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袁尚贤 《证据科学》1999,6(3):105-109
目的 研究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方法 通过对204例由司法部门委托进行法医学精神损伤程度鉴定实践,重点对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204例中,男、女比例无差异。年龄组以21-30岁(63例)、31-40岁(53例)居多。表明上述年龄组的社会活动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大;职业以工人、农民为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损伤以伤害(107例)、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方法通过对204例由司法部门委托进行法医学精神损伤程度鉴定实践,重点对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204例中,男、女比例无差异.年龄组以21~30岁(63例)、31~40岁(53例)居多.表明上述年龄组的社会活动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大;职业以工人、农民为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损伤原因以伤害(107例)、交通事故(49例)为多.损伤与精神障碍间隔时间,半年以内152例,半年至1年为23例,表明鉴定时间选择在1年内为佳.精神障碍的种类与性质:器质性精神障碍108例,占52.8%;功能性精神障碍84例,占41.4%,其中外伤后神经症(含癔症35例)66例,占32.3%.社会功能评定:无社会功能受损77例,轻度受损41例,明显受损86例.神经系统检查:204例中有一过性神经体征38例,有明显阳性体征62例.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直接因果关系104例、间接因果关系61例;条件相关34例、无相关5例.损伤程度评定结果:重伤85例,轻伤67例,伤病关系评定47例.结论通过对204例头部外伤后精神损伤鉴定实践,对当前法医学精神损伤鉴定的疑难问题,如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以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诊断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标准(CCMD-2-R)中已明确,但损伤程度的评定标准尚待研究。本文对76例头部外伤后神经症损伤程度的评定,提出可操作性意见,并对相关问题作出分析。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鉴定组1986年5月~2000年5月间全部法医学精神损伤鉴定案例230例,其中头部外伤后神经症76例,占33.0%。凡因伤害及交通事故等机械性外力因素所致颅脑外伤和躯体损伤后出现的神经症,均列入研究对象。由一名高职和二名中职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人组成鉴定组,…  相似文献   

4.
220例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的评定标准。对 1986年 7月~ 2 0 0 0年 7月受理的精神损伤司法鉴定 2 2 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 :男女比例无差异 ;以中青年组居多 (占 5 5 % ) ;职业以工人、农民多见 ,损伤原因多为伤害和交通事故 (占 82 % ) ;鉴定时间以 1年内为佳。损伤与精神障碍间有直接因果关系者 110例 ,有间接因果关系者 6 9例 ,两者间条件相关者 35例 ,无相关者 6例。对有相关关系的 2 14例作损伤程度评定 ,重伤 91例 ,轻伤6 8例 ,仅就伤病关系作出评定者 5 5例。损伤导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应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对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正> 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是指在交通事故中颅脑遭受直接或间接外伤后,所产生的各种精神障碍。该类案例在法医学评残鉴定中较为常见。本文作者对1996年8月至2000年8月鉴定的19例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伤残评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伤残程度评定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对颅脑外伤后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颅脑外伤后诱发的精神障碍二者的区别,进行讨论,并对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可分类为重伤、轻伤和诱因形式三类。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42例颅脑损伤伤者的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诊断按照病史资料和颅脑CT/MRI确定;精神障碍按照CCMD-Ⅱ-R、CCMD-3及龚氏修订的韦氏智力量表(WAIS-RC)确定;伤残程度评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精神障碍以脑震荡后综合征居首位(26.2%),其次是遗忘综合征(21.4%)、神经症(16.6%)等。精神障碍以脑伤的低伤残等级多见(Ⅹ级52.4%,Ⅷ级14.3%,Ⅶ级19.0%),但整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多分布于脑器质性损伤(脑挫裂伤54.8%,脑干损伤16.7%);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多分布于脑功能性损伤,其中脑震荡占21.4%,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智力缺损多见于脑器质性损伤(P<0.05),80.6%分布于脑伤的Ⅹ级、Ⅷ级和Ⅶ级(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及智力缺损的发生与颅脑损伤的类型、性质有关,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  相似文献   

8.
