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反传统的理由——“五四”精神再省思 李新宇 东方文化 第3期 发扬“‘五四’精神”,反对“新保守主义”纪程 世纪桥 第3期 夹缝里的“五·四”——启蒙的呼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五四不仅是一次历史事件,而且还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行动,始终是自此以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动力之一。同时,五四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所提供的丰富思想资源,在于它引导出对中国社会问题作思想层面的文化诊治的方法,这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果的‘科学’与‘民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这种以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为日后中国思想界开出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5.
叶凌 《唯实》2010,(2):37-40
“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五四”知识分子功不可没。他们反思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当时中国社会进步的束缚与阻碍,积极承担起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历史使命,投身于“先破后立”的思想解放浪潮。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代知识分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五四”知识分子敢于反思的传统,对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继续进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反思,以继承和创新作为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李国昌 《唯实》2000,(9):36-38
1942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首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实事求是”这一词语,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五四”之后.人们以各种仪式对它表示“纪念”.这不单是为了追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往事.更重要的则是要借此叙说自己心中所关注的话题。在一篇纪念“五四”的文章中.李大钊曾指出:“五月四日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不要把他看狭小了.把他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2002年9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张荣生写的、题目很长的文章:《珍惜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历史——论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待党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该杂志的编辑在此文的“摘要”中,把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观点概括成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党史、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十年浩劫’这一寓意抹杀一切的不准确表述,不宜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代名词。”我认为.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不仅是一个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是涉及政治的重要问题,必须认真地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9.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7,(12):56-56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王长江在《北京日报》上撰文说。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一种相对普遍的说法是,我们社会“四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还有一种观点.则把“和谐”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和谐”就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时值“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当重新翻开这段历史时,仍能激起我们的满腔爱国热忱。1915年,陈独秀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拉开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提出厂’科学救国”的IJ号,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报进到了文化层次,虽最终未完成其历史使命,却给我们许多启示。本文试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史实结合当代中国的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I二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援地的变化。但不难看出,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国面临着同“七_四”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1.
潘睛雯 《唯实》2002,(10):63-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 ,要永葆邓小平理论的生命力 ,必须面向新时代 ,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正是邓小平理论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理论成果。江泽民总书记 2 0 0 2年 5月 31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 ,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 ,我们党必须始…  相似文献   

12.
鄢烈山 《唯实》2004,(2):92-94
下面是我近日看到的 ,几家媒体联合举办新闻评论最佳作品的启事中 ,关于“评选要求”的表述 :“好的新闻评论能为变革加油 ,更能推动社会点滴进步。在新闻评论的导向上 ,我们提倡文章的‘理性和建设性’ ,追求‘主流、建设性、影响力’的观点 ,为民生代言 ,为时局建言。对于只有‘挖苦嘲讽’ ,而无‘建设性’ ;只有‘攻击和审判’而无‘说理反思’的文章 ,我们持拒绝态度。‘如同浮躁空气中一股清新的风’ ,这是我们推崇的和找寻的‘年度最佳’。”首先 ,我愿满怀善意 ,将提倡这套评论理论的动机理解为一种生存与经营策略 ,为的是规避或有的…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他强调,“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  相似文献   

14.
《军队党的生活》2011,(12):14-14
“忠诚于党:‘90后’的我们坚定不移;热爱人民:‘90后’的我们始终不渝;报效国家:‘90后’的我们在所不辞;献身使命:‘90后’的我们奋斗不息;崇尚荣誉:‘90后’的我们追求不止……”2011年6月16日上午,东海舰队某保障基地100余名“90后”官兵正在开展演讲比赛,他们用自己的感受述说着“90后”官兵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相似文献   

15.
今年适逢“文化大革命”结束30周年。那一段长达十年的动乱岁月,留给党和人民深刻的历史教训。科学地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有利于深入贯彻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此,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思想路线与对形势的判断——‘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教训”座谈会。来自首都地区的一些专家学者在会上踊跃发言。本刊将他们的发言要点进行整理后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本书副标题为“‘五四’激进派的两难”,作者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不仅仅是五四时期的两难主题,它实际上贯穿于整个中国20世纪的变迁过程中,但其源头毕竟来于五四。从思想史上对五四时期启蒙与革命作出符合历史内在逻辑的评价,应是五四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作者看来,“一部‘五四’思想史,也就是激进主义人物思想的演变史。”因此本书所要谈论的就是五四激进派在启蒙与革命的历史旋涡中的思想与心态。书中所论的激进派,主要指围绕《新青年》杂志。以文化批判和思想建设起家的一群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新湘评论》2009,(6):45-45
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当年怀着“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梦想的青年已是百年之身,“德先生”、“赛先生”已是我们熟稔的朋友,“少年中国”已成“青春中国”。“五四”青年节前后,有很多读者给编辑部来稿,或发短信,或在“新湘在线”留言,话题都是一个——永远的“五四”,青春的中国。本期“编读往来”为大家献上的是领袖和名人论“五四”的语录,让我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教导: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其必然性,也与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有密切关系。当代保守主义者虽都强调复兴传统,但其具体观点并不一致。我们对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各种不同思想应该进行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正确引导这种社会思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黄朴民 《党建》2010,(2):64-64
怎么界定“国学” “国学热”的兴起,深层次的根源毫无疑问与中国在新世纪全面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亮相的标志。换言之,在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的时候必须有自由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赢得最广大的人们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这样也可以使对方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对西方有所了解,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学就在此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征程.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直抒胸臆,献计献策。回望过往5年,成就来之不易。“‘十一五’经济增长以11.2%的午均增速完美收官.这让我们对完成‘十二五’甚标的信心更足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委员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