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yh中国犹太学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兴起于20世纪初,复苏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近年来由于众多学者的介入而逐步形成规模,并走向繁荣。由徐新教授撰写的《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就是犹太学研究走向繁荣过程中问世的力作。该书是徐新教授继《犹太百科全书》、《反犹主义解析》和《中国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及宗教研究》等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关于犹太学研究的力作。这是他在这一领域辛勤笔耕近20年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的出版为宏观中国犹太文化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犹太文化史》全书共12章,对犹太文化的不同内容…  相似文献   

2.
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家。他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以歌颂友谊、爱情和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书写自己理想的“人性美”、“道德美”,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抒情氛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素友是越南20世纪著名诗人,越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之一。他的诗歌被越南官方视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是20世纪越南的"史诗"。20世纪50~60年代,在中越友好关系的影响下,一大批以素友诗歌为典型的越南文学作品在中国得到传播。这些越南文学作品传播到中国之后,在政治上加强了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化上增进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在学术上则带动了中国的越南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是最早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学术界对该作品的研究已逾百年:从20世纪初的初步探索和二三十年代的进一步研究,到世纪中期的停滞,再到八十年代的全面繁荣,最后到新世纪的趋于稳定。受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阶段的研究都带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同时又体现了对外国文艺理论,尤其是对俄罗斯文学批评主张的接受。通过梳理《父与子》在中国的接受史,可明确各时期影响小说接受的因素,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矛盾性进行再审视,并指出未来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热潮中,海外华人同样踊跃,新近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就是旅英中国画家、文艺理论家胡东放为弘扬中国画而精心打磨了20余年的一部理论力作。胡东放是一位出自黑龙江省的文艺理论家,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早在1985年,他就曾在《美术》杂志上发表过《后期印象派析疑》、《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哲学观》等文章。1991年,他第一版25万字的《中国画黑白体系论》由北京的人民美术出  相似文献   

6.
侠者,勇也,义哉。武侠小说是侠者的碑迹,是侠者心理历程的记录。嗜读武侠小说的人一般熟悉金 (庸 )、梁 (羽生 )、古 (龙 ),殊不知中国大陆也有一位武侠小说名家,他就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宝瑞。   首先张宝瑞是中国大陆目前影响最大的武侠小说作家。 1952年 8月 23日出生的张宝瑞自 80年代开始发表武侠小说,已发表《八卦鸳鸯魂》、《醉鬼张三》、《太极奇侠传》、《西遁风云录》、《东归喋血记》、《形意游侠录》、《翡翠如意珠》、《京都百侠图》、《袁氏气功的世纪梦》等 9部长篇武侠小说,结集为《京都武林长卷》,文集年代横跨宋…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更是一位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者。他始终以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直到逝世都在无限眷恋着他所热爱的祖国和家乡。他毕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国艺术长廊中的珍宝,也是全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张大千的艺术在今后仍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爱国情操也将永远激励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去奋斗、去拼搏。  相似文献   

8.
出身贫寒,是我以后人生的一大财富2000年金秋10月,湖南古城长沙,省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旅美中国画家李自健的《人性与爱》环球巡回展,在历时8年之后,终于“巡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8年中,李自健的画已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他的艺术以中国文化为母土,以“人性与爱”为主题,以经典的写实美学法则和真、善、美审美理想相统一,达到最广泛的公众效果,引起了中外观众的共鸣。从而在欧洲、美洲、非洲……掀起了一股中国乡土风情文化艺术的热流。8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出席了李自健《人性与爱》2000中…  相似文献   

9.
《海内与海外》2007,(3):66-66
“20年后我要重拍《红楼梦》”,这是曾为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的周雷先生20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日前,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红楼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7日,随着20世纪全球十大男高音之一的意大利国宝级歌剧艺术大师卡罗·贝尔冈齐的首次到京,中国声乐界及媒体的目光在这一刻都投向了这位享誉国际的声乐教育家和他身边的得意弟子、被世界三大艺术经纪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艺术公司认定为继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男高音”歌唱家、与大师同机到达的美籍华人邓小俊身上。威尔第的歌剧素有“男高音杀手”之称,能在其中游刃有余者寥寥无几。上世纪末,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邓小俊以他逼人的英气、无可挑剔的音色,成为世界六大顶尖级声乐大赛金奖的惟一获得者。著名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对邓小俊的评价更是直截了当:“世界上最好的男高音就是CHINA·DENG”。而他演唱威尔第的安魂曲《弥撒》难度之大,令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男高音生畏,他却唱了100多场。国际声乐权威人士预言:“下个世纪的歌剧舞台是CHINA·DENG的时代。”2001年,一个意外导致邓小俊患上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股骨头坏死。旅居海外17年之久的邓小俊坐着轮椅回到祖国接受中医治疗,很多人以为靠双拐走路的他事业就此完结了。然而……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人们能脱口而出的儿童剧,相信必有《马兰花》。这朵开不败的儿童艺术之花,去年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重新搬上舞台,又大放异彩。在中国儿童剧舞台上,《马兰花》、《快乐的汉斯》、《以革命的名义》等剧目,以其独特的思想情趣和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事实证明,经典的生命力仍在延伸……  相似文献   

