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1月24日,吴邦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各方面建设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如何使社会建设遵循法治而真正达到改善民生、保障公民权利成为当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紧扣社会民生、回应群众关切的执法检查活动上,平利县人大始终贯彻揭短亮丑找问题、立行立改促落实、监督问责重实效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大方向,广泛吸纳群众意见,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围绕民生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了系列执法检查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平安平利、法治平利”营造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打造中国法学和法治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法学界必须紧密关注民生。在法治的逻辑下,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法治改善民生、促进文明,已成为法治建设的必然逻辑和目标导向。本  相似文献   

5.
用法治手段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到政府这一层面,就是要建设法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应当以民生问题作为自身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通过保障与改善民生来服务于公众,促进公众与自身的合作;其价值理念包括民本理念、服务理念、沟通理念、正义理念和依法行政理念:在行政立法和执法、行政公开与监督、行政审批等方面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丰县检察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丰县农村人口较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涉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案件较多的情况,从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个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入手,主动服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力提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法治丰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伟人,他的法治思想涵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重视民权与法治之关系、宪政思想、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坚持党的领导应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衔接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是法治建设的前提条件,重视法律的限权、监督作用是法治建设的当前重点,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民生法治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作为一种根本治国方略,对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社会、政治需求,又能在哪些方面给予足够的制度回应?民生法治论与民主法治论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民生与民主并不矛盾,相反,要想真正保障民生,必须通过民主的渠道。正如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所说:不能认为  相似文献   

9.
检察机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强化法律监督作为服务、保障民生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切实发挥新时期检察工作独特的功能和优势,为经济建设注入强有力的法治力量。应着重从五方面关爱和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10.
国家保障民生义务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关注和保障民生,是立宪国家的首要目的与第一要务.就宪法学而言,与民生所涉宪法社会权以及权能的多重面向相对应,国家对民生依次负有尊重、保护和给付义务.同时,依据"宪法一体性"原理,该递进义务的履行与国家权力之分立,互为表里,而彼此制约.实现国家的民生保障义务,必须以人性尊严为根本准则,通过树立宪法意识达致法治观念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14,(11):5-5
建设法治中国,是社会的共识,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国家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法治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民生的改善与推动而言,绝不是一句表面化的口号。因为只有法治,才能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红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12.
试论建设以民生为本的法治型政府——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法治手段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到政府这一层面,就是要建设法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应当以民生问题作为自身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通过保障与改善民生来服务于公众,促进公众与自身的合作;其价值理念包括民本理念、服务理念、沟通理念、正义理念和依法行政理念;在行政立法和执法、行政公开与监督、行政审批等方面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也是提高扶贫效益的必然选择.这一全新的扶贫理念根植于共同富裕和人权保障理论之上.面对农村贫困状况的新变化,精准扶贫面临着法律供给不足、泛行政化以及工作机制不规范等现实困境,解决新时期扶贫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依法扶贫.我们应在借鉴国外反贫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健全精准扶贫法治化工作机制,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强化司法保障,加快构建以权利义务关系和主体责任为核心的扶贫法律体系,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着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等方面的职能,是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既是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5.
实现法治型社会管理效果,必须重视诚信法治的研究.现代诚信不仅保有道德结构、政治情境和法律场域的三重意境,更因解构而存在新的三维之义:作为个体品质的诚信、作为关系纽带的诚信和作为价值追求的诚信.以此为前提预设,失信行为即能避开道德难题的困扰,进入法律规制范畴.社会失信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呼吁诚信法治的条件因素;诚信法治则以诚信的法治与法治的诚信为基本内涵,证成了规范诚信的正当逻辑.诚信法治回应社会诉求,应以内在一致性与递进式的层次为建构原则,依次推动思想基础、结构基础、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建设.法治以诚信为本义,诚信法治与民生法治构成现代法治的一体两面,是解决失信问题的现实选择.构建诚信法治,是法治实效的重要前提,更是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2012,(7):48-55
发展现代法律服务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经济建设、推动法治建设、促进民生建设的主要措施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现代法律服务业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亦落后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开拓思路,探寻途径,采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法律服务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界定了社会保障权的概念,认为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其基本价值包括自由、安全、公平、效率等,但是各种价值目标在各种现实条件下都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其次,中国社会进入“高风险社会”,各种社会问题突出,因此,社会保障权的价值更为重视社会安全和社会正义;而可持续发展观也对传统法的价值体系进行了充实,和谐应成为社会保障权的价值。最后阐述了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与社会保障权的关系,即民生是社会保障权的内在求、保障民生是社会保障权的主内容以及社会保障权是推动民生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就是要实现由“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9.
客观评判浙江法律服务业所取得的成就,厘清法律服务业与“法治浙江”之间的关系,对于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业在建设“法治浙江”中的职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浙江”战略的目标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必须包括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健全完善、运作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同时,建设“法治浙江”又是一个为实现“法治浙江”战略目标而实施的法治建设工程。其目标的实现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就少不了法律服务行业为之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作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有效的保障与服务民生是新形势下检察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文中在分析民行法律监督对保障民生特殊作用的基础上,就强化与拓展民行法律监督,切实保障与服务民生,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