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期资本及其制度性权力的抽象化展拓,与媒介讯息的技术化、商业性膨胀相互交织,构成了西方社会的信息化现状,形成了拉什所谓的涵盖生产、生活一切领域的全面信息内在性——符号的混沌抹杀了理性的现实,信息字节互为踪迹的无根漂泊溶化了现实与超越的现代性区分——批判理论因此而失去了外在性本体超越基底,消融在媒介讯息的即时流通之中。认同晚期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漠视当代实践多维有序、积极互生的综合发展趋势,是拉什批判思想的悖谬之源。其理论形态是:以一元、单维、抽象的符号逻辑否定实践信息多维、全面、深刻的综合现实性,以抽象批判之形上超越维度的丧失否定实践信息非本体论的现实理性超越,以媒介讯息内在性、平面性的反馈循环否定大境域综合现实反馈的信息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先生建构“圆善论”,其初衷是融贯超越理性与现实实践,为道德人生置基,弘扬传统,汇通中西。然而,他高标“智·的直觉”(“无限智心”),用“诡谲相即”的玄学方法冥合体用显微有无德福,实质上,是在“一切即一”与“一即一切”之间做了“当下即是”的等量代换,从而,剥离了传统融通性智慧以非逻辑的形式所包裹着的实践理性精粹,最终必然导致“一切即一切”、非德即是德的荒谬结论。走出形而上学的理论怪圈,诉诸于大境域实践中诸现实因素信息倍增式的超循环互动,用既具有综合现实的厚度,又具有大时空系统延展力度的信息理性取代形上理性,用信息化的“即”取代“诡谲”的“即”,实践与理性、德与福等的融会才有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分别具有实践涵蕴理性与理性规范实践的民族趋向。而这两种文化的融汇,实质上,就是以和谐生生之道贯通实践与理性的文化创新过程。古典形而上学因割裂理性与现实而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悻论;非难形而上学的张立文先生,在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同时,也为和合学确立了一个形上的“终极根基”。我们应确立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等诸现实因素多维度、大时空、全方位的互为目的、手段、中介的大实践观,以诸因素实践的发展的多雏度耦合的有效、有序性即实践信息作为新的时代理性,将和谐生生理念贯彻于理性与实践的时代性融通之中,有机地阐扬、吸纳、发展各种文化和文明,贯通理性、情感、认知、逻辑等诸种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4.
理性的生活阐释,由于缺乏时代性实践的导引,回避现实生活本身的矛盾,因此,在生活的超越即生活一般与其理性超越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悼论式的解释循环,并以“理性”的范畴演绎蠹空了生活的现实蕴涵。在诘难“在场形而上学”、解构趋同结构的另一种形式的逻辑抽象中,衍变出了为他而他者的符号形而上学。而遭遇全面发展的时代性挑战的晚期资本,其物欲权力的“文化”性延展也与符号的“绝对膨胀”不谋而合。符号与资本结成了“神圣联盟”,其抽象权力渗透到科学文化之中而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世俗的宗教,意蕴丰富的实践信息被畸化为即时、碎裂、散漫无序、媚俗阿时、肤浅表露的商业性符号讯息,社会生活笼罩在资本、符号联盟的形而上学魔影之中。  相似文献   

5.
依据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超感性世界的关键是依托一种二元化的结构所形成的统治关系,不论是通过理性、信仰亦或道德甚至科学,无论表现为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信仰与理性、迷信与科学;生活与理想、现存与现实;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其本质不过一丘之貉。由于超感性世界源自这种狭隘的对立,其力量来自统治性的二元关系,整个世界为其所撕裂而不可弥合,其在今天愈演愈烈,并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所轻易解决。  相似文献   

6.
价值多元和价值虚无,是现代性价值的根本问题。西方现代性思想家将之归咎于主体形而上学和理性的悖论,并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回到古典时代等诊治方案。马克思则在理性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深入到资本逻辑的批判,实现了对现代性价值问题的总体性诊断。而这些理论对于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都不是自足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借鉴多种理论资源。具体而言,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既需要在观念上摆脱主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建立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废除资本逻辑统治,这是其得以解决的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自主和自我发展应被视为个人生活的基本价值规范,主体间性则是公共生活领域需要遵循的原则。这本质上指向的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新现代性"的建构,而不是对古典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其实,哲学史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际上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8.
潘峰 《当代思潮》2004,(4):18-24
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靠实践理性来解决 ,这是由实践理性的特征、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特点以及实践理性提供的精神支撑所决定的。实践理性对实践对象和效果的高度尊重与强调 ,对实践主体和目的的倾心关怀与追求 ,对实践途径和方式的深入探寻与选择 ,对实践过程的真切把握与驾驭 ,都直接推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靠实践理性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要求更新和确立新观念 ,改进工作方式 ,转换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要靠实践理性来解决,这是由实践理性的特征、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特点以及实践理性提供的精神支撑所决定的。实践理性对实践对象和效果的高度尊重与强调,对实践主体和目的的倾心关怀与追求,对实践途径和方式的深入探寻与选择,对实践过程的真切把握与驾驭,都直接推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靠实践理性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更新和确立新观念,改进工作方式,转换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现实研判。经济理性是新常态的本质要求:经济建设中心论的逻辑预设、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原点与改革开放的人民动力论原理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创新;对资本的驾驭掌控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管理创新;市场经济的创设与执行支撑了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在国家层面的"经济理性"框架之下探索经济之于"政治和哲学"的转向,时代呼唤"政治理性"的出场。必须在"政治理性"框架下直面社会问题、思考问题成因、解决现实矛盾,在矛盾的实践之中寻找出路。具体来说应包含三个维度的"实践基因":经济诉求的政治实现——富国强民的政治逻辑;金融的权力与脱域性——经济战争的清醒认知;积极外交的大国姿态——共同价值的发展理念。总之,新常态追求的是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辩证统一。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必须在实事求是的辩证原则下实现对新常态的积极影响;在上升下降的辩证思维中追求新常态的稳定与提升;在质变量变的辩证逻辑中探索新常态的转型与扬弃。  相似文献   

