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正>琼府[2010]6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加强土地执法监管,严格土地执法,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遏制各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国土资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现就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建立省级经济分析和政策调研系统(简称EAS系统)的意义省级政府在管理地区经济发展中,不仅作为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同时在其职权内进行大量的日常决策,这些决策的目的,在于及时调整经济运行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关系,使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政策决策所依据信息的全面、及时与准确,是决策科学性的前提。目前,各省都有大量从事信息工作的部门,除省级统计局、信息中心、各种普查办、规划办、情报中心等外,大部分地、市、县政府及省直各厅局都设有专门从事经济分析和政策调研的机构。除此,政府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信息调研活动,如投入产出调查、工业普查、住房普查、土地普查、人口普查和抽查、教育普查及人才预测等等。这些活动花费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广西》2006,(20):19-19
9月5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是继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后,我国政府在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土地调控新政着重解决当前土地管理和调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方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了  相似文献   

4.
桂政办发[2008]5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是我国改革土地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和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举措。落实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对增强我区各级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积极配合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开展土地督察工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教育政策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突出表现在政府教育管理模式的诟病,政府教育管理保障和监管职能弱化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方面。而我国现行教育政策落实的偏差则突出表现在择校问题和重点学校问题。为了全面落实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责任,政府应实现向服务性政府转变,直面并突破制度性和政策落实障碍。要清晰教育的权责主体,坚持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建立教育资源均衡机制,推进教育政策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为教育公平提供稳定持久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土地政策博弈中,由于地方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和操作优势地位,使得中央的土地政策往往难以发挥保护耕地和农民利益的功能,形成一种管制和征地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着力提供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性政策,包括建立让地权所有者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机制、消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激励、修改土地相关法律等。  相似文献   

7.
各市、县国土环境资源局: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调控作用,国土资源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发资电发[2006]17  相似文献   

8.
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户是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着的三个主体,每一层次的主体都存在着对流转的制约方面。虽然农户是进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最终微观决策主体,但其决策是在政府的制度供给与村级组织的实施机制的双重影响制约下做出的。所以,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从政策层面来说,更多地要依靠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  相似文献   

9.
政策决策是政府治理的核心环节,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本质和方向,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成败.传统的政策决策模式,基于政策决策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静态短期假设,将渐进和激进的政策决策模式割裂开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现实说明,两者之间可能是相互转化的,而决策模式的转化有着内在的机制和条件.基于此,宏观调控政策决策的动态循环模型的提出,对于大国政策制定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在我国逆境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着政策主体党政一体化、政策目标理想化、决策价值潜在化、政策资源博弈双重化、政治与行政组织统合化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发展成果共享视域下土地流转的约束条件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当下中国提升农民群体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条件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国家对于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日益明显,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还应该清醒认识土地流转必须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不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与城镇化过程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相适应,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权利明晰、服务到位、流转顺畅、管理严格的土地流转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土地确权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市场,建立综合性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科学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严密的土地流转动态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凌经球 《桂海论丛》2012,(6):56-61,1
推进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目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是西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总体状况不理想,既有制度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缺位等外部因素制约,也有非农就业比重低、生产效率低以及地块细碎等内部因素障碍。要从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规范政府管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加以整体推进,才能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与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及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守智 《桂海论丛》2010,26(1):88-9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明确地方政府的主导角色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然而,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定位与现实境遇存在巨大偏差,遭遇到种种困境和瓶颈束缚,迫切要求从体制上、从观念上加以重塑,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征地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制度不健全、征收过程不规范、农民安置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农民利益遭受侵害。而与此相伴产生的土地纠纷问题,已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本文以广州市H区S镇农村征地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S镇征地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S镇基层政府征地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晟  郧文聚 《中国发展》2013,13(2):23-26
伴随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大中城市周边集体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全国各地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变增长方式、完善土地管理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该文在总结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基础上,提出在大中城市周边区域率先建立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促进城市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并就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鼓励、扶持产业支撑,深化城镇社会保障和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和城乡综合管理体制创新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求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而目前我们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转用一定数量的耕地用作建设用地,但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具体国情出发,必须引入规划手段,实行从严的耕地转用制度,以保障我国的粮食供应的安全.本文基于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减少的问题及其原因,揭示了城镇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凌 《桂海论丛》2007,23(1):90-93
广西荔浦县档案馆藏有一些湘桂铁路股票。这些股票是在抗战爆发后,随着湘桂铁路修筑而开始发行的。广西省政府在发行过程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股票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湘桂铁路的建设。但是,蒋桂矛盾使其经济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的制度演化及"官治铜政"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征平 《思想战线》2003,29(5):104-108
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听民开采"向"官治铜政"制度转变及"放本收铜"经营方式的确立过程。其制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铜矿开发中对流动资金的客观需求,该制度的确立对云南铜矿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陶建钟 《桂海论丛》2011,27(3):85-89
政府危机公关必须从当前政府管理实践出发,在现有管理体制内探索有效的机制、原则与方法。一个有效的整合传播机制包括树立对于媒体的正确认识,建立媒体传播渠道整合机制和建立媒体传播受者整合机制。整个政府危机公关的过程,可以综合运用包括稀释焦点、议题引导、诚恳致歉、信息给喂、权威委托和网络互动等六个方法。  相似文献   

19.
蓝常周  龚莹 《桂海论丛》2009,25(6):76-79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的征用,大量农民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失地农民。由于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为此,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就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应该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20.
Carolyn Cartier 《当代中国》2001,10(28):445-469
State promotion of expor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through a system of special development zones contributed to bo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indiscriminate reproduction of special zones. Land use transformations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losses of arable land, and new state policies to conserve land and control land use through the revised Land Administration Law.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special zone phenomenon and the evolving land use disposition system demonstrates contradictory dome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of land development, land management, and land conservation. This analysis assesses l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zone and adopts a 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spatialities of the land use regime, across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in the nature of the distinct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markets, and in land monitoring problems. Problems revealed in the land disposition system demonstrate how the state's land use regime has promoted land development. New controls over land use coincided with the need to restrict service sector development in real estate and related industries at the onse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ownturn in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