颅脑外伤后既有躯体损伤,也常伴有精神障碍。躯体损伤的伤残程度评定已为大家所共识。精神障碍近年来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收集了459例颅脑外伤病历资料,对其中伴有精神障碍的68例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商讨。案例资料一、一般资料1.病历选择68例具备下列条件:(1)既往无精神病史及智力低下;(2)伤前无脑部疾患、癫病及脑血管病史;(3)可排除其它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病。2.性别年龄男47例,女对例;年龄在5~76岁,平均年龄42.33岁。3.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0例,钝性外力28例,锐性外力10例。二、临床资料1.本组68例病历…  相似文献   

9.
外伤后视网膜脱离损伤参与度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伤后不同类型视网膜脱离的损伤参与度。方法 对23 例我室检验的眼外伤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穿通伤占26 % , 钝挫伤占70 % ( 其中钝挫破裂伤占25 % , 单纯钝挫伤占75 % ) , 无明确外伤史占4 % 。单纯钝挫伤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 其中- 6-00DS以上的高度近视眼占58 % 。外伤后视网膜脱离损伤参与度的评定为:眼球穿通伤( 主要是眼球后段的穿通伤) 及钝挫破裂伤后发生视网膜脱离, 其损伤参与度为100 % ; 锯齿缘离断的损伤参与度为75 % ; 伤病共存的损伤参与度为25 % ~50 % ; 原有眼底视网膜、玻璃体变性,外伤为辅助或诱发因素时, 损伤参与度为12-5 % ~25% ; 眼部无明确外伤史者损伤参与度为0 % 。结论 外伤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与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损伤参与度的评定有助于损伤事件的性质分析和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和人体损伤的基本概念,人体对称性器官损伤程度的评定,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假体、移植物、人工组织器官损坏所致的人体损伤程度评定,肢体缺失和关节功能丧失程度的评定,损伤程度评定时机,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制订<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头部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附34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研究头部创伤和精神障碍的关系及其伤情评定等相关问题。方法34例头部创伤1年后出现精神障碍的鉴定案例,分为车祸组与殴伤组,对两组有关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车祸组出现明显昏迷者及具有明确神经系统体征者显著多于殴伤组,殴伤者出现痴呆样表现者多于车祸组,两组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严重缺陷或丧失的例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头部创伤严重程度和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及后果不成比例,在伤情评定时对精神功能缺陷及丧失这一重要因素应充分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Liu RJ  Xia WT  Fan LH 《法医学杂志》2007,23(4):261-264,268
目的分析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脱离在法医临床学眼损伤及伤残鉴定中的致伤原因及因果关系。方法研究112例眼球钝挫伤后视网膜脱离案例,对其中视网膜裂孔类型、外伤至视网膜脱离时间、合并其他损伤或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案例锯齿缘离断4.28%,黄斑裂孔12.50%,其他部位的裂孔(<90°)56.25%,巨大裂孔(>90°)5.00%,未发现裂孔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性视网膜脱离11.6%,其中45眼有不同程度的PVR。外伤至视网膜脱离的时间以1周~2个月为常见(61.60%)。合并中高度近视者83.93%,合并玻璃体混浊者52.68%。外伤与视网膜脱离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者41.07%,存在间接因果关系者52.68%,外伤与视网膜脱离难以联系者6.25%。结论视网膜脱离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外伤与视网膜脱离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是法医学眼损伤及伤残鉴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神经系统外伤(不包括周围神经损伤)并功能障碍者分为脊髓损伤组(33例)和颅脑损伤组(27例),分别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及SEP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SEP结果33例均表现为异常,异常率100%,且随着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SEP异常的程度亦加重,两者呈正相关(R=0.72,P<0.01,n=33)。27例颅脑损伤者,仅有9例异常,异常率为33%,功能障碍程度与SEP异常相关性分析(R=0.36,P>0.05)。结论SEP检查是客观评定脊髓功能较为敏感而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对颅脑损伤功能障碍的客观评价价值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交通事故受伤后精神伤残鉴定临床特征。方法对109例老年人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后精神伤残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人多为被动性损伤、受伤后颅内血肿发生率高、致残的原因88.07%是智能及精神障碍所致,损伤程度及伤残等级以中、重度多见。结论最佳评残时机为脑外伤一年后为宜,应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提高交通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5.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后的处理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和依法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正确处理精神病违法者。实际上,人们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后的处理情况知之甚少。因此,进行此项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邮寄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四川省52个县市的183例精神病违法者进行调查。