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正从"另类"和"边缘"向文学主阵地挺进,在传统的文学广场上竖起一面新的旗帜.网络文学重整了当代文坛,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学新格局,加速了当下中国文学的转型.未来的网络文学,需要提升自身品质,让这一新媒体文学真正成为人类文学发展富含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这主要包括:解决好"文学性"匮乏的"短版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健全"他律"与"自律"并存的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手段建立甄淘与遴选并存的激励机制,强化网络行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和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
欧造杰 《新东方》2007,(6):54-56
21世纪被称为网络的世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迅猛发展,文学创作也被搬到了电脑屏幕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文学的生长空间,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而且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突破和超越,它在审美上又有哪些特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龙潜 《政策》2003,(3):64-64
谈起网络文学,不可避免要涉及网络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笔者所说的"形式",是指网络文学所依托存在的外在媒体、媒介。至于"内容",则是指网络文学借以表达作者思想与情感的素材和题材。"形式"与"内容"的无间融合,构成了广义上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形式就其外在媒介而言,经历了一个从"文字数字化"到"数字文字化"的发展历程;就内容而言,网络文学的发展则是从早期传统"移植"类的网络文学,到网络原创文学逐步形成,再到今日网络原创文学与传统"转换"类网络文学相并存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吴正峻 《群众》2018,(17):53-54
今年是中国网络文学诞生20周年。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野蛮生长到有序成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开放性、互动性的写作特征和庞大的阅读群体、写作群体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网络文学不仅带来了当代文学的数字媒介转型,改变了华语文学的整体发展格局,成为一个日渐受到各方面关注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并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今天,网络文学是个各方力量活跃的文学场域。按照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在文学场内,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学力量进行着斗争。如今的网络文学内,政治(政府管理部门)、经济(集团资本)、草根(网民作者和读者)各方力量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亲密接触和博  相似文献   

6.
黄曼青 《求索》2012,(7):152-154
网络文学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本文分析了新兴媒体对文学转型、文学形式及文学接受三方面的影响,探究文学形态和新媒体之间的能动关系。新媒介时代,媒介的内容远重于形式,文学只有适应了媒介主导下的环境,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文学形式在新媒体时代的流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蔡爱国 《求索》2012,(1):219-221
网络文学步入一个繁华的时代,但网络文学作者的主体性正面临被消解的危险。资本的介入,改变了网络文学的生态;类型化的写作,谕示着网络文学写作创新力的衰微;文学写作标准的降低,则是网络文学作者写作空间被挤压的重要证明。网络文学所代表的文学大众化,或许并不值得我们欢呼。  相似文献   

