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亲笔供词在司法实践中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和运用,实际上它是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刑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之一。它有别于犯罪嫌疑人的一般交代材料。它在刑事诉讼中有着证实犯罪、调整侦查策略、防止翻供等重大证据价值,需要进一步重视亲笔供词的理论研究以及亲笔供词的收集和固定。  相似文献   

2.
当事人真实义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事人真实义务是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要求当事人在诉讼中承担绝对的真实陈述义务,有破坏辩论主义原则、颠倒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危险。而且仅贯彻当事人真实义务并不必然提高案件处理的实体公正性。只有确立一种有限度的当事人真实义务,合理配置违反真实义务的制裁措施,才能发挥真实义务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3.
<正>1、问题的提出在管理心理学中,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问卷法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及其评定三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而得以陈述的.讲授任何一部分内容,都需以另二部分的内容加以说明.但它们却分别出现在教材的三个不同章节.按以往的教学方式.这三部分内容是按教材的排列顺序单独进行分立章节的教学.由于教学时数有限(特别是岗位培训).在分立式  相似文献   

4.
对质,是预审工作一项难题。对质成功,案件中一些矛盾能迎刃而解,对质失败会发生串供、翻供等不良后果。1954年公安部制定的预审条例曾明文规定;“如遇两被告人或两证人,或一证人和一被告人的供词发生矛盾时”,要“有把握地、技巧地进行对质”,但由于发生过一些不良后果,被视为禁区。长期以来,对质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的空白区,极少研究文章,预审教材避而不谈,偶有试办,不知孰对孰错。  相似文献   

5.
证人当庭翻证的情形有三种,即否定庭前真实陈述的翻证、否定庭前误述的翻证和否定庭前故意虚假陈述的翻证。以此为基础,根据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要求,证人翻证后与当庭陈述相矛盾的庭前陈述在一定的条件可分别作为独立证据和弹劾证据使用。对证人伪证罪之追究,必须从保障证人和被告人权益的角度充分考虑其追究的特殊性,从程序上进行特别的规定以使其符合程序正当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被害人的陈述内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内容,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通过研究发现,被害人陈述的记忆可信度较高,证人证言的记忆可信度一般,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记忆可信度则分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侦查人员只有科学地运用刑事讯问手段才能达到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之目的。公安刑事执法实践中.侦查讯问常见有浅尝辄止、先入为主、诱供骗供等十个误区,这些误区有其原因与并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刑事讯问从战略上,应摒弃过分依赖供词和完全忽视供词的特殊作用与功效两种陋习;战术上,应做好充分准备,控制、调节审讯的“度”,固守主动权,适当示证,注重细节,精选讯词等。  相似文献   

8.
是否构成伪证罪,其关键就在于明确构成该罪实行行为的"虚假陈述"的含义.对此,有以行为人主观记忆为标准的主观说,也有以陈述是否最终符合客观事实为标准的客观说.比较妥当的观点应当是只要经过宣誓的行为人故意做出有违自己记忆的陈述,无论该陈述是否最终符合客观真实,均可构成本罪.  相似文献   

