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的财政能力和养老资源有限以及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意识薄弱,使得贵州民族地区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但另一方面,贵州民族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仍然有着一些独特优势,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独特的人口生育政策以及西部开发战略持续推进。当前贵州民族地区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构建多层次、多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加强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并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实现民族地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衔接。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实的社会建设理论支撑,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理论需要系统化、体系化。厘清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建设理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当代我国社会建设理论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陆学艺 《传承》2012,(21):80-80
搞好社会建设,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新领域,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我们今后5年、10年、2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而且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社会建设解决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失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实现了经济现代化。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39.8万亿元(约合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的三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社会建设中"社会"一词的理解;关于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关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需要正确理解社会建设中"社会"的含义,全面把握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明确区分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宁健 《桂海论丛》2011,27(3):100-103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西南部接壤越南连东盟,是以壮族为主体,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聚集的自治区。在社会转型时期,广西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使得民生问题十分复杂,要深入分析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路径,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认真做好人大街工委工作,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历史—社会大格局是中国从循环的历史转向进化的历史、从具体的社会走向抽象的社会,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社会责任是建设现代社会体系,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的核心进程是社会资本重建、培育公民社会和建设有限政府。  相似文献   

8.
充分发掘社会资本理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涵义,努力寻求其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契合之处,这对于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普适性要义,其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性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立足社会资本在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本土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其与民族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性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表征。  相似文献   

9.
孙远太 《理论月刊》2012,(7):128-131
社会整合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的基础。我国正在推动社会建设,其政治价值就在于促进社会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社会整合提出挑战。社会建设通过提升社会福利、发展社会组织和重塑社会认同,客观上促进着利益整合、结构整合和文化整合。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处理好利益整合、结构整合和文化整合之间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谢俊贵 《思想战线》2012,38(2):26-30
按照社会学、人类学先辈们关于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的社会类型划分,当前我国已渐入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以情感关系为主导建构的社会,生人社会则是以利益关系为主导建构的社会。进入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顾度会明显降低,社会冷漠现象日益明显。互联网上对这种生人社会的社会冷漠给予大为不同的评论。要提高我国生人社会的社会关顾度,关键是要扎实进行社会建设,其中以法律制度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作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先发地区,浙江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也积极探索创新,涌现出以"枫桥经验"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建设管理好做法好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李秀艳 《人民论坛》2014,(11):123-125
社会建设是与经济、政治相并列的重要建设领域,加强社会领域建设与改革,实现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回顾我国社会建设历程,总结以往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梳理分析当前社会建设的实践要求,增强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建设与改革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是实现社会领域改革创新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市民社会"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建设内容,值得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市民社会"思想中的社会建设内容对当前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体系的阐述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文献,既是对我国社会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对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大谋划。民政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社会和谐,其重中之重是民生问题,关键所在是制度建设。这需要上层性的组织与要素和基层性的组织与要素,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组织与部署下来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为我国当前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回答了"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怎样建设"的关键问题,为今天的社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从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优势和不足两方面看,当代社会治理创新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重视精神教育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常态化建设;重视基层社会组织和群众的作用,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重视制度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怎样理解社区建设的战略地位?如何认识中国的社区建设?如何理解社区建设中的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中国社区建设亟需回答的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事实、经验,提出社区建设超越了公民社会建设领域、国家政权建设领域,是中国努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国家战略。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是以社区建设为路径,在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责任为基础,重塑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共同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尚未成熟,仍处于实践过程之中。政府主体性错位、社会主体性虚弱、市场主体性缺失是中国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公民社会理论、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第三领域"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和事实,需要建构一种以责任为基础的"主体性互构理论"———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在社区建设中交互建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要努力在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陈玉林  马丽 《前沿》2008,(9):125-128
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社会需求日益差异的时代,需要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政府、市场、社会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数量迅速增长。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正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对中国公民社会兴起的原因和对我国推进社会建设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进一步发挥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推进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国乡村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求索》2011,(9):73-75
新生代农民工是现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自身能力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具市民化意愿而并无市民化自觉之群体,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又不能安守农村,普遍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境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农村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将是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