8.
倘若绳之以传统文学精品的价值标准,网络文学十年流变涌现出的顶尖之作,仍难以企及精英文学那种崇高醇厚的艺术品格。网络文学一方面承载着大量"网络写手"与"网络游民"的文学之梦与成名想象,一方面又在全民写作的艺术光环下沦为这个时代文化衰败的样本。实际上,文学的媒介特性与媒介环境并不是影响文学品格的唯一条件,网络文学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更多地取决于网络文学主体,取决于写手的文学素养与创作态度,当下一些口碑较好的网络小说在题材、历史与道义等向度上的文学求索,依稀透露的就是网络文学良性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9.
网易最近举办了一次网络文学大赛,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网易人对网络文学的界定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因为其自由而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它完全超越了制度化的樊篱和商业气息,在网上,作家所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理解、宽容、共享才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和内在的精神。”铿锵的玫瑰最初在网上写东西的多半是一些留学海外的学生,他们有思乡情,同时也有离乡恨。尤其是对于自己的祖国,在离开之后反而有许多话要说,于是,选择了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不仅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全世界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网络文学逐步显示出商业价值,并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在调整中优化,向主流化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警惕网络文学中存在的"三俗"问题,建立健全网络文学评价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秋菊 《求索》2010,(12):212-214
尽管拥有"新媒体文学"、"新世纪文学"的新型态,但网络文学彰显着俗文学的基本品格。特殊的生长平台、媒介和主体,造就了网络文学锐利的精神特质,当它行进在"文学的野路子"上与后现代语境中文学非文学的种种因素邂逅时,其锐利品质作为最基本的内在动因促成一些文学观念发生蜕变,为中国文学催生出新型意义生产机制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读者在文学接受上产生了分化,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人群面临萎缩,传统发展模式进入瓶颈期。为此,应通过关注网络文学读者的反馈与期待视野、利用媒介融合拓宽网络文学传播渠道、重视文学内容本身,促进网络文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10,(6):33-33
与10年前相比,商业化的网络文学似乎走入了一条歧路。被点击率逼迫下的疯狂写作使网络文学泥沙俱下,跟风逐利成常态。连书名都难以让人看懂的小说,动辄数百万字的篇幅,让人头晕目眩。千字2分钱,30万字以上才可以上架,正在不断制造着最低级的东西。尽管有批评认为“网络文学99%是垃圾”,但网络必然是未来承载文学的主要媒介。走出商业误区,中国的网络文学才有可能涌现出世界通俗文学的优秀作品,才有可能在未来若干年中出现丹·布朗、史蒂芬·金、东野圭吾这样的类型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4.
崔海妍 《求索》2008,(11):188-190
文学终结与文学永恒是文学领域的矛盾体,这一悖论反映了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的后印刷时代,文学著作者在执着地相信文学的永恒、迷恋于文学的魅力的同时,为印刷文学的衰退而痛心的迷惘处境。“通变”论认为文学终结的真正原因是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特定时期的存在条件,新媒体的出现只能改变印刷文学的存在样式,但不会导致文学真正的终结。从“通变”观出发,文学有它自身的存在理由,由于文学的抒情言志的社会功能,文学的魅力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存在形式的变化而终结:文学终结与永恒悖论的释解同时为当今网络文学的出现与繁荣提供了合理的注释。  相似文献   

15.
张才刚 《求索》2010,(8):195-197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对网络文学的审视,应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中进行,关注网络媒介参与文学生产的具体方式,而不是将其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杨义 《今日民族》2006,(3):55-55
李鸿然的巨著《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的撰成和出版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值得祝贺的一件大事。一个学科应该有它“十年磨剑”的巨著,由一个有能力的学者花10年、20年、30年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博涉旁搜、锐意探索,使这个学科在知识含量和学理深度上都有所创获,甚至开拓了一个新境界。这部《史论》便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打开新局面的巨著,它凝聚了作者20年的心血,因而雄辩地证明,当代少数民族存在着强盛的文学文化创造力和繁花似锦的文学创作。全书分上下卷,上卷为通论凡8章,下卷为作家作品论,实际上是以文…  相似文献   

17.
介入·深入·反思——2008年文坛热点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回应生活(雪灾、震灾、奥运等)的热情、批判现实能力的提升、类型小说的横向拓展、新时期文学30年实绩及网络文学10年的评价、文坛清淤及批评的自律、文学奖的强势评价及微妙变化等构成了2008年中国文坛的长篇画卷.当代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突然表现出强大的回应现实能力,而且从介入走向深入,从深入走向反思,这一切都在表明中国文学逐渐从世俗化、市场化、娱乐化、消费化的阵痛中醒来,中国文学已经走过了社会转型之初最困难时期,逐渐走向健康、理性.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既是我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在网络创作日益繁盛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范式及风格也表现出自身特点,如文体式样相对集中、母语创作比较活跃以及地域色彩明显等。从当代文学史建构层面而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出现丰富了现有文学版块、修正传统文学体制、并逐渐建立起新型的文学秩序。展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未来,大数据技术、多民族文学史观、全球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环境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将重塑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文学曾被憧憬为一个神圣的领域,文学家也被认为是一个精英团体。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文学的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文本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网络化和网络文学的出现一改文学千百年来"精英创造"的烙印,使文学创作失去了原有的神圣魅力,更是消解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师会敏 《求索》2008,(4):165-167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种重要的文学观,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偏颇,对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吸取其理论资源,来建设当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