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和谐以人的和谐为依托。人的和谐在本质上是人的关系的和谐和人自身的诸多方面的和谐,是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和迈向和谐的过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和谐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与类的统一、人与类的异化以及人向社会复归的三阶段。《资本论》把这种哲学思辨过程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基于异化劳动的人与类转变为基于剩余价值的人与社会,但扬弃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社会的异化并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占有,而在于剩余价值永远脱离劳动者和社会整体。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复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易传》的天人关系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的修为与人的道德本性的关系 ,人与神的关系多层含义 ,是先秦天人关系的综合和创新 ,体现了先秦天人关系的最高智慧和成果。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长达3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这一关键性命题和研究纲领,并逐步建立了剩余价值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解读,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从"人与物的矛盾"向"人与人的矛盾"发展和转变的必然逻辑,以及"人民内部矛盾"与"人性矛盾"的本质区别和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三维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人对物质成果的支配和共享为本;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制度安排对人的个性的激活和对人的能力的开发为本;从人与人的关系着眼,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为本.  相似文献   

7.
艺术设计是21世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便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由于艺术设计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的意义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究竟应从哪里入手还充满争议。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生成于人的生产实践,生命的生产比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完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比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紧迫性,但针对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这一不争的事实,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万事之根     
云溪子 《小康》2012,(6):118-119
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寻常百姓,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操劳,但却因逐利的手段不同,而有"君子"和"小人"之别世界之大,目不能及;世人之多,何止万千。人与物相涉,人与人往来,便生了"事"。物与人其数巨近无限,故"事"更无以数计了。"悠悠万事",言其多而也,其实何止万事。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侠 《前沿》2008,(11):150-152
生态危机的实质就在于人和人关系的危机。生态文明应该反映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应该把调节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维度作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加强制度建设,这是根本保证,也是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扬弃了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关于人与自然"何者处于价值中心"或"何者为贵"的抽象思辨,从实践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多维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尤其是强调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入手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路很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最一般的基础和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为这一关系决定 ,任何时代人们的伦理价值取向都是多元的 ,善恶始终并存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 ,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是一元的 ,存在着一般的道德原则 ,而且这个原则一定是善而不是恶的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与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不一样 ,因此 ,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差异 ,也因此道德建设是必要的 ,并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是人的活动在一定时空系列的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熹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协调好以人为主体的三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如果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丽芳 《当代广西》2009,(18):13-13
和谐社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大处讲,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小处说,有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团体的和谐。这些都是外在的和谐,而内心的和谐才是最本质的。外在的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助来建立,内在的心理和谐则依靠自我约束、自我调适,自己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去达到。  相似文献   

15.
刍议资源环境问题及其突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永直 《人民论坛》2012,(20):72-73
资源的有限性、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等导致了人类的资源环境危机,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审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行性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索人与人关系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途径,以期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真正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  相似文献   

16.
刘红英  龚建平 《求索》2010,(3):194-195,50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从中探讨她是如何用敏锐的眼光和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如何用另一种角度来审视边缘人的命运与爱情,又如何构建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汪涌豪 《传承》2012,(9):79-81
不要说有些书读了没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育才幼儿园一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力创优质品牌,建设和谐育才”的办院思想,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并获得了各级荣誉数百项。他们在办园中注意抓住发展的“三个关键”,即打造和谐的团队,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并进;建设和谐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探索和谐的教育,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推进幼儿园的和谐建设,为机关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个智能生命群体 ,都将按其原初的生存方式、社会秩序理念 ,构建其社会秩序模式。就像古希腊的城邦民主理念催生了雅典民主政治 ,古罗马用“私权神圣”创设了“我们所知道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一样 ,中国古代社会秩序整合的原初理念是“合和”与“威摄”。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世界关系理论是实践基础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实践基础论的基本出发点,实践基础论的最终实践指向是为了解放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