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当前文学实际,对进入新世纪的文坛进行了全面思考,提出:"新世纪文学"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认识、把握的全新的文学存在,应该努力使其向比较靠近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考察"新世纪文学"概念的源起具有重要的学科史价值,作者认为,"新世纪"概念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过广泛讨论的学术话语。"新世纪文学"则是"新世纪"话语现象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发展的困惑、焦虑、期待。  相似文献   

4.
陈思和先生认为,"新世纪文学"显现出一种作家主体精神力量丧失、不再被理想和激情所支配的"中年危机".笔者在认同其思考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新世纪中国文学陷入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新世纪青年作家的"成长危机".比照五四作家和新世纪作家,就会发现新世纪青年作家陷入了文化断裂困境、代际冲突和现实维度缺失的多重"成长危机"中.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知:“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于中国文学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讨论,正反映了新的文学格局所呈现的新面貌。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的讨论当然有其意义,但首先需要的是对文学形态和格局的再认知。没有这种认知,我们的评价往往缺少必要的条件。中国文学所经历的一切和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这些变化的深入思考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6.
管晓莉 《前沿》2012,(14):147-148
新世纪的文学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轨迹,但有着其自身的突出特点,即自主性、现实性更为突出,大众化、产业化更为鲜明,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学,新世纪的文学是凡俗与高雅并存,文学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文学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稚 《理论月刊》2008,(2):124-126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世纪文学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渐渐成为一些优秀作家关注和表现的对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当代文学能够创造出体现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重新塑造新世纪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和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创作都证明了文学与意识形态领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的形而上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春雨 《求索》2012,(2):179-181
文学的形而上精神是人的本性需求,也是衡量文学本身的价值尺度,更是它超越时空、穿越历史而魅力永恒的原因。这种精神表现出"超越性"与"超验性",内在地包含了道德超越维度、宗教超越维度以及两者辩证统一所形成的审美超越维度。要超越"物欲横流"去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文学的形而上精神要处理好"超越性"所产生的"张力结构"以及形成这种"张力结构"的层级差异,要从构成"超越性"关系的二元范畴中把握文学的三种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文学形而上精神的真正内涵,从而实现文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我们有必要在二者的辨证统一中确立本民族文学的时代价值选择,使之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直截了当地说,今天所谓的"城市文学"往往并不是我们的作家对他们日日厮守休戚与共的城市,有多么的了解和思考之后的"文学"的想象和建构,而是按照某些预设的观念定制和拼凑出来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学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1.
因社会变革、时代发展所致社会审美心理变化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都要求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提高品位需要有良好的创作环境 ,更重要的是作家要努力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发扬艺术独创精神 ,加强文学的语言修养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正从"另类"和"边缘"向文学主阵地挺进,在传统的文学广场上竖起一面新的旗帜.网络文学重整了当代文坛,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学新格局,加速了当下中国文学的转型.未来的网络文学,需要提升自身品质,让这一新媒体文学真正成为人类文学发展富含价值承载的历史节点.这主要包括:解决好"文学性"匮乏的"短版难题",提升网络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避免文学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方式;健全"他律"与"自律"并存的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手段建立甄淘与遴选并存的激励机制,强化网络行为主体的素质提升和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3.
叙事学不单是一门有关写作技巧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我们认为重绘中国文学的叙事学图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的叙事学图谱里,我们不仅仅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还要重视文学的内核——对感时伤生、时间的相对性、生死意义等的思考和追问;建立故事对同质文化的穿透力;特别要重新召唤中国文学对时间问题的追问;同时写作者还应该对当下文学界大行其道的相对主义和犬儒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抗拒,重建作家的价值立场,恢复中国传统文学的史传传统。  相似文献   

14.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然而城市建设的狂飙突进,并没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其标志之一便是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城市文学并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整个文学叙事的格局中,城市文学只占据很小的分量,在价值评判中更是如此。文学从城市生活中淡出,将使城市的生态和心态处于从未有过的人文危机中。城市文学到底遭遇到哪些创作瓶颈?到底是城市文学缺乏应有的艺术水准和美学高度,还是评判标准出了偏差?城市文学又该如何拓展自己的表现空间与审美格局,创造出独特的话语方式和体系?为了探索上述问题的理论路径,2月19日,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师大文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问题与出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经验的多元表达、城市文学概念的理论溯源、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实绩与缺憾、城市小说的类型化倾向辨析、城市文学新的美学形态的开掘、城市身份认同与城市文学主体重构等话题展开研讨。现选发部分专家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随着网络信息城市的崛起,赛博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杂居渐渐成为城市日常生活景观,城市文学在时空重组的后新文化语境中面临着重构与新变的可能.网络重构了城市文学地图,城市文学经验也面临转型,而如何完成对具有中国性与文化个性的城市塑形则成为创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城市文学所面临的后新文化语境与自身的重构、城市文学经验的转型、均质化与主体性的遗失这几个方面,值得重点考察.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超越时空的,因而处在文学时空中的"题材"难以决定文学的性质.写农村还是写城市,写古代抑或写现代,依我看,只要是文学的,一样可以出伟大的作品.所谓题材决定论,重大题材论,都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城市文学,以及把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学、乡土文学等等,似乎就失去了理论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城市引导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缩小城乡差别"等等,莫非在文学创作中也要贯彻这样的战略方针不成?但细想又不尽然.为了便于观察、分析与评论文学创作,依照不同题材而加以分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何况我们的文学史已经有了诸如"抗战文学"、 "知青文学"、 "寻根文学"等等一大堆以题材命名的文学类别.  相似文献   

17.
王敏 《青年论坛》2002,(5):92-93
拉美文学的成功震撼了世界文坛。这一成功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学格局 ,展示了拉美文学的巨大优势 ,人们不再认为拉美文学是模仿外国文学 ,相反 ,拉美文学开始被外国所模仿 ,其文学价值不断被世界各国所推崇。虽然拉美地区依然是弱小的国家区域 ,那里依然有着贫穷和动荡 ,但拉美文学却成功地走向了世界。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不仅要从国内发展的大势着眼 ,理解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基础 ;更要从全球化进程对我们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机遇和挑战出发 ,解析当今世界变局的客观现实与“三个代表”内在理论创新的逻辑关系 ,从而才能深刻领悟其作为新世纪宣言和新方略指导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红梅  肖新英 《求索》2013,(2):136-138,150
传统文学批判话语对延安文学存在二种声音.一是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发展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延安文学是纯粹的民间文学。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看似正确的批判话语.实质是对延安文学的误读:第一.我们可以强调延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代表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发展结果。因为延安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以最低文化层次上的革命工农民众、红军战士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因此,延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大众文学形式;第二:延安文学在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同时,还受到一些域外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熏陶,因此延安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而应该是在属于民间文学的同时,还隶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灾害文学是新世纪文学的疼痛与反思。文学地理学为灾害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地理批评能够有效地透视藏地文学的空间建构。但藏地灾害书写还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薄弱地带,当前,学界对藏地灾害书写的民族性、地域性研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对藏地灾害书写中文学与地理的深层关系揭示不够。开展藏地灾害文学地理研究是藏地文学研究、灾害文学研究在思维、方法、范式等方面的学术生长点,不仅可以给予灾害文学创作和研究更多有价值的审美揭示和学术发现,还对形塑抗灾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