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离骚》全诗采用主人公求女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求女并非实情,如朱熹所说是“托意男女”。用主人公的爱情追求,来反映作者一生的政治生涯。求女都不是“幻境”,都有生活本事。前段亲迎美人,是反映屈原与怀王的亲密关系及其遭遇;中段求宓妃、娀女、二姚,是反映屈原在怀襄之际参与争立新王的努力及其失败。后段九州求女又是反映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释“彭咸”     
屈原在《离骚》中两次提到“彭咸”:“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自王逸注后,历代学者多从王逸说,虽也有学者对此说表示怀疑,但多语焉不详。钱杲之《离骚集传》说:“彭咸未闻。”戴震《屈原赋注》称彭咸“书阙不可考矣”,“一说即《论语》所称老彭”。俞樾《俞楼杂纂》二四《读楚辞》认为“彭咸即彭铿,铿咸双声字。”闻一多《离骚解诂》补充道:“铿咸不只双声,元音亦同,惟韵尾略异耳。”姜亮夫《楚辞今绎讲  相似文献   

3.
《涉江》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涉江》的主旨和诗中写到的屈原放逐江南后的行踪,历来有三种看法。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涉江》为屈原“言己放弃,以明旦之时始去,遂渡江湘之水”之作。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涉江》是屈原于放逐陵阳九年之后,自陵阳渡江入溆浦前的“预拟”之作。楚辞研究者大多取此二说。而清人吴汝纶《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相似文献   

4.
女媭考     
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写道:“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女媭能以娇嗔之貌,反复的责备屈原,可谓不凡。此乃何许人也?史无记载,屈原亦未为其阐明身份。自王逸以降,一千八百余年,考证颇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人”、“巫”两大类。 先说以女媭为巫者,周拱辰在《离骚拾细》中据《汉书·广陵厉王胥传》中“胥迎女巫李女媭,使下神祝诅。”师古曰:“女媭者,巫之名也。”考证女媭为巫,乃灵氛、詹卜一类人物。此说有两点无法解释:一、李女媭比屈女媭后两百余年,怎么能说李女媭是巫,早她  相似文献   

5.
朱熹《楚辞》学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最早的本子为西汉刘向所辑,共十六卷。后经东汉王逸的增订注释,就成了《楚辞章句》十七卷,这是北宋之前唯一的《楚辞》传本。到了北宋,晁补之认为王逸所作的《九思》“视向以前所作相阔矣”,从而删去《九思》一篇,编成《重定楚辞》十六卷。同时,他又把历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受屈原影响较大的作品编成《续楚辞》二十卷和《变离骚》二十卷。这三种书后来都失传了,现在已无从窥其全貌。南北宋之际,洪兴祖对王逸注本加以疏通证明,成《楚辞补注》十七卷。洪氏补注虽然间有新义,但总的说来,还未能对王注有重要突破,楚辞研究仍然停留在汉人学术的范围之内。直到朱熹的《楚辞集注》(包括《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一书编成,才使楚辞研究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完成了从汉学向宋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论楚风     
自屈原的楚辞问世以来,历代的楚辞研究者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褒扬,或贬抑,分歧极大。汉代班固可谓是对楚辞指责最早的一个人。他针对刘安为屈赋所下的赞语批评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多称昆仓、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王逸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班固“强非其人,  相似文献   

7.
读《骚》之难,尤难在“求女”一节。关于所求对象,历来众说纷纭,颇多歧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求贤君”,一说“求贤士”,一说“求贤妃”,一说“求通君侧之人”。细绎《离骚》文意,上引诸说,似觉可通,必欲坐实,皆难尽合。盖诗人上征天国,被拒于天门之外,“神女”已不可求,理想破灭,于是转而欲求“下女”。所谓“求下女”,乃是诗人在兴楚无望,返朝无由的情况下所设想的三种自处之道,即  相似文献   

8.
近读何汉文同志《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载《求索》1981年第4期),受益匪浅;但认为文中说嬴姓属马图腾族,似尚嫌证据不足。 何文根据主要是《说文》及段氏(玉裁)注。《说文》释“嬴”云:“嬴,少昊之姓,从女,羸省声。”段氏注云:“盖为羸之古字,驴、(骡)皆可畜于家,谓之畜,宜也。”这个解释也许是错的。嬴或,依其古写,乃一飞翔之物。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楚辞观主要见于《汉文学史纲要》。他首先指出《诗》、《骚》的不同之处 :“较之于《诗》 ,则其言甚长 ,其思甚幻 ,其文甚丽 ,其旨甚明 ,凭心而言 ,不遵矩度。”这是说屈原的《离骚》比《诗经》篇幅句式更长 ,构思更虚幻奇特 ,文彩更耀艳瑰丽 ,主题更鲜明突出 ,诗人一任情感的驰骋而自由抒写 ,不受任何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鲁迅认为《诗》、《骚》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而形式之所以不同 ,乃是因为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差异 :“时与俗异 ,故声调不同 ;地异 ,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 ;惟欲婚简狄、留二姚 ,或为北方人民所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史》(十院校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是我校83级学员的 教材之一。我在读该书时发现一些小的疏忽与差错,今择其部分试予以订正,供参考。一、上册(下同)第20页, “河姆渡发现有一个保存较多的葫芦。”按: “多”,疑当为好。二、第54页,“‘启九辩与九歌兮……五子用失乎家衡(long弄)’”按:“衖”,它本作“巷”。洪兴祖《楚辞补注》、马茂元《楚辞选》、及郭沫若《历史人物》所引《离骚》原文均是。  相似文献   

