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德国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把人定义为“使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他所讲的“符号”主要就是指的语言符号。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在的寓所”,只是由于分享语言,人才成其为人。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是:“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还有如索绪尔、弗雷格、俄国形式主义者、法国结构主义者们,也都声称“语言之外没有世界”。在西方,无论是以人本方式把语言作为人的符号系统、或把语言置于人的存在这一根基上来追问的现代哲学家,还是把语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心灵能力的现代语言学家,抑或是以文本  相似文献   

2.
黄曙光  陈建生 《求索》2007,(9):198-200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就成了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定律”。然而。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语言符号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因此,是有理据的。本文从语言符号的起源和现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非任意性问题两方面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符号是非任意性的。  相似文献   

3.
一 概念(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反映 概念在《墨辩》中叫“名”。“名”是什么?《小取》篇说:“以名举实”,名是用来列举、模拟、代表事物的;《经说上》又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是某事物之所以谓某事物的一种符号,“实”是名所描述的对象。这就是说,概念(名)是“实”的反映,“实”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名”与“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先有被反映的对象“实”,然后才有所反映的意识“名”。因此,“名”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从它的内容、来源来看,它有其客观性的一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语言的诗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川 《求索》2008,(4):109-111
海德格尔在哲学领域内反对主客二分,彻底反理性,提出了“此在与世界”的存在论观点,强调了语言的本体地位,突出精神创造的本源性和绝对性,使人们关注重心从“在者”(存在)转向“在”本身。海德格尔对人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深入探究语言与“此在“之间的本质关系,从而给语言赋予新的意义——鲜活的诗性意蕴。  相似文献   

5.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特别是从语言心理和数学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考察直觉的五种认识功能。 一 直觉的逻辑赋形功难 人们在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时,常常要依靠直觉把抽象的逻辑关系转换成象征性的图形关系或符号关系来进行思考,这一方面因为人类的抽象思维活动只能凭借具体的图形或符号(如语言符号、数学符号等)展开,另一方面又因为将逻辑关系转换成图形关系以后,往往能使复杂而隐蔽的逻辑关系得以简化,变得一目了然。我们把通过直觉在逻辑与图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这种认识能力称为直觉的逻辑赋形功能。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和符号,也常常是困扰作家的陷井和囚牢。语言本身的矛盾二重性和语言使用中的一切矛盾都会在作家审美创造的语符化活动这个焦点上集中反映出来。 相似指称与假定性张力——语言和现实的矛盾。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现实生活是语言的表现对象,语言是现实生活的符号表现形式。文学创作正是利用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符号关系来表现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语言成为作家沟通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8.
建木考     
建木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木属),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太皞爰过,黄帝所为。”(海内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穴契)窳西、弱水上。”(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海内南经)《淮南子》和《抱朴子》等神话典籍亦有记述。据这些典籍的记载,建木大致是一种有叶无枝的神树。这种神树为“黄帝所为”(“为”训“造作”)。古代三皇之一的天皇伏羲氏曾由此经过(“太皞爱过”)。《淮南子·地形篇》:“建木在都广,  相似文献   

9.
刘汉军 《新东方》2009,(12):50-54
所谓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它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在形式上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在内容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一种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各种表达方式都是其所属的系统中的符号。捷克斯洛伐克翻译理论家东·波波维奇认为“翻译活动乃是符号的操作”。也就是说,翻译是把一种符号系统转换成另一种系统。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0.
吕文平 《前沿》2006,24(6):221-223
“语言价值”(lingu istic value)理论是索绪尔语言研究的核心,也是其创立共时语言学时提出并竭力阐释的理论,成为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从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符号整体来考察语言符号的价值,我们可以得出:语言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来自语言系统内部关系的差别和对立。  相似文献   

