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架     
2006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谭索的新著《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该书运用大量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戈尔巴乔夫六年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对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因素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论述与分析,对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做出了理论性的总结。现在学界一般都称“苏联解体”,该书认为,苏联不仅仅是解体,而是毁灭。在俄罗斯,不仅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已被摧毁,而且连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苏维埃”这个革命政权的名称也于1993年10月被叶利钦的坦克、大炮所粉碎。所以,使用“苏联的毁灭”这一词…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历史书<俄罗斯现代史1917~2006年>是苏联解体后,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第一本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它对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史人物具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不同的评价,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西方认为这是普京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是"从民主体制的倒退".该书否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或日苏联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该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和实现工业化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功绩,肯定了斯大林民族政策正确的一面,因而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但也没有回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如,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巨大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所取得的.该书明确指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执政者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认为"苏联解体并没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并没有注意到苏联的民族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给公民以民主权利,而没有想到改革不合理的联盟体制,错过了改革联盟的良机,使波罗的海三国争权益的运动发展成要求独立的运动,戈尔巴乔夫没有找到好方法阻止这三国的独立。叶利钦在波罗的海三国独立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争主权和最终抛弃联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苏联彻底解体。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91年12月25日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前后执政近7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时期,起伏大,矛盾和问题多,其评价分歧也很大。究竟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执政这一历史时期,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客观地、科学地与历史地进行总结。中共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历时10多年的潜心之作《戈尔巴乔夫时期》,充实和推进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这本书2014年被中共中央党校评为优秀成果奖。  相似文献   

5.
离改革那些具体的事件时间越远,对戈尔巴乔夫持尊敬态度的人就会越多.<独立报>主编康斯坦丁·列姆楚科夫对此深信不疑.前不久,他与曾是苏联首任同时也是末任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在其基金会进行了一次访谈,主题就是25年前发生的那些事情.  相似文献   

6.
叶利钦给普京留下什么政治遗产?普京对这份遗产采取什么态度和方针?这是涉及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年代,研究普京将会把俄国带向何方两个密切相关问题的重要方面。我们先来看叶利钦留下什么政治遗产。叶利钦的8年执政,是俄罗斯社会转轨的初始阶段,当然还不是起点。起点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中后期。那时,苏联已开始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  相似文献   

7.
在导致苏联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核心是不干涉原则,但在其外交实践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支持苏联改革的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一般是采取不干涉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及其共产党的改革;如果有东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异议,或表示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不能照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戈尔巴乔夫则直接支持这类国家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态度对苏共的反对派无疑是一种鼓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由何希泉等人翻译的<个人档案(1941~1994)--苏联克格勃主席弗·亚·克留奇科夫狱中自述>1前不久已经与中国读者见面了.这部长达60余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作者从1941年至1994年充满传奇色彩的风雨人生路程.全书共计10章,分别为<生命旅程的开端>;<在情报侦察机关的岁月里>;<出兵阿富汗内幕>;<改革:"设计师"与"施工者">;<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岗位上>;<濒于灭亡>;<艰苦卓绝的三天>;<在狱中>;<开庭>.在书后附有克留奇科夫的几篇重要文稿,如<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内部会议上的讲话>、<致俄罗斯联邦总统鲍·尼·叶利钦的公开信>、<在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开庭审判中的供词>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评价,既要联系到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苏联的处境,也要联系到苏联十月革命后对外政策的成败.在对外政策理论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见解,大体上是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吻合的,他的对外政策调整与收缩有许多也是不得已的,其中有成功亦有失败,其最大的问题是弯子转得过急,对西方存有幻想,对西方国家不再设防,把改革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的援助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北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相似文献   

11.
本书由新华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分上中下三册,共155万字.全书分六编:十月革命与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陆南泉、姜长斌、徐葵和李静杰主编的《苏联兴亡史论》(以下简称《史论》),这是我国研究苏联兴亡的新成果。第一版印数为40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紧接着2004年又出了修订版。这说明我国广大读者对苏联问题的关切,也说明了作者的认真负责态度。修订版接受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修订了某些不准确的说法,统一了一些名词术语,对一些提法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使本书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不断地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其表现出变迁的特征.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之制度变迁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变迁做了考察和分析,对这种变迁的特点、意义和局限性做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俄罗斯各界对苏联和叶利钦政权的评价争论不休。对此普京提出自己的看法:“谁要是不为苏联的解体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良心,而谁要是希望恢复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普京对苏联所作的某种肯定并不意味着要走回头路,而对叶利钦时代的某种批评也不意味着对叶利钦8年改革的否定。肯定苏联是出于争取和团结大多数俄罗斯人的需要,以利局面的稳定,而批评叶利钦则是为了纠正过去的不足,继续叶利钦开创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 ,是俄罗斯外交思想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随着“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进即已展开 ,并且成为苏联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反思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继续进行着。如果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主要是为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提供理论依据的话 ,那么 ,到这一时期 ,这种反思又构成为俄罗斯外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大公报>是享誉世界的中文报纸,它的言论对国内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共两党都极其重视的舆论阵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雅尔塔协定>的公布严重损伤了<大公报>的民族感情,<大公报>对苏联从不满到抨击,并且否认共产党对东北主权的接收.这其中既有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欠理性的分析,还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  相似文献   

18.
苏联共产党与苏联知识分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知识分子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特殊性的重大问题.苏联知识分子对苏共的向背,实际上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败.苏联知识分子曾经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科学、文学和艺术创造中也取得了光辉成就.然而,与此同时,苏联知识分子也曾经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中遭到压制和批判,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苏共领导应有的重视,在严密的行政领导和组织控制下,知识分子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改革方针的错误,政治局势发生动荡,知识分子终于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抛弃了苏共,抛弃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论述了苏共最终被苏联知识分子抛弃的原因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标志,建国近70年的苏联解体了。十多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东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且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对外关系上的霸权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联邦制不适合国情及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施压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苏联领导层决策不当造成的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政府提出的全面改革战略,引发社会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反思,然而当时并没有得到戈尔巴乔夫的足够重视,因此没能在改革初期得到宗教界的支持和认可。罗斯受洗一千年纪念后(1988年),宗教信仰的发展迎来一个有利的发展时机。苏联解体后,宗教组织得到迅猛发展,并在1995年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随着宗教组织的发展壮大,对苏联乃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的自由意志,最终成为左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