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当前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将服务型政府确立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导向,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旨在政府与市场、集权与分权、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实现新的平衡。当前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就要做到:第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取向;第二,始终坚持以有效性作为衡量建设绩效的根本标准。第三,坚持完善培育、扶持发展和依法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政府责任意识的缺失、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法治建设缓慢等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管理面临的困境,要求建立责任型、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的政府模式.建设这一政府模式需要在政府职能上,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政府权力运行内在机制上,强化行政责任控制机制;在政府权力运行的外部形态上,推行法定行政.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薄弱与滞后两大问题,所以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对社会管得太死、轻视社会管理、管理方式不合理等现象是社会管理薄弱与滞后的直接表现,而政府角色不当是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所以要以政府角色归位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政府应该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经济建设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建构合理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民主、合作、高效、开放的公共治理机制,实现由政府包办、以政府投入为主到社会共建、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互动协作的转变,有效集聚建设和谐社会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决定政府转型目标的实现。政府权力法定,政府权力与责任相辅相成。我国近年行政学界流行的“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论,从法理、管理、哲理等角度看值得商榷。加大改革我国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促使政府政治化权力转为法治化权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政府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5.
坚持政府的公共性,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由经济建设性主体转变为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能力;要明晰事权,确定各级政府及部门提供服务的责任;要加强政府自身管理,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对县级政府而言是一场新的革命,它要求县级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实现从领导传统农业向领导现代农业、从单一型管理向综合型管理、从注重管制向注重公共服务、从全能主义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县级政府职能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突出表现在重行政控制、轻公共治理,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指标、轻人文指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要走出职能定位的新误区,另一方面要把握职能转变的重点,构建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改革型政府、实绩型政府。  相似文献   

7.
浅论入世后我国政府形象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贸组织 ,面临最大挑战的将是我国政府 ,政府形象建设十分重要。入世后政府必需改变执政方式 :即由全能的政府转变为有限的政府 ,由神秘的政府转变为透明的政府 ,由“任性”政府转变为诚信政府 ,由权力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 ,由公文旅行的政府转变为高效的程序政府 ,由带有某些倾向的政府转变为公正的政府 ,由人治型政府转变为法治型政府。因此 ,要与时俱进强化政府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8.
构建责任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当然价值取向.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追求责任行政的历程经过三个时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但在责任政府的构建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要转变执政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健全法律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权力监督;加快文化建构,培育公民社会,从而使政府真正能够全面履行职能,切实维护民众利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政府改革正由职能转变向功能转型的纵深方向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将成为下一阶段政府改革的重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构包括了财政体制的转变、政府绩效审计制度的建设、对公共服务的社会监督、营造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机制、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趋势,要实现从片面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的转变;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的转变;从简单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政府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遵循法治性与规律性,充分体现效率性与和谐性,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政府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关键。必须强化街道(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政府推进社会依法自治的能力;增强社会组织依法实现自我管理的功能,提高政府动员社会力量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的管理与服务,提高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特征和内涵的分析,探讨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表现,指出迈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途径及主要特征,包括促进社会和谐、合理的社会分化、推进政治文明三个主要方面,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及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政府对民意的回应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政府回应性的视角来分析,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和逐年递增,与地方政府未做好职能性回应,政府前瞻性回应欠缺、责任性回应不到位等有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无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地方政府应避免被动回应的局限性,负责任地主动回应,通过加强政府不同层面的回应性建设来应对并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是弥补政府和市场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国内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论述和阐释西方学者言论学说,对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事实上,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是国家与社会二重化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向社会放权的具体方式之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社会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是马克思公共服务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回溯历史、总结现实的基础上,应建立"党的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领导、政府社会组织监管委员会管理、社会组织联合会执行"的社会组织领导体制,形成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既分工明确,又协调联动的社会组织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积极社会福利,构建积极福利制度有什么意义,怎样构建和政府在其中角色定位和具体职责是什么,对其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我国社会福利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在当前新形势下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要求,必须明确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与机制。同时,还要坚持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基本原则不能变。这样的"变"与"不变"才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表述变为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治道之变。鉴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根基,其中法治思维是社会治理基本思维模式,法治方式是现代社会的最优治理方式。所以法治型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是社会治理范式的历史性飞跃,它是民主加法治的完美组合升级版,是社会治理的简单化智慧,可挈领提纲的制度性化解问题,其终极目的是善治的达致。需明了的是,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是立足于"法律主治"的治理模式,承载着民众对生活世界幸福的美好向往,但它绝不是公民幸福的全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服务问题是转型时期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亟需变革传统的单一供给模式。基于合作理论,应该通过重塑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确立基层社会组织的法定地住、明确合作中的各供给主体角色、实现多元化资金供给、规范合作参与机制等途径实现政府与基层社会组织的多元合作,破解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担负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效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理,以服务和预防相结合,以增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公安机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加强完善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格局,强化促进公众参与机制,健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和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和打击犯罪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