11.
秦至清中国社会形态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主流倾向于将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从而使“封建”脱离了古义(本义)和西义(世界通义),也有悖于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实考秦至清两千余年,封建制已退居次要,而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于起伏跌宕间一以贯之,故秦至清社会形态不宜称“封建社会”,而可称“宗法地主专制社会”。  相似文献   

12.
张文元 《理论月刊》2007,(6):123-125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这表现在:语言为社会服务,社会离不开语言;语言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出发,本文获得了对语言问题的一些有价值的认识与见解:(1)以便把语言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2)以便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语言规范。(3)以便认识语言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相似文献   

14.
(一)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和蔓延,危害极为严重,成为世界各国严重关注的问题。抛开经济损失不谈,从社会效应方面来说,不少人把青少年犯罪称为“社会瘟疫”、“癌症”,认为是可能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制定和通过2001年《婚姻法》的过程中,参与者们的心底深处,大约一直有一个幽灵在徘徊:中国的各种非婚性关系已经严重到非惩治不可了。可是,他们是否想过:空有婚姻之名,却无性生活之实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些人难道就不应该受到《婚姻法》的关注、调节与帮助吗?或者说,这些立法者为什么一定要把《婚姻法》搞成“杀手”,而不是“医生”? 基本情况在全中国的、20-64岁的、已婚或者已经同居的、被调查时仍然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女女里面,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过了四分之一(28.7%)。在最近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人则占6.2%。当然,由于身心疲劳的长期积累,年纪越大的人们性生活的频率也就越低。因此,我们这里只谈51岁(不含)以下  相似文献   

16.
哲学转向与哲学范畴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畴的发展变迁与一定时代的哲学观密切相关 ,它映射着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的变革历程。哲学的本体论时期的核心范畴是“本体”、“本源”、“始基”,“认识论转向”导致了认识范畴的突显 ,“语言学转向”则强化了范畴的语言分析 ,“价值论转向”突出了人与价值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范畴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石 ,使全部哲学和哲学范畴都获得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人大代表而言更是如此。调查研究工作是代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必经的途径,也是为酝酿、起草、提出议案或者建议、批评和意见,为出席人代会审议各项报告和议案作准备的过程。作为一名三级人大代表(全国人大、重庆市人大、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大代表),在过去的五年工作中,我一直把“调查研究”视为尽职尽责的一个“法宝”,从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浅谈古代西方语义学思想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学是一门专门探讨语言符号意义及指称的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诞生于19世纪,但在历史上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古代西方对语义问题的研究起初是哲学家们和逻辑学家们对语言研究发生兴趣之后才引发出来的。在古希腊的巴门尼德时代对语词、专名及指称等方面的问题就已有论述;在德谟克利特时代,对语词的认识已达到理性的程度;真正对语言进行独立研究的是智者学派,他们第一次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来对待,提出了语言符号本身及语言符号何以能传达它所代表的事物等重要问题;到了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在《工具论》中对语义学方面的论述比前人更为精确和深刻,成为语义学史序言的不朽篇章;之后的斯多葛学派对古代语义学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思维是语言符号转换的基础,这决定了语言的具体转换必然受到思维规律的限制。如何准确地用汉语符号传达另一种语言符号的意义,这就需要对原文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和语言规律作出准确的理解,并找出它与汉语思维和表达规律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将概括地从语法意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三个方面对以上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尧 《探索与争鸣》2024,(1):53-60+178
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存在“关联性”。“思想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不是研究作为思想史一部分的文学,不是把文学史作为思想史的分析材料,而是将“思想史”作为“文学史”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只是关注思想影响了文学,而是讨论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学,文学又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和创造了思想。因此,这一研究凸显的是“思想”与“问题”的对话——视野是思想史的,问题则在文学史。思想史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清理和呈现“外在影响”的同时更侧重关注“思想”如何成为“文学”的“内在”构成,因而,也是把“外在影响”转换为“内部生成”的一种考察,由此或可打开进入文学史乃至人类精神史的另一条路径,重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