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赋楚语义疏(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侘傺《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又《九章·惜诵》:“心郁邑余侘傺兮”;“申侘傺之烦惑兮”。《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哀郢》:“蹇侘傺而含慼。”屈赋中盖五见侘傺”一语。而单用“傺”字者亦有《惜诵》:“欲儃徊以干傺兮”一见,再则于宋玉《九辩》中有“然欿傺而沈藏。”王逸注:“侘傺,失志貌。侘,犹堂堂立貌也;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洪补:“侘,敕加切;傺,丑利切。又上,勑驾切;下,  相似文献   

2.
屈赋哪一篇是绝笔?今昔学者聚讼纷纭,然不出《怀沙》与《惜往日》两篇。我认为这两篇还不是绝笔,真正的绝笔是《桔颂》。 大家认为屈原所说的“从彭咸之所居”是他死志的表白。除《渔父》外,他还有六篇谈到彭咸:《离骚》、《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惜往日》、《怀沙》。上列次序,除最后两篇外,多数人是一致的。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屈原生死搏斗的精神矛盾与痛苦的发展历程,以考察确定他的最终绝笔。 《离骚》前半部分真实地回顾了他的从政生涯。他希望竭忠君王,但遭谗被谤,失去了信任。  相似文献   

3.
根据《天问》中“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和《离骚》中的“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等记载,可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九歌》这首古乐远在屈原之前就早已在楚地流传许久了;二是,屈原在作《天问》写《离骚》之前就已经很重视《九歌》,甚至可能已经改写完《九歌》了。这就是《九歌》写作时代最有力的内证。 《天问》和《离骚》还说明《九歌》是夏人流传下来的一首夏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5.
朱东润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中说:“‘屈原传’的作者以‘招魂’为屈原所自作。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不标作者姓名。按章句目录,对于诸篇作者除屈原外,一概标名,独屈原不标名,准此似王逸在标目时认为屈原所作’。至卷九‘招魂”章句则又叙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王逸此叙,以‘招魂’为宋玉所作,与标目时自相牴牾。”刘心予《关于〈招魂〉的作者和乱辞》(《华南  相似文献   

6.
屈原《九章·橘颂》作于何时?历来都有争论。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及近世郭沫若《屈原研究》、谭介甫《屈赋新编》等认为《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主要的理由是:“这里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形式上“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且根据“江陵千树桔”(《汉书·货殖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等),谓桔并非江南才有。诗中有“嗟尔幼志”、“年岁虽少”之句,这是屈原的“自喻”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是不充足的。《桔颂》当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途中所作。因为:  相似文献   

7.
《离骚》的“骚”字,历来的解释有忧愁、牢骚、诉说三种。但都不能解通。因为:“骚体”是一种文体,但并不是这种文体的作品每篇都写了忧愁、牢骚、诉说。若解作“象《离骚》那样的文体”,又不符合客观实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说楚国“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又巫师行术,唱禁咒词,句尾用些(苏个切)字。民间歌唱,句尾带兮(音同侯字)字。屈原作《离骚》、《九歌》,弟子宋玉作《招魂》,都是用楚方音,修改民间流行的曲调,变成新创造”。可见作为骚体特征的句尾带“兮”、“些”的民歌体,早在屈原以前已在楚国民间流行了。那么,古代楚国方言是否将“歌曲”称为“骚”呢?确实是这样,并且这种读音还保留在现代苗  相似文献   

8.
<正>一般而言,一本著作的首篇或首章非常关键,它通常反映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比如,《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开篇,足以概括《大学》主旨。《荀子》亦是如此,其以《劝学》为首篇,并以“学不可以已”2为《劝学》首句,这与荀子的重“学”思想是一致的。依荀子,人性本朴,学以成人。在此,“成人”是一种理想人格境界,几乎等同于“全人”“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闺中既以深远兮,哲王又不寤。 ——《离骚》 在屈赋中,“闺中”仅此一见。纵观古今各家对“闺中”句的理解,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以王逸为代表,释闺中为王宫,即楚王所居宫殿,《楚辞补注》以前都如此;另一派以朱熹为代  相似文献   

10.
蒋劲松同志所著的《美国国会史》最近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国会》后又一本由国内作者撰写的专门介绍西方某一国家议会制度的专著,在我国国外议会研究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该书共分三大篇二十六章。第一篇(1—3章)为“创设”,详尽考察了二百年前美国的政治家们是如何创设国会制度的。分别介绍了北美英属殖民地及其议会,北美13个新生国家及其邦联,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及其美国国会制度的正式确立。第二篇(4—14章)为“演进”,全国分析了美国国会制度是怎样逐步发展、完善,最终定型化的。首先说明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的头20年里,国会  相似文献   