12.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3):77-85
巴西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初苏联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享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巴共产生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影响。本文旨在探究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文章以中巴两国不同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梳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拉丁美洲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中国革命对巴西共产党的历史影响体现在革命统一战线的示范效应、社会主义探索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模范作用。中苏论战时期,巴共内部产生了分歧与斗争,重组后的巴共成为第一个在中苏分裂中站队的共产党。1964年,巴西爆发军事政变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对巴共政治斗争战略的调整及游击队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巴共与中国共产党重新建立了联系,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汲取经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主要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日俄战争是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展开的一场争夺战,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清政府虽然在战争中宣布中立,但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不仅给中国东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破坏,而且也对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联吉尔吉斯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以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蜚声全球。其作品清新、浪漫的风格受到很多人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他创作了一些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包括《白轮船》、《早来的鹤》、《我是托克托松的儿子》、《花狗崖》等。这些作品同样充满了独特、深刻、丰富的哲学和美学气质,作家在这些作品中继续着他的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爱君  徐冰 《东北亚论坛》2007,16(6):117-122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其中,在北京发行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华文报纸《顺天时报》,该报第三代社长龟井陆良是20世纪初期活跃在北京新闻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中日关于"对华二十一条"交涉时日本记者当中对华强硬派的代表。然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战后的龟井转变为批判日本的对华政策、积极宣扬国际和平的活动家。龟井陆良中国观的转变以及他关于新闻媒体与国际关系的一些言论和主张,对于我们回顾上个世纪中日两国由摩擦、冲突走向战争的历程,进而思考今天的中日关系以及媒体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与责任,具有历史的见证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以来,上海始终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命脉。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工商业最发达,工人阶级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回到上海,病愈后的陈独秀忙得不可开交,既要受邀四处发表谈话或者演说,又要参与各种集会和纪念活动,还要接受媒体采访。但是,对陈独秀来说,此次上海之行,只是中转路过而已,“小作居留.即乘轮赴粤”.他最终目的地是广州。因为,在章士钊、汪精卫的力邀之下,他已经答应广东省省长陈炯明,赴广州创办西南大学。  相似文献   

17.
季列耶夫谈中俄20世纪90年代勘界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里赫·瓦西里耶维奇·季列耶夫曾任苏联外交部第一局局长,以俄联邦“无任所特命全权大使”身份,出任中俄联合勘界委员会俄方首席代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俄联合勘界全过程。1999年,他就勘界问题写有一篇长文:《俄中国界4200公里》(发表于〔俄〕《国际生活》杂志,1999年第2期)。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苏、中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篇幅所限,这里只能摘其要者,编译发表。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译者加的。  相似文献   

18.
窝窝 《新青年》2015,(4):58
他,德披天下;他,译遍中国。他的一生,如书、如画、如梦、如歌、如戏……1.《去日苦多》作者:杨宪益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名篇推荐:半瓶浊酒,四年星斗《去日苦多》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作品集,书中收录了杨宪益先生横跨半个世纪的作品,主要包括作者20世纪50年代面向国内读者介绍外国作家的文章、作者对亲朋故交以及往日岁月的回忆与记录,以及本世纪初期的一些译文随笔。杨宪益,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相似文献   

19.
李鸿征书法     
《海内与海外》2005,(5):78-78
李鸿征,1948年生于山东,满族。秉性好学,气质儒雅。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一直在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但伴随他一生的爱好,则是书法篆刻艺术。他自幼即与笔墨为友,遍临名帖古碑,涉猎甚广。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东方朔画赞》、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汉隶《石门铭》、《礼器碑》、《张迁碑》及多种魏碑、金文均是他孜孜耕耘、临习不辍的范本。他除了向古人法帖学习之外,还广交同道,向当代名家求教,与书法界同行交流,博采诸家之长,使其艺术造诣日臻成熟。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  相似文献   

20.
正张大千在敦煌之行、西康之游后,艺术生命进入了辉煌灿烂的时期,但由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种种原因促成他离开了祖国。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许去与留并不重要,因为张大千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心并没有冷却,相反却像一团不熄的火充满了热情。张大千在敦煌2年零7个月,共绘制了大小尺寸不同的276幅敦煌绘画。这些绘画集中了中国古代4世纪至14世纪的造型艺术,题材广泛,包括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因果故事、建筑彩绘图案等。张大千还将敦煌洞窟的现状及艺术心得撰写成文字资料《石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