11.
我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提交了拙著《楚辞新探》,有人觉得其中的《离骚新解》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文学所决定邀请一些《楚辞》专家进行座谈。与会的都是笔者的老师、前辈。其中有几位先生“严格”说已经逝世,但是他们都活在我的心中;为了繁荣学术、奖掖后进,也欣然前来赴会。现根据记忆和想象整理出如下记录。内容除了直接引语以外,全部由笔者负责。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13.
一、伯禹愎鮌,夫何以变化? “愎”,朱熹《楚辞集注》作“腹”,洪天祖《楚辞补注》引一本作“腹”,大小雅堂本作“腹”,《注释音辨柳先生集》十四附《天问》作“腹”,王逸《楚辞章句》云:“鮌愚狠腹(一作愎)而生禹,”似王本亦作“腹”,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作“愎”,并谓“鮌之愎,禹之圣,父子一气而变化殊,天性异邪?抑所谋顺逆异邪?”认“愎”为“刚愎”之意。案作“腹”是。  相似文献   

14.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许多超现实的现象,借助一些有关上古历史的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爱家之理想。其中"求女"在《离骚》下半部中表现突出,其意义为后世各家所争议,历来众说纷纭,有认为它指贤君、贤臣、贤士、贤后、理想、通君侧之人,有的则认为是实指郑袖等等。《离骚》中"求女"是借女来说自己理想中的人,而理想中的人在现实中指的应是楚王。  相似文献   

15.
《卜居》是写楚怀王末期“屈原既放年三,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时的景况。屈原遭遇不幸,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故于《卜居》内,屈原愤然曰:“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此“妇人”当指郑袖无疑。郑袖者,怀王之宠姬,为时人目为“幸夫人”(《战国策·楚策二》)。她是个权变而又愚顽的女人,是屈原的政敌。屈原把她作为自己主要对立面而加以指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卜居》里另两问,“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历来注家多以为指贵人、诸侯。其实“大人”可指女性,此处即谓郑袖;故五臣注:“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对郑袖,屈原一称“大人”,乃揶揄之;一称“妇人”,更轻贱之矣。  相似文献   

16.
《九章》是《屈赋》中重要的篇章。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人在整理《屈赋》时把它分割成九篇单独的文章,每篇文章(段)又加上一个小标题,使其变成了《九章》。其实,《九章》是《离骚》的续篇,是《离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九篇文章的合撰。《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个“重著”就是针对《离骚》而言的,“重著”的文章与《离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记述了屈原经过的楚国东迁后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离骚》抒情、叙事的继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朱东润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中说:“‘屈原传’的作者以‘招魂’为屈原所自作。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不标作者姓名。按章句目录,对于诸篇作者除屈原外,一概标名,独屈原不标名,准此似王逸在标目时认为屈原所作’。至卷九‘招魂”章句则又叙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王逸此叙,以‘招魂’为宋玉所作,与标目时自相牴牾。”刘心予《关于〈招魂〉的作者和乱辞》(《华南  相似文献   

18.
谈“啸”     
啸,《说文》曰:“吹声也。”《诗·召南》郑笺:“蹙口而出声也。”古人爱用啸声来表达悲愤哀伤的感情,《楚辞》里就有“临深水而长啸”的句子,《诗经》中也有“其啸也歌”。这在开始大约也和悲哀而叹息是一样的。所以《楚辞》里同时更多的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抽思》);“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以掩涕”(《远游》)等等。历史上真正啸声大作,并把它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创造活动的,是魏晋时代。曹植“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杂诗》);嵇康“永啸长吟,颐性养寿”(《悲愤诗》);潘岳“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洛阳县作》);左思“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咏史》);陆机“隆想弥年月,长啸入飞飚”(擬古诗》)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  相似文献   

19.
从楚辞研究历史的角度看,两汉应为楚辞学最初形成的时期,其中西汉前期可视为楚辞评论和研究的萌芽期,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可視为楚辞学正式创立期。第一个比较全面评价屈原《离骚》的是刘安,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立传的史学家,刘向是第一个将分散流传的楚辞作品汇编成集的学者,王逸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为楚辞作注作序的专家。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的拟“骚”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态度、评价和借鉴。本文同作者发表于本刊1987.4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辞评论》可视为姊妹篇。  相似文献   

20.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