结果在处置精神病违法者的机关中,公安局占73.08%,法院占26.72%。有责任能力组中有2.22%被无罪释放;无责任能力组中有2.10%被判刑;部分责任能力组中有13.95%被无罪释放。结论公安局是处理精神病违法者的主要机构。存在不适当处置情况,尤其对部分责任能力者的处理更复杂、更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脑挫伤后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动态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Vim表达变化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42例闭合性脑损伤死亡者,根据伤后死亡时间分为6组(〈2h,〈24h,〈3d,〈7d,〈14d,≤30d);取大脑挫伤灶进行HE和Vi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Vim染色阳性细胞面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脑挫伤后2h挫伤灶内脑组织挫碎、出血,5.5h挫伤灶周出现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3d脑水肿明显,7d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14d胶质结节形成,30d出现大量泡沫细胞,胶质瘢痕增多。Vim染色结果显示,脑挫伤后5.5hVim开始表达,少量Vim阳性细胞出现在挫伤灶周围,7d阳性反应性最强,14d逐渐下降,30d胶质瘢痕增多,Vim阳性表达又增强。Vim阳性细胞主要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结论Vim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内表达呈现一定波动性,其表达部位在脑挫伤周围,Vim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作为推断脑挫伤时间及部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已被公认为全球性重大挑战。已经、正在,同时仍将对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梳理疫情下已实施的有关司法鉴定方面的做法、经验,分析涉疫情主要犯罪类型,开展司法精神医学远程鉴定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应关注其局限性,实施之前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8.
The medico-legal assessment of a subdural haematoma (recent or organized) usually requires some information regarding its cause. Quite often, especially in the absence of a known history of trauma, minor head injuries, which are no longer verifiable, are simply assumed to be the most likely causes.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a subdural haematoma could also be non-traumatic, e.g. in haemorrhagic disorders, cardiac conditions with persistent passive hyperaemia, true inflammatory and degenerative processes of the dura, etc., the medico-legal implication of a possible head injury would require the exclusion of such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capable of causing subdural bleeding. In this respect, the case of a 92-year-old man, who suffered from cerebral sclerosis with occasional episodes of confusion and agit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He was reported to have fallen from his bed, was hospitalized and died 2 days later. A head injury was suspected. At autopsy, no skull fractures and no obvious bruises were discovered. Fresh bilateral temporal subdural haematomas were found. These appeared consistent with a suspected head injury sustained as a result of a fall. Fairly large partly organized adherent subdural clots in the parieto-occipital region completely remote from and unconnected with the fresh bitemporal haematomas were also found. Based on the gross pathology and the histology, an attempt is made to assess the possible cause of the organized clots. Some of the findings indicated a possible non-traumatic origin, a consideration which is likely to affect the forens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The court-ordered autopsy of an infant who had died 26 days after delivery unexpectedly revealed a fatal head injury. As external inspection of the body had not shown any traces of violence sudden infant death had at first been assumed. At autopsy a linear fracture of the skull and a subdural haematoma was found. Subsequent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 father had thrown the baby into the air while playing with it, that he had failed to catch it and that it had fallen downwards heavily hitting the wooden armrest of a couch with the parietal region. As an example of a manslaughter without any external signs of trauma the case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forensic autopsies in all cases of unexpected de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