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大学》作为儒学思想的重要物质载体,其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为官理政的道理,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以及"德本财末"和"以义为利"的"义利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仍然不失其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解决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也是其治国理政重要的方法论源头。以敬民、顺势、筑梦高举民族复兴的"立天之道",以传承、开拓、升华倡导生态文明的"立地之道",以修身、壮骨、齐心锻造德法同行的"立人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既显示出了与《周易》"三才之道"的"异曲同工之妙",更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再续薪火。  相似文献   

3.
诚信之德和法治之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两种不同的调节范式。通过对诚信之德意蕴的思考与法治之道的追寻,探寻二者的辩证关系:诚信延伸以辅法治,立法先要立信;市民社会的人际诚信,守法先要守信;用法为民提升公信力,执法者必要执信。而法制为诚信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法治诚信为诚信实践提供理念保障,法治之道为诚信践行提供人本保障。二者和谐前行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又需要相互借鉴促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惩罚和激励机制。疏理以明志,诚信与法治的德与道的结合化梦想促和谐。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对治家之道有独到见解。他的治家之道以传统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涵盖勤俭、孝友、睦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思想对于抑制我国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促进我国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行政法的变革之道》一书对行政法契约理念采取了功能界定方法,并认为行政法理念的再造应当注重契约理念与权力理念的整合。契约之理落实于具体制度和规范中的展开进程循着从平等、诚信、自由意志、义务责任、和解等线索层面。变革之道,首先深入认识契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局限性;其次契约具有道德、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意涵;最后契约理念在行政法制度化建构时必须注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基本内容是"爱人",而行"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它建立在人人都有一颗为他人之心的基础上,这颗为他人之心就是爱人之心。爱人之心根源于孝悌之心,但又需要超越孝悌之心,只有发扬光大这颗孝悌之心才能真正的爱人。以一颗爱人之心,行推己及人之道,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谏官魏征、虞世南等人编辑的,是包含明君治国的经验启发、昏君灭国的经验教训、君臣君民关系相处之道、奸臣欺主国家灭亡的醒世警言等内容的历代帝王治国理政之得失经验的治世宝典。深入挖掘其治政思想,可以追本溯源,探析中国共产党能在百年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中国走向辉煌的传统文化之源,从而激励党的领导干部研读《群书治要》,经受住“四个考验”,克服“四大危险”,不断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与西方国家深陷发展泥潭而呈现出"西方之乱"相对的是"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实现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渐趋完善,及其在此基础之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稳步推进,这其中统一战线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之治"也为统一战线开拓着新的语境。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服务"中国之治",势必成为统一战线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一书探讨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的治国之道,研究了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和内在价值,揭示了其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的意义。此书如能对各种治国理念间的交流和影响增加论述,可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深度,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处处留存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大学之道"完整系统地建构了一套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修己以安人"之人生理想和实现路径。这套道德修养体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前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仍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群书治要》作为一部治世要典,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义。本文从贵民重民、爱民恤民、富民利民和恕民教民四个方面,对《群书治要》中的民本思想的内涵进行挖掘与分析。旨在为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更好地处理干群关系、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施政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道"观念经过先秦诸家尤其是道家老庄丰富发展,演变为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它所包含的宇宙万物之普遍规律、恍惚超越、顺道而有为等思想被《黄帝内经》直接汲取,并根据医学实际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成为指导中国传统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病理变化、诊疗之道、养生方法的思维规律,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管理哲学作为思维体系构成中的重要分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和造就了无数卓越的管理者,同样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反者道之动"思想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内容,也是管理思想中讨论范围极广、思辨极为深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不仅包含了巧妙的管理思想辩证法,阐释了管理思想与世界运行之间的通则,同时还以道家思想的角度对管理者的行为原则及准则提出理论基础指导。在"反者道之动"思想的指导下,优秀的管理者应从学会相反的角度看问题,并推行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正当的立法主体,求善的法律价值,稳定的法律形态,法律维护的广泛.良法之治思想形成的基础: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个人与共同体价值取向的趋同,希腊神话的正义理念,自然哲学的理性基础.良法之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重点要确保“良法”生成,同时应注重培养全社会的守法情感.  相似文献   

16.
大学之道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据此,道当是脱于物外又凌驾其上的精神与理念。道即精神。大学之道,即大学之精神。唐代崔憬释道云:“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外,即道是也。”可见,道在扶外,道对事物的发展有着导向与支配的功能。由此,大学之道于大学之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道可道,非常道”,故探讨大学之道实非易事,笔者不揣浅陋勉强为之,发表一筅之见。  相似文献   

17.
《中庸》作为阐述儒家本体论、道德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著作,历代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解读。本文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析,试析“性”、“道”、“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中和”是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以“合外内之道”作为论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核,“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时中是中庸的方法论之核心。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中的道就是"理之共相"或"理的理式";德是纯朴的自然本性,其主要内容是本真,平和,恬淡。本文把道与德同庄子的人生哲学相联系,认为道与德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认识基础之一端。  相似文献   

19.
论乡政村治关系的失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政与村治的关系是村民自治架构下的基本关系之一 ,在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改革中 ,乡政村治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失调。其主要表现是乡镇政府对村委会人事权、财产权的干涉和对村民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权的践踏。理顺乡政与村治的关系是村民自治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可以使罪犯走向利他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