9.
在案例教学中,精选案例是关键环节。精选案例对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来说,如囊中取物,而对缺乏实战经验的教师来说,教学案例研究则是必修功课。教学案例研究通常有三种方式,即"拿来"、"改良"和"原创"。这三种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需要可以灵活采用,但比较而言,"原创"的教学案例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教学案例研究应追求四真境界:真材实料、真实体验、真功实技、真理认知。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有利有弊.总起来讲,在我国建立相对沉默权制度很有必要.这种沉默权有三方面内容一是采取鼓励、支持犯罪嫌疑人坦白交待、如实陈述的措施;二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不享有沉默权;三是沉默权应当运用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1.
当事人是案件过程的亲历者,是事实认定的最佳信息来源,其陈述助益真实之发现;当事人与案件结果具有最密切的利害关系,是最差的证人,其陈述阻碍真实之发现。鉴于当事人对案件真实发现正反两面之功效,向来以正确而慎重裁判之达成为目的诉讼程序,将当事人询问规定为补充性证据,并居于证据种类排序的末位。而在以简易、迅速而经济裁定之达成为目的之行为保全程序中,首先询问当事人既能契合程序固有的快速解决机制,又可以满足被申请人甚至案外人之程序保障,使得法官尽早掌握案件要点。因此,取消当事人询问之补充性地位,并置于证据种类排序的首位更符合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沉默权与坦白从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诉讼价值的角度考量沉默权和坦白从宽之间的关系 ,统一性是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因素 :同为人权内容 ,都利于实现司法公正是二者的共同基础 ;益于获取真实口供是二者共有的因素。其二 ,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放弃沉默权 ,其陈述便可作为合法证据使用 ,此时沉默权转化为坦白 ;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愿坦白时 ,司法人员应尊重其陈述选择自由 ,此时坦白转化为沉默权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际上在电视分析内容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自动化进程领域。电视节目内容分析和单纯的文本分析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内容分析库的建立来说,单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个内容库的条目越多、越详细越好,但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则未必如此,因为这里有一个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证言是指证人就案情及相关情况向司法机关所提供的陈述。它是公安机关确定侦查和方向,查明案情,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线索依据。在实践中,证人提供的证言多数是可靠的,但也有一些证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会提供不可靠的证言。因此,我们在使用证言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可信度分析。一、形响证有可信度的因素分析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证人的证言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如图所示:感知案情——记忆案情——陈述案情从图示中可以看出,证言实际上就是证人对案情的陈述。这种陈述是以证人对案情的记忆为基础的,而证人的记忆又是以…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处罚告知程序是对我国行政处罚程序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我国行政处罚程序向公开、公正、民主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针对在该程序的实践操作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笔者认为,在告知时间上,应因案件适用程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告知的形式上,应采取书面形式;在告知的内容上,应告知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相对人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申辩权、陈述权、申请回避权、要求听证权等;在告知内容的质量要求上,要求告知的内容应该合理、协调和统一,应明确具体,应确保陈述和申辩制度得以顺利贯彻。  相似文献   

16.
虚假陈述是证券欺诈行为之一种,虚假陈述行为的法律性质应界定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在虚假陈述民事侵权责任的诉讼过程中,虚假陈述与损失之间因果关系是构成侵权责任的必要条件,原告需就虚假行为本身和对损害事实进行举证。  相似文献   

17.
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是指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即:由于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而直接遭受到物质或精神、有形或无形的损害或损失的人.被害人陈述,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就自己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分子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审判人员所作的叙述、检举和控告.构成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一)自己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时间,地点、手段、经过、危害结果等.(二)与犯罪人有关的体貌特征.包括性别、身高、体型、口音、衣着等情况.由于被害人是直接被侵害的人,对案情的感知具有直接、具体、详细的特点,其证据价值是其凭证据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是一个重要的诉讼主体,具有特殊的诉讼地位和权利.被害人陈述是法定证据之一,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被害人陈述是一种言词证据,是“人的产物”,其陈述内容是被侵害的客观事实反映在自己头脑中的主观映象,也可称之为:思维痕迹、印象痕迹或感觉信息.通过回忆用言词表达出来,不可避免地,在感知案情、记忆案情、陈述案情各阶段中,除受客观因素如距离、光线、视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受被害人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其陈述真实性被削弱,或提供不可靠的被害情节,特别是在无其  相似文献   

18.
最后陈述权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审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于立法对刑事被告人弱势地位的特别关注以及对言词原则的体现。最后陈述程序的设置,可以助法官更好地发现案件的真实性,同时还突显了对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对旁听民众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质上,最后陈述权主要是辩护权,还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权。最后陈述权在内容上限制的同时,还应在立法上保障被告人的充分行使。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前言一九八七年一月,大陆出版《郑成功族谱三种》①,是书附录三件相关墓志铭,而正文部份汇刊族谱三种,包括:日据时期首先发现于台湾之《石井本宗族谱》,及两种大陆不久以前"新  相似文献   

20.
记忆对于连接日常行为和犯罪行为有桥梁作用,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在存储内容、提取方式上不同。非陈述性记忆更符合心理画像所需要的记忆标准,非陈述性记忆同犯罪人生活情境和犯罪行为的结合方式,表明非陈述性记忆可以准确反映犯罪人的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