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美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世界秩序。20世纪末,美国就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会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构成挑战,于是依托与合作伙伴的多边联系,希望把北约引入亚洲,使北约参与到“印太”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事务当中,并将“印太”地区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复合型多层级联动系统,帮助美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国就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为自己插手亚洲事务寻找借口。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将俄罗斯视为欧洲最大的安全威胁,将中国认定是“印太”地区最大的安全挑战,并以此为由深度参与欧亚、“印太”事务,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一起进一步加强与“印太”地区的联系,迅速扩大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多边机制建设,高度强调意识形态阵营,在中国周边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在“印太”地区相互呼应,促进其在该地区利益,塑造地区秩序,维护地区霸权,层层包围中国,干扰中国对自身主权的维护,制约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印太”地区的扩张为中国周边带来诸多挑战,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兰江  姜文玉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6-36,152,153
2017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重启以来,马拉巴尔2020军演是美日印澳四国首次举行的联合军演。马拉巴尔2020军演折射出美日印澳四国针对中国的意愿及合作新进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基础和牵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机制,在近几年持续获得进展。美日印澳四国在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对四国与中国双边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马拉巴尔2020军演后,原本紧张的中印及中澳关系继续恶化。美国进一步推动与中国的竞争。美日印澳四国不但在安全领域针对中国,还营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拜登上台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继续强化。拜登比特朗普更重视与盟友合作,借由与日印澳三国磋商推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化和常态化并走向准军事联盟。美日印澳四国明确表示不会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停止针对中国,但是在经贸领域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将改善对华关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升级对中国安全环境及国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拜登政府正在强化针对中国的印太地区多边安全架构。美国试图在外交层面让中国陷入孤立态势,在安全层面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拜登政府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构想将让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外交局面,更加险恶的安全态势。  相似文献   

3.
自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来,学界对“印太北约化”倾向的关注日益增强。既往研究往往强调“印太战略”实践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效仿北约的政策倾向,并未触及对这一趋向产生的政策根源的深入探讨。理解“印太北约化”,不能脱离美国对外安全观念变迁的宏观背景,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应包含三个方面,即美国对印太地区安全观念的“北约化”类比倾向、在发展同印太国家关系时的“北约化”路径依赖,以及在介入地区事务过程中的“北约化”思维定式。对于中国而言,深入理解“印太北约化”的内涵、表征与影响,有助于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为未来应对区域秩序动荡和中美关系发展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国际社会影响力,实现“新安全战略”,应对“美国优先”、英国“脱欧”等危机和挑战,欧盟强化战略自主并培育安全力量建设。随着印太地区地缘战略重要性的增强,欧盟及其成员国不断加强与印太的联系,力求成为该地区新的战略参与者。欧版“印太战略”,以日欧贸易协定为蓝本,优先发展对日关系,联合介入印太,通过与印太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探索在这一地区建立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强调经济与安全并重发展;法英在欧盟介入印太过程中充当先遣队。它以维护自由与开放、繁荣和稳定的印太秩序为切入点,使欧盟成为这一地区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利益攸关方,谋求与中美在印太地区实现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印太地区权力转移进程的加速,地区安全秩序开始变革,主要国家间的关系也处于重构中.作为印太地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国家,日本与印尼以海洋安全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密切两国关系.日本—印尼合作既受到亚太乃至印太地区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等外部环境的较大影响,也是两国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战略取向的主动作为.然而,其合作受到若干负面因素的掣肘.双方不仅对未来海洋安全合作具体设想有所差异,在印太安全秩序构建主导权上也存在"美日印澳"或"东盟中心"的认知分歧,而且印尼等距离外交传统与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也会抑制两国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日本与印尼的海洋安全合作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以来,日本"印太战略"日渐成熟,即以多边安全合作为视角,建立以日、美、澳、印等为中心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引起印太地区广泛的关注。在研究"印太战略"发展的同时,必须谨慎分析其战略设计中的对抗性成分,积极推进切实可行的共同合作与共同管理,确保印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史田一 《当代亚太》2015,(2):38-60,157,158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逐渐开展多边外交以作为对同盟体系的补充,其多边外交具有高度选择性、浓厚的结果导向和特定功能性导向等偏好,难以达到多边主义外交的标准,单边主义、双边主义及少边主义的色彩更为强烈。美国亚太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与多边外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同盟体系制约了开放、多元的亚太地区架构的形成,并限制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选项,在客观与主观上都制约了美国采取多边主义外交的可能。另一方面,同盟逻辑贯穿美国亚太多边外交的始终,它积极与同盟及伙伴进行"俱乐部式"的小多边互动,利用同盟体系塑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多边秩序并日益在多边场合划分阵营,对中国进行多边牵制与施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和印度洋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凸显,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重点区域。印度与日本作为影响印太秩序的两支重要力量,两国均提出了自己的"印太"战略构想,并不断加强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在"印太"地缘框架下,印日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得到全面发展,已经升级为"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印日战略伙伴关系以共同的"民主价值观"为纽带,在政治、经贸、安全、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全面深化,并具有浓厚的制衡中国色彩。