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参加长征的红军除红一、二、四方面军外,还有红25军。红25军是四支红军长征队伍中最小的一支,在长征中孤军北上,最先到达陕北,为党中央和红一、二、四方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使中国革命柳暗花明。1931年10月,红25军创建于鄂豫皖根据地金寨县麻埠镇,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一支主力红军部队。1932年秋,红25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西征入川,后发展壮大为红31军。1932年11  相似文献   

2.
正中央红军长征后,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他们经过艰苦奋战,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各路红军长征队伍中先期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的第一支部队,是北上先锋,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相似文献   

3.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留在湘西的红二、六军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始以北上抗日为目标的伟大长征。这是从红二、六军团的整体来说的。若单从红六军团来看,1934年8月,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从湘赣出发西征,实际上已是长征的开始;而这次湘西突围应该是长征的继续。1933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将军的寓所,就红军长征,对老将军进行了访谈。60多年前红军长征中,洪学智同志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 谈起红军长征,洪老深有感触地说,那段路,是靠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走过来的。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1935年5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的。在此之前,1933年和1934年,红四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巩固和扩大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实力大为增强。全方面军共有兵力5个军约8万余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首先开始了震撼世界的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此后,中央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了机动灵活的作战,准备进军川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  相似文献   

5.
《党史天地》2009,(6):94-94
为实现“川陕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长征途中,李先念受徐向前的命令,率部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实现懋功会师:亲自指挥包座之战,为红军打开北上通道;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反对和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率领第二次北上先遣军过草地.激战腊子口,为红二、四方面军开辟通道……经历了极其艰难而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长征精神     
中文 《党史博览》2021,(4):封2-封3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是分6批从5个地区出发的,第一批是由红7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赣东北前进.其后备批是:红6军团于1934年7月下旬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于同年10月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红25军于同年11月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2、红6军团(1936年7月,与红32军合编成红二方面军)于同年11月离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张磊 《世纪风采》2024,(4):19-23
<正>任弼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卓越领导人。长征初期,他以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领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兼任红二军团政委,领导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久,遵照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改组为红二方面军,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长征     
一、长征的基本概况关于长征的纪念活动,其实从去年就开始了。因为去年是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但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不仅仅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而是“3 1”,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长征以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算起。此前的红六军团西行算“探路”,红军长征的历史起点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就要穿越时间隧道,回顾中央苏区的历史。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经过在闽西、赣南一年多迂回转战,创建了中央苏区。在连续粉碎国民…  相似文献   

9.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由于党中央积极的统战工作,争取了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两位将军接受“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的主张,赢得了局部暂时停止内战的良好局面,党中央和红军遂在陕北站住了脚跟.但是,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生活处境仍然十分艰难.那时的陕北,人烟稀少,土地贫脊,粮秣匮乏.中央红军与红25军会师后,一时又增加了不少部队,军需给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时值冬季,部队穿的还是单衣草鞋,吃的更差,省吃俭用也难以渡过春荒.历经艰辛的红军又一次面临严重的考验.而阎锡山又十分顽固地拒绝了我党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是中共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5年11月,红2、6军团从湘西北的桑植出发,开始长征,历尽艰险,转战乌蒙,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组成红二方面军,推动红四方面军客服张国焘干扰共同北上,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完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不仅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任务,保存了有生力量,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红四方面军并肩北上,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瞬间之七:直罗镇大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奉中央命令,开始长征。这是一支有特殊贡献的长征队伍,她没有过雪山、草地,而是横穿中原;她不但没有减员,还增加了800多人;她创建了一块连接鄂、豫、陕边区的根据地,组建了红74师和六支游击师;她还是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为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  相似文献   

13.
凌江 《湘潮》2006,(10):30-31
1934年10月,时任红三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长的杨奇清,参加了长征。翌年6月,中央红军和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小金)会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根据地。张国焘自恃四方面军人多枪好,向党中央争权。他故意夸大向北发展的困难,主张  相似文献   

14.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红军长征的序曲,无论其对第五次反围剿的作用,还是在闽浙皖等省的影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一些认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剧是中革军委的"错误决定"造成的观点,本文从中央战略的角度作分析,认为:一是中央决策红军攻打福州,不仅能够造成更大的声势,更能吸引国民党军去守卫福州,从而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二是继续要求红军北上反映了当时中央决策者的意图,即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任务是吸引和破坏,以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三是前后矛盾电报的重要原因是,中央根据形势变化,考虑部队的不利的局面,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四是红十军团成立后第十九师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上,是因为当时中央红军处于不利的局面,需要外围红军部队采取行动,予以配合。五是红军汤口会师,是为了摆脱困境,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更为全面地看待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段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还历史以真实。  相似文献   

15.
<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担任过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陈明、罗明随中央红军踏上了北上的征途。他俩在长征途中,虽然经历各异,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坚持革命。陈明,福建龙岩人,1927年12月担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长征之前,他担任福建军区宣传部长。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整编,将红1、红3、红5军团的教导队组成干部团,陈明  相似文献   

16.
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西进,开始长征。并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中央红军随后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从而结束了长征。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最远行程约2.5万里,转战11个省,完成了向西北的战略转移,从而在陕甘地区  相似文献   

17.
正从主力中央红军出发之日算起,到长征胜利结束之日为止,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计算,总共用了1年零10天,计375天。其中,夜间行军18天,驻足休整51天,打仗71天。如果按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计算,应该是2年13天,总计743天。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开始长征,实际时间是339天。红四方面军1936年7月5日开始北进,到会宁用了108天。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  相似文献   

18.
正当中央主力红军处于艰难的长征途中,战斗于闽西南地区的党和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展了猛烈的游击战争,竭力牵制敌军,以配合中央红军顺利北上转移.1935年仲夏,为实现闽西南区域游击战争新的战略部署,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命令闽西红九团挥师突入闽粤边界,相机与战斗在这里的闽粤边红三团取得联系,共同打通闽西南,开拓闽西南游击战争的新局面.5月,红九团奉命开始了闽西南红军的一次长征,  相似文献   

19.
林伯渠同志是战士。也是诗人。在长征途中,他在战斗中写诗,又用诗进行战斗。1935年9月所作《巴西阿西》便是一首最早抨击野心家张国焘的战斗诗篇。1935年夏,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党中央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过草地北上。8月下旬,党中央、毛泽东率领右路军过草地到达巴西阿西地区,等待左路军的到来,共同北进。可是,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却按兵不动,拒绝北上。中央屡次电催,他不但不听,反而密电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率部南下,并企图危害中央。在此危急情况下,党中央、毛泽东不得不率领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脱离危险地区,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刘牧 《广东党史》2003,(1):45-48
任弼时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楷模。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他曾任红六军团的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曾任二军团政委,并领导创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二、六军团奉命渡过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并根据中央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终于实现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从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合,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政治核心人物,任弼时在整个长征途中,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