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了解中国发展事业的重要切入点。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宣布中方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开启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吕江 《当代世界》2023,(9):28-3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与中国的相关制度贡献密切相关。“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国际能源合作新的制度生命力,特别是其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制度平台。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需以构筑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机制建设,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实践10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已成为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并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一带一路”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复杂深刻调整、中拉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无论对双方发展还是对南南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从政策沟通、打造合作亮点、拓展朋友圈、深化人文交流等方面持续推进,使新时代中拉关系不断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4.
由于全球发展失衡,传统全球化路径面临的困境日益凸显,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与发展收益分配的“中心—边缘”格局中面临结构性挑战,美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步入窘境。“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共同发展为合作导向,致力于在国际合作中促进开放、包容、普惠与平衡,并由此实现共赢,这对塑造新型全球化的发展图景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化联动发展、行稳致远,中国与共建国家可在合作导向、合作形式、重点合作领域等方面加强协调,共同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拥抱和促进新型全球化,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生态合作治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沿线国家为应对复杂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跨区域协同共治机制。当前,“一带一路”生态合作治理在自然灾害和生态风险应对、基础设施与清洁能源绿色合作、合作机制建设与对话交流、合作规划和参与指引建设、技术转让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面临着大国博弈导致治理碎片化、各国发展现实差异与理念偏差、本国利益保护偏好、国际合作平台机制欠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引导,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的生态治理合作交流平台与机制和对内的政府与企业约束引导机制的建设,担起中国责任。  相似文献   

6.
张春 《当代世界》2023,(11):14-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中国倡议”,为国际社会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动能。“中国倡议”的基本属性是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域模块。“中国倡议”为“全球南方”提供重要引领与合作动力,必将推动构建“全球南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廖中莱 《当代世界》2015,(11):28-28
<正>中国的和平崛起是21世纪的世界大事。马来西亚特别重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末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强调,"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和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他的这番话令我们感动。马来西亚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也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公  相似文献   

8.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协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协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要义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推动国际规制合作,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赵亚娜 《国际展望》2023,(1):136-152+158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是全球治理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罔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导致全球环境治理动力不足。中国结合自身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扩大绿色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合作,推进绿色金融,搭建合作平台,交流环境治理经验和技术。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环境治理合作的深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彰显其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者、引领者的作用,对全球环境治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绿色“一带一路”形成了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规范,可以提升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中的自主性和话语权。在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分歧扩大的趋势下,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继续基于发展中国家立场,强化身份认同,密切利益契合点,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全球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丁隆 《当代世界》2023,(1):53-58
习近平主席赴利雅得参加“三环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沙特倡议并承办峰会彰显其“向东看”外交思路和对外经济新战略。中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以经济多元化为目标的国家转型进程实现历史性对接,助推中沙双边关系与战略合作进入快车道。峰会达成的中沙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发展战略对接实施方案,为中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行动指南,为双方加强战略协同与务实合作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
汪恒  陈菲 《国际展望》2023,(5):36-54+161-162
策略性叙事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塑造共同意义的手段,是中国主导国际辩论、增加国际认同、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和完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工具。在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实践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全球与地区秩序变革”体系叙事、“中印尼命运共同体”身份叙事和“印尼与世界互联互通”政策叙事的三重叙事内容,三者共同构建了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经过对“一带一路”叙事本体论范畴上的叙事效果评估和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叙事具有清晰的使命目标、可期的成功前景和连贯一致的叙事情节。同时,大量反叙事的存在使得如何策略性地构建叙事,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有力反击反叙事成为中国当前对外叙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前不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了中方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共建“一带一路”指明新方向、开辟新愿景、注入新动力,引领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各国代表共话未来发展,达成了数百项重要成果,彰显了各方友谊团结和坚定信心,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3.
陈迎 《当代世界》2023,(11):28-33
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严峻挑战的必由之路。“全球南方”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推进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伴随“全球南方”的崛起,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从南北对峙走向界限模糊和内部分化,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凝聚南方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全球南方”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团结合作,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三大全球倡议”等平台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伙伴关系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二者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在新时代实现有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伙伴关系外交步入新阶段,伙伴关系外交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主要得益于二者在价值理念、布局方向、建设目标等方面高度耦合,这种耦合也为二者进一步互助互补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未来一个时期,伙伴关系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需从加强机制建设、突出重点内容、推进对欧合作、管控大国竞争等方面着手,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周瑾艳  周玉渊 《国际展望》2023,(6):40-61+156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在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欧国家开始改变以往对非洲基础设施发展的忽视状况,通过提出新的全球倡议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入,这被认为是为了抗衡“一带一路”倡议并强化对华竞争。然而,这种认知和单一思维夸大了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竞争关系。“差异互补”是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一结构性关系在美国对华实施“接触融入”战略时期得到中美双方的认可和肯定。当前中美在非洲基础设施上表现出的“战略竞争”更多是美国对华竞争在非洲的投射,是由美国将非洲基础设施视为权力博弈工具的认知引发和挑起的,并未反映非洲的现实和需求,“差异互补”也依然是中美在非洲关系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后,中国高层领导人发表了大量讲话予以阐释和解读,引发了国际政界、新闻界、学界的广泛关注。高层言论话语分析显示,合作是中国官方语境下"一带一路"倡议最主要的内容。然而,以"合作"为核心概念的官方话语体系并未有效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具言之,国际社会担心倡议具有地缘政治方面的意图,甚至导致霸权转移。针对外界的质疑,中国学界应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理研究,从规范和实证两个维度论证倡议对于优化全球治理模式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发声力度,为做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工作作出应有的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已经成为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28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61个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18.
雷墨 《南风窗》2014,(26):87-89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金融合作,是今年中国经济外交的两大重点。中国在经济外交上更加重视“支点国家”的作用,而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联合投资第三国,正在成为新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助力作用。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摒弃冷战思维和对抗意识,减少国家间战略误判,促进和平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民心相通,夯实友谊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现宏伟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中国通过汲取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持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软实力。全球文明倡议还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新的价值引领,使现代化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推动各国文明共同发展和人类文明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京举办“一带一路”高端智库论坛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中联部部长宋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共同理事长邱水平,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共同理事长焦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出席会议并致辞,中联部副部长、“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以下简称“智库联盟”)共同理事长郭业洲主持开幕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