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何丽艳 《人民论坛》2014,(3):225-227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期,本刊与人民网社会频道联合推出"关注诚信反思道德"网络问卷调查,共有1236名网友参与调查,并各抒已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网友认为,诚信已到达一种"冰点"状态,即诚信缺失现象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3.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检视关于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已有研究,基于其行为发生动因的研究多有涉及,如个体认知、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与亚文化、社会关系网络等,但少有针对其行为发生逻辑与过程的分析讨论.由于静态的"因素/行为"分析解释了"因素影响了行为",却没有很好地回答"因素到底如何影响行为",因此,在悬置"因素"的同时,需要一种动态的"过程/行为"分析.通过考察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最显著特征即群体性,而后基于群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对青少年群体吸食新型毒品的行为发生逻辑与过程进行分析,以探寻治理新型毒品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人为代表,伦理学有"幸福论"和"义务伦"之分。从"哲学—伦理学"论证的角度看,幸福论认为有规定幸福的永恒的规律;而义务论则认为个人的自由意志才是道德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从伦理学的这种范式的转变看,西方哲学家将研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了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对道德品质的研究。然而,要解决社会的公正,单靠社会道德是不能实现的,于是伦理学的研究必然转向制度伦理。在现代语境下,美德传统是一种软约束,建设现代道德,还需要制度伦理的辅正,加大制度规范对现代公民的道德和行为约束,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稳定有序的、合乎人性健康生长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被塑造成具有现代性人格的一代新人,这是现代化道德建设的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6.
话题     
《民主与法制》2013,(32):40-40
【你赞成设公务员囊洁年金吗?】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改革方案,其中建议设立“廉洁年金制度”:公职人员未犯重大错误或未发现腐败行为的,退休后方可领取。有网友认为这能促进公务员廉政,也有网友认为廉洁自律是公职人员的起码要求和底线道德,难道守住底线还要奖励?对此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场域范式下的刑事政策是犯罪人、被害人和刑事司法机关围绕刑事权力运行竞争互动的关系网络和空间。遭遇犯罪后的被害人在刑事政策场域中为实现自身利益,往往基于合法化逻辑采取问题化行为策略,基于合理化逻辑运用道德等资本策略。它不仅决定着被害人个体的法律命运,还决定着整个刑事权力场域中行动者社会地位的变化动向,为刑事政策内容和方向变革提供了新的判断依据。正视被害人事后行为策略和逻辑的刑事政策场域意蕴,需要判断被害人策略的"视角"完整性、内容实践性和权力主导性。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价值     
崔昆 《桂海论丛》2006,22(1):58-60
对道德价值本质的揭示要以“价值”根本规定性为逻辑起点。道德价值客体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其主体是社会整体。参照“价值”规定性,道德价值就是伦理行为事实对社会以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形式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满足。道德价值既有相对性、精神性又有绝对性、功利性。另外,它和“道德的价值”作为两个字面相似的概念截然不同,需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0.
国外未遂犯处罚依据理论有犯意说、表征犯意说、行为危险说和结果危险说。我国刑法未规定不能犯,传统理论认为不能未遂行为形式上符合修正的犯罪构成,实质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而可罚。然而,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与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之间存在逻辑冲突,且在社会危害性的判断上与刑事违法性存在混同。基于此,应以法益侵害性代替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评价,坚持结果危险说的危险判断方法,以"实行性"限定对实行行为的认定,同时区分犯罪构成要件和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以解决修正犯罪构成理论的逻辑冲突。  相似文献   

11.
郦平 《求索》2012,(8):205-206,138
休谟通过对理性与情感在行为发生和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的分析,确立了道德源于情感的基本原理。本文认为,休谟的"情感对行为有更直接的影响"的观点是合理的,但他的"理性对行为只具有微小的间接影响"的观点则是片面的。因为道德情感的产生有两种原因:自然情感倾向与实践理性判断。实践理性与自然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实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道德判断标准混乱化的现象,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感性情感与实践理性在道德判断及行为动因中的作用,对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宁 《求索》2012,(1):101-103
企业管理"道德无涉"工具理性造成的"现代性危机"使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处于价值迷失的紧张冲突之中。以"各特殊利益集团相互制衡的多元社会"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结构深度整体变迁推动了企业对"私利恶德成了公众利益"的理性逻辑的伦理反思。建构和践行对变化了的"真在"世界更具适应力和一定程度超然性的企业伦理管理这种"企业-社会"互构的共生行为机制,仍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三个代的关键是建立严密的保证"三个代表"实现的政治制度系统.执政党的政治行为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北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主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靠现实具体的政治机制决定的.保持政党宗旨与制度设置的内在一致性,是执政宗旨实现的保证.当领导者们实践"三个代表"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而且是一种制度机制的逻辑行为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可靠而稳定的政治常态.  相似文献   

14.
道德法律化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就目前"见危不救"行为时有发生且常导致本可避免的灾难而言,道德的约束力已明显不足,以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十分必要."见危不救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刑罚的反向激发功能采强化与弘扬道德,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规制要求明确"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麦金太尔早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议题,他不仅谴责历史决定论忽视道德并造成道德在历史领域"失位",而且独到地批判了自由主义道德模式的缺陷。面对"道德荒原"现状,麦金太尔重提有关欲望和道德关系的古典主义观点,运用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论证了欲望和道德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他基于革命政治的立场批判了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然而由于缺少现实生产方式维度的分析,他忽略了欲望形成和道德评判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其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路径和"革命的人性"的主张再次回到了浪漫主义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戴洪晖 《湖湘论坛》2014,(3):125-128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传授性"、"习得性"与"社会性"三大特性,由于人们行为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道德教育领域中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具有本质区别,而此种知识类型上的区别,决定了道德教育不可能像科学知识那样可传授,而是具有"不可传授性";道德教育在确切知识传授意义上的"不可传授性",决定了人们只能通过行为习惯"习得"的方式来获得德性;基于人属社会性存在物,因而个体道德德性的"习得"不可能是单个人的"自我谋划",而是必须在道德的社会中,通过社会共同生活才能达致,从而使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破解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制度逻辑与利益逻辑,建立政策执行的"主体—情境—行为"分析框架。本框架关注政策执行中的行动者及其利益、政策执行的正式制度情境与非正式制度情境、政策执行的行为选择及行为结果。对G村两起政策执行共谋的案例研究发现,利益冲动是共谋的内在动因,分离的执行结构与虚置的监督体制为共谋提供了制度空间,乡土逻辑与农村文化则是共谋的社会土壤。这意味着政策执行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激励兼容",并重视民情与运用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正网曝一名女子在西藏羊卓雍措湖旁一丝不挂拍照,大尺度行为引起网友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女子的行为"对藏文化不尊重",也有网友认为不宜过早定论。羊卓雍措湖是西藏人民心目中的圣湖,代表着纯净和圣洁。可是,新闻中的这名女子,却置藏族同胞民族信仰于不顾,赤身裸体在湖边拍摄所谓的"艺术照",实在令人遗憾。这一举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有损藏族同胞尊严又有  相似文献   

19.
论职业道德的社会化与社会道德的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具有很强的依从性.职业道德的社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上是由人的社会化程度来决定的.社会道德的职业化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辨证分析职业道德的社会化与社会道德的职业化,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对城市化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