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马来西亚政府在保持政治、社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行能有效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也为马来西亚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马来西亚经济出现稳定发展的趋势。据马来西亚政府1994/1995年经济报告书估计,1994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率为8.5%,比1993年的8.3%略高。就部门经济而言,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和外贸等均有较显著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独立50多年来,种族政治贯穿马来西亚历史发展始终,并常常在关键时刻左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表现在马来人的政治特权、经济特权与文化特权。本文试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探析马来西亚种族政治及其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从1970至1990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它还包含了比较完整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马来西亚当时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问题——马来族人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本文主要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而是要从社会和民族关系(主要是指华人与原住民的关系)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马来西亚这一时期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一、背景马来西亚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是有深刻社会历史背景的。独立以后,马来西亚建立了以马来人为主体的政府,马来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但…  相似文献   

4.
在战后特殊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集团是一种深受土著化政策影响的华人企业集团。导致华人企业集团具有土著化特色的主要因素是政治。1957年马来西亚联合邦成立;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以及1969年5月13日马华种族冲突等政治事件说明了马来西亚民族主义和大马来主义的发展情节。5.13事件后制定的、种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新经济政策在1971年付诸实施。该政策的实施除大大影响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外,也影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盛产棕榈油,因此较早地研发和使用了棕榈油生物燃料,还出口到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而马来西亚生物燃料政策推动了这一进程.本文考察马来西亚生物燃料政策制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和世界各国发展生物燃料的背景一样,马来西亚生物燃料政策的制定也有能源、环境、经济3个方面的诉求,但是相对而言,经济的因素或者说保持棕榈油的价格稳定显得更为重要.马来西亚通过各种政策鼓励生物燃料的发展,生物燃料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隐忧.  相似文献   

6.
2010年,马来西亚发展的关键词是转型,经济、政治转型计划相继出台,对经济的振兴与复苏注入了强心剂.经济强劲回升,取得了7.2%的增长.政治上,国阵内部进一步调整,推进政府转型,对政府和国家的领导能力加强,政局相对稳定.外交上,马来西亚扩大和加深了与周边国家和部分大国的交流与合作.展望2011年,马来西亚仍将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佳程 《东南亚》2012,(2):79-82
20世纪80年代,面对国际上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国内各界的压力,马来西亚执政党巫统选择顺应潮流,自上而下地在行政、经济、教育、法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的复兴伊斯兰政策。马来西亚政府层面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提高了伊斯兰事务在国家中的作用,对马来西亚国内的政治、经济、族群关系、外交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9年,马来西亚采取种种措施刺激经济发展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在第四季度止跌回升,全年经济出现了-1.7%的小幅下降,好于预期;在政治方面,马来西亚顺利进入纳吉时代,国阵与民联交锋不断,处于政治转型时期的不稳定期;社会生活受危机的影响不大;对外关系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是东盟创始成员国之一,在中国对东盟外交中具有重要地位。自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先后奉行“亲西方政策”、中立外交及“向东看政策”,外交重心逐渐从西方转向东亚。当前,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突显,作为南海争端方的马来西亚却始终以低调、谨慎、开放的态度处理对华关系,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大局,成为中国在东盟中难得的合作伙伴。本文将对马来西亚外交战略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中马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府积极地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并寻求一系列创新性措施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绩效,保证政治和社会稳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政府改革与相关政策呈现出不同特征,发生了由向马来人倾斜的"新经济政策"到强调族群和谐的"一个马来西亚"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探讨冷战后马来西亚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本文认为:马来西亚政府对华实施友好政策,目的是为了增进马中经济合作来满足本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华人支持以巩固国民阵线的政治地位,以及在国际事务和与美国的外交斗争中寻求中国的支持。中国方面的积极互动,使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并有效地促进马来西亚继续实施对华友好政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济身于世界第19大出口国。然而,去年7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就近年来马来西亚的外贸发展状况和近期外贸政策调整作一分析。一、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马来西亚自从1957年8月31日独立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0年),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选择了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消费品工业。这一阶段,对外贸易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1971-1985年),对年代初,…  相似文献   

13.
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是马来西亚的第四任总理。1976年3月,他被任命为副首相,1981年当选总理至今。在其任期内,马来西亚政治、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迅速成为东亚及第三世界国家中一支新兴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与其政治思想及实践有着重大关系。因此研究其政治思想及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马来西亚政治及其现行内政外交政策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东亚准新兴工业化国家中,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马来西亚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工业化经历了进口替代第二阶段重化工业的发展,其经济实力与商品贸易出口能力大为加强。马来西亚政府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强干预”的角色,并提供了符合工业化发展内在要求的综合性组合政策。马来西亚的经验表明,推行进口替代第二阶段并非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仍然需要被主流学说斥之为“肮脏”的工业化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文章回顾了马来西亚政教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伊斯兰教在其现行政治结构中的影响,指出重视伊斯兰教因素在对抗反对党、维持现有君主立宪制、推行经济政策和处理外交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望了2013年5月大选之后即在纳吉布总理第二任期中,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政治中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在取得独立后,为了改变殖民时期形成的畸型的经济结构,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马来西亚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近几年来,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势头,1987-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82%,在亚洲仅次于中国。1993年人均收入达3280美元,是泰国的2倍,印尼的5倍,在东盟国家中仅次于文莱和新加坡。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已将马来西亚列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它在其中的竞争力已超过韩国而位居第四位。上述工业化成就主要得益于马来西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有关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政府技术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变过程,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政策演化的特征,指出近年来马来西亚研发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马来西亚兴起伊斯兰复兴运动,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组织的个案研究,分析各种复兴运动组织的目标、策略和活动方式,探讨复兴运动的不同模式及其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关系,以加深认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本质和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政府技术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变过程,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政策演化的特征,指出近年来马来西亚研发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马来西亚在独立后时期的贸易政策制定,着重研究那些导致政策转变的因素,并找出主要的未完成改革议程。本文从历史上概述马来西亚贸易政策制定的情况,注意到其潜在的政治经济背景,并从地区比较的观点来审慎地评论当前的贸易与投资政策制度。本文还研究了马来西亚对于地区性与双边贸易谈判的政策态度的变化。导言人们普遍认为,马来西亚是发展中世界中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一个国家。尽管在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萧条,但马来西亚在整个独立后时期的经济成就还是一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