11.
朱熹《楚辞》学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最早的本子为西汉刘向所辑,共十六卷。后经东汉王逸的增订注释,就成了《楚辞章句》十七卷,这是北宋之前唯一的《楚辞》传本。到了北宋,晁补之认为王逸所作的《九思》“视向以前所作相阔矣”,从而删去《九思》一篇,编成《重定楚辞》十六卷。同时,他又把历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受屈原影响较大的作品编成《续楚辞》二十卷和《变离骚》二十卷。这三种书后来都失传了,现在已无从窥其全貌。南北宋之际,洪兴祖对王逸注本加以疏通证明,成《楚辞补注》十七卷。洪氏补注虽然间有新义,但总的说来,还未能对王注有重要突破,楚辞研究仍然停留在汉人学术的范围之内。直到朱熹的《楚辞集注》(包括《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一书编成,才使楚辞研究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完成了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在《离骚》中留下的千古名句。九畹溪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3.
屈赋《招魂》由三部分组成:引子,写招魂前的降神仪式;正文,招魂之辞;“乱”词,笔锋一转,突然写到云梦射兕的田猎情景。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蒸。 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 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招魂何以又牵扯到射兕呢?历来说者多以为两者无关;也有以为“乱”词所云是屈子招怀王魂时,所回忆的怀王生前猎于云梦的情景;或是屈子流放江南所看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十院校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是我校83级学员的 教材之一。我在读该书时发现一些小的疏忽与差错,今择其部分试予以订正,供参考。一、上册(下同)第20页, “河姆渡发现有一个保存较多的葫芦。”按: “多”,疑当为好。二、第54页,“‘启九辩与九歌兮……五子用失乎家衡(long弄)’”按:“衖”,它本作“巷”。洪兴祖《楚辞补注》、马茂元《楚辞选》、及郭沫若《历史人物》所引《离骚》原文均是。  相似文献   

15.
屈原《离骚》中的“三求女”一章,注家聚讼纷纷,争论焦点是“无女”及下女宓妃、佚女、二姚这些美人究竟比什么,三求女的用意何在。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说。(1)女比忠贤、同志,求女比求贤、求同志说。汉人王逸以为“女以喻贤”,宓妃比“隐士”,佚女、二姚比“贤士”,三求女的动机是“视天下贤人,将持玉帛而聘遗,与之俱事君也”。(《楚辞章句》)其后,唐人《文选》五臣注,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钱杲之《离骚集传》等均依王说。  相似文献   

16.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艺术悲剧,它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评价极高。司马迁说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鲁迅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真实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真实。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使读者激愤,他高贵的品质使读者心灵受到美的陶冶而兴起“尽忠疾邪之意”,使人产生美德。为追求真理而殉身的悲剧是最广泛最深刻的悲剧,《离骚》所描写的是主义公为追求真理而同邪恶势力终生斗争的悲剧,因此,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史记·屈原列传》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创作的珍贵史料,但其中关于《离骚》作期的记述,却存在着矛盾。作者既于“王怒而疏屈平”之后继叙《离骚》的写作,并给以解释和评论,又在怀王入秦、顷襄继立之后写到屈原“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云云,再次谈论屈子赋《骚》。《离骚》的作期究系何时,从这里自会得出矛盾的答案,以致后世争论纷纷。 对于这一矛盾现象,有以为错简所致者,有以为后人窜乱者,笔者认为,这是由《屈传》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同时与太史公的笔法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释“彭咸”     
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自王逸注后,历代学者多从王逸说,虽也有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但多语焉不详。钱杲之《离骚集传》说:“彭咸未闻。”戴震《屈原赋注》称彭咸“书阙不可考矣”,“一说即《论语》所称老彭”。俞樾《俞楼杂纂》二四《读楚辞》认为“彭咸即彭铿,铿咸双声字。”闻一多《离骚解诂》补充道:“铿咸不只双声,元音亦同,惟韵尾略异耳。”姜亮夫《楚辞今绎讲  相似文献   

19.
一《离骚》比兴的源头在哪里?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到王逸直至今天,人们都无一例外地从《诗经》中寻找《离骚》比兴的源头,认为《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形式而又有所发展。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楚文化的考古发掘,逐渐动摇了上述出于经学本体论的观点,它以诸多的雄辩事实告诉我们,《离骚》比兴不是源于儒家经典,而是源于楚文化自身。  相似文献   

20.
《楚辞》楚语札释十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素称难懂,前人号之曰“恢奇奥衍”、“语意杳冥”,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好用楚语”,即用楚方言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择取十字以“楚声”、“楚地”、楚物”试加诠释,以求教于大方。 一、新考证的古楚语词——櫋、青、吴 (1)櫋 《九歌·湘夫人》:“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王逸注以“櫋屋”释櫋。櫋亦可写作。《说文·木部》:“,屋联也。”“楣,秦名屋联也……楚谓之相。”《释名·释宫室》:“(木 吕)……或谓之櫋。櫋,緜也,緜连榱头使齐平也。”可见櫋是屋檐上连接椽皮端的构件,即封檐板。这是个秦方言词,在楚方言中,它被称为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