11.
金边 《长白学刊》2001,(4):51-53
至今为止,对康德"三大批判"之间关系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实际上,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可以作"道德的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后者才是康德所真正关心的"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等书是为"道德形而上学"作导论,<实践理性批判>等书是康德以"伦理学"的形式提出并论证了"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的"至善论"和<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所"信仰"和"目的论"的形式大致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发展范式的演变是历史逻辑的宏观展现,是连续又阶段化的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矛盾关系所构建的"现实的历史",也是实践、理性、价值三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现实。面对"中国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需要以面向"中国问题意识"的逻辑为发展思路,以"三个层面"实践和"三种形态"生成,重构新范式,全面深化"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践,引领中国道路发展实践更好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3.
谢广山 《前沿》2011,(18):154-158
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知识型,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对知识选择与控制的结果;这种知识形态不是依据逻辑建立的绝对的终极的形而上学知识型,而是以信仰和伦理性为功能取向,以"道"为本体或本源建构的。近代西学东渐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嬗变与论争,使科学知识型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以践形尽性的实践含蕴天人物我,以博大的社会实践境域演绎做人的精深,具有实践含蕴理性的文化特质.它立己立人,成己成物,重视力行实践,强调“和而不同”,融理性于动态创生、普遍联系的现实境域之中,使华夏文化既充满了民胞物与的情感韵致和洞察彻悟的诗性智慧,又具有朴拙务实的作风与和合生生的价值取向.但是,它自我中心、血浓于水...  相似文献   

15.
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中,哈贝马斯从三个紧密关联的角度论证了权利的本质和形态。从人权和人民主权的同源构成这一视角,哈贝马斯试图克服康德意识哲学的一些前提;从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分离这一视角,哈贝马斯试图克服理性法传统的一个形而上学遗产,即把实证法置于自然法或道德法之下;最后,哈贝马斯通过对基本权利的商谈论论证,解释了在现代社会中合法性来源于合法律性这一悖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思想承担着人类对优良政治秩序和理想世界的期望和幻想,然而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却遭遇了种种困境.原因就在于它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极端认识,以及现实反乌托邦因素对它的瓦解.虽然它美好的理想构想和没有善终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一个历史上无法解决的悖论,然而乌托邦思想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可抹杀的,对于人类社会也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7.
汪帮琼 《求索》2007,(10):121-124
批判现代性困境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尚未形成充分清醒的认识。“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探讨最终陷入悖论,未能真正超越理性形而上学。与此相应,“现代哲学话语”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戏剧性的解读,以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显得自我矛盾,难以理解。面对“现代性哲学话语”,必须澄清唯物史观视野内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明确唯物史观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分。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更无法走出“现代性哲学话语”现代性探讨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李玥 《传承》2009,(10):138-139
乌托邦思想承担着人类对优良政治秩序和理想世界的期望和幻想,然而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却遭遇了种种困境。原因就在于它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极端认识,以及现实反乌托邦因素对它的瓦解。虽然它美好的理想构想和没有善终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一个历史上无法解决的悖论,然而乌托邦思想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可抹杀的,对于人类社会也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9.
冯颜利  唐庆 《人民论坛》2012,(21):68-69
现实中的温良谦逊者一到网上就开始站队分敌友、偏执走极端:要么是"最好最美",众口铄金;要么是"最坏最丑陋",恨不能积毁销骨狭隘、偏激与缺乏理性是极端主义的主要特征"极端"与"极端主义"的区别在于由偏激而致极端的思想观念是否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或主张要求,进而导致极端的行为活动。极端主义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内容:第一,它具有系统的、由偏激而致极端的思想观念;这是极端主义的思想内核。第二,极端的思想观念以系统的主张要求形式显现;这是极端主义思想内核的外化,可以认为是说教式的"极端主义"。第三,极端的思想观念和主张要求被付诸行动;这可视为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的理论旨趣是对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的理性之思、价值之思以及对政治哲学思想之再思不断创新政治形而上学;政治哲学对社会政治的现实范导,就是一种哲学与政治的联系样态,也就是哲学在闪耀着时代精神之光。归根结底,政治哲学对社会政治的理性追寻与现实范导是为了人的自由。政治哲学的创新是新话语、新概念与新思维样态的一体化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