务微媒体运行机制,提升涉警舆情应对能力,发挥政务微媒体自身价值及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得到助力和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为舆论传播开拓了便捷性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舆论危机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言论在网络平台传播时被无限扭曲和放大,对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产生极大影响。透视公众在危机事件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取向和行为表现,将公众失范行为归结为信息层面的失范行为、行动层面的失范行为和情绪层面的失范行为,并指出矫正公众失范行为,化解网络舆论危机需要加强网民公共理性精神教育并构建网络社会安全阀系统。  相似文献   

13.
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多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面临的、具有紧迫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加强社会建设、改善社会管理,是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心之一。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按照以下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由建设型政府向公共管理型政府转型;由事业领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行政命令型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权威型政府向平民化、亲民化政府转变;由封闭型政府向开放、透明型政府转变;由无限权力的政府向有限权力的政府转变;由权力、责任不对等向责任政府转变;由管治社会的政府向与社会合作的政府转变。各级政府应加快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革新方式、方法,使政府自身建设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为加强社会建设、改善社会管理提供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14.
公安微博搭建了倾听民意、反馈民声的平台,提升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惠民利民举措为社会管理创新赢得了群众基础。要有效发挥公安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应: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准确定位公安微博,更新微博服务内容;创新微博问政方法,使微博问政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理顺公安微博运行机制;加强微博舆论引导,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舆论与舆论权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公共舆论的形成需要有质素的市民社会、独立和自律的大众传媒、对舆论权的法治保障和政治宽容、开放的新闻媒介和政治公开,其最基本的要素是舆论权。舆论权既具有权利意义,又具有权力价值,它首先是一个权利体系,与知情权、思想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密切关联,其次构成一种特殊社会权力,即政府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产生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民主政治和社会文明进程中,舆论权的主要功能在于社会稳定作用与民主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担负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效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理,以服务和预防相结合,以增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公安机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加强完善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格局,强化促进公众参与机制,健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和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和打击犯罪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政府危机管理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为摆脱公共管理领域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而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的过程。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应该包括危机发生前的监测预警机制、危机发生后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总结评估机制等环节。同时,政府危机管理还应注意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务公开,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问题频发的体制性根源在于社会控制型的管理体制。追求社会的静态稳定不仅不可能,而且客观上积压了问题,激化了矛盾,不当的社会控制机制破坏了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错位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导致了与民争利,僵化的职责同构的组织体制严重弱化了应急管理能力,碎片化的社会结构状况从根本上削蚀了社会的理性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顶层设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公共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将管理目标重设为动态稳定,将管理理念更新为公共治理,将政府角色转换为公共服务,将央地关系调整为地方治理,将社会建设为组织化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