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印日战略伙伴关系的强化既是两国各自利益的需求使然,也是对印太地缘政治格局新变化的反应,必将对当前的印太地区秩序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面对"印太时代"的到来,中国应与印日共同建立有关印太地区秩序的对话沟通机制,扩大中印日三国在印太地区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合作,推进印太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当前印太地缘政治兴起与日印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升温的情势下,中国既要密切关注日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态势,客观地看待印日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给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也要积极构建中国的"印太"战略,运筹好中日、中印双边关系,以便塑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多边主义视角对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态度、动机与行为进行了分析.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东盟地区论坛,它是该地区成员安全利益需求的结果.亚太地区的安全多边主义主要依靠规范的力量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物质能力和制度保障来解决美国所关切的地区安全问题.况且,美国只是将多边主义作为服务于安全利益的工具性手段,而不是秩序目标之一,这决定了美国不大可能对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筱阳 《当代亚太》2006,26(3):23-30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强化了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与合作,表现出谋求在东南亚更多的“准入”和使用设施权、在强化双边军事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多边军事演习与合作、美日澳三国安全合作与东南亚合作相结合建立环太平洋安全网络、更加关注海上安全等新的特点。美国在东南亚的新军事态势对地区和中国安全环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东盟安全合作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框架内的多边主义一直是东盟安全战略的禁区,所以双边主义成为东盟主要的安全合作方式,但在冷战结束以后,东盟内部以及与外部多边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利用多边主义和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目前来看,尽管东盟大多数国家认为双边安全合作仍然是主流,但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已经开始在东盟地区实施,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而且随着东盟提出建立"安全共同体",多边主义将会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对东亚政策进行大调整,出台了多边主义东亚新政策.东亚由此出现原生性地区多边主义与美国东亚多边主义并行发展的局面.内容上,美国的多边主义东亚新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对其原有双边主义东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其在实践中表现为:将双边同盟关系合并或扩展成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各种三边合作机制,在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各行为体建立或加强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各种小多边合作机制,以及选择通过成员资格具有开放性的“东亚峰会”机制加入东亚一体化.实质上,这一新政策与双边主义东亚政策一样是美国用以维持其东亚领导地位的工具.尽管美国的加入使东亚一体化的力量格局趋于平衡,但其带有很强的应对中国实力上升的色彩和将东亚一体化消解人亚太地区一体化中的意图,使东亚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相似文献   

13.
杨美姣 《当代亚太》2023,(4):4-32+166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亚欧非等不同地区建立了不同的联盟机制,组成了美国全球大战略中的联盟体系。随着国际社会“时”与“势”的重要转变,美国联盟体系不断演进并表现出不同特征。美国在不同地区联盟的设置诱因,它们在体系、结构、认知等层面的关联,以及如何影响“印太战略”的实践是文章的研究核心。文章从国际政治的权力动态转移出发,根据位势的强弱和威胁认知的高低,深入阐释了美国不同联盟机制的演变及影响。强位势优势及高威胁认知影响了同心多边机制及其变种的产生,强位势优势及低威胁认知则可能会催生出强多边机制及其变种,弱位势和低威胁认知下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这些联盟机制均服务于建立、维护和拓展美国的全球霸权。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战略东移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逐渐升级,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也体现了“变”与“不变”,弱位势及高威胁认知,刺激了美式小多边机制的产生。文章对美国联盟体系演进的分析突出了行为体间及其内部的互动逻辑,拓展了无政府状态下研究国家战略的视角和维度,在回溯历史和研判当前国际局势的背景下,为管控当前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建立美式小多边开展“阵营化”对抗所带来的地区风险,提供了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正式推出"印太战略",试图塑造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特朗普政府从四个方面推动了其"印太战略"的实施:发展与印太地区盟国及伙伴的关系,强化美国对该地区的承诺;加强与印太地区的经济接触,支持私营部门发挥关键作用;深化与盟国的军事合作,帮助伙伴国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自身军事能力;推动与印太国家的人员和文化交流,传播美国价值观,提升美国的影响。理解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对中国地区安全环境的影响,需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这一战略,既要看到它与之前历届美国政府的战略差异,也要看到其延续性;既要看到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意图,还要全面了解其对华认知及其处理中美关系的思路。这样才能更恰当地认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及影响,理性看待中美在印太地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张景全  罗华婷 《东南亚研究》2023,(1):106-129+157-158
新加坡是印度在东南亚全方位和最成熟的安全合作伙伴,也是印度最亲密的安全伙伴之一。自提出“东向政策”以来,印度与新加坡的防务安全合作不断深化,主要表现为海军演习的地理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并从海军合作扩展到陆军、空军合作,防务安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国防工业合作潜力较大。地缘因素、政治互信、战略对接和安全威胁是两国加强防务安全合作的重要驱动力。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新防务安全合作将不断加强和深化,海上安全合作则是两国防务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支柱。同时,印新战略视野的差异、有关印太地区安全秩序构想的分歧以及新加坡的防务外交传统决定了两国防务安全合作的限度。印新防务安全合作的强化对中国周边海洋战略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伴随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地区影响力等方面的群体性崛起,印太这一地缘概念被赋予更加贴合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现实的重要意义。以中、美、印三国为代表的区域大国更倾向于将印度洋和太平洋视作统一的地缘战略区域而纳入国家大战略进程,并作用于具体的外交政策实践,进而塑造出印太地区大国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战略生态环境。而印太特有的地缘特征,使得单一国家难以依靠自身实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借助提供公共产品等方式确立自身在地区的支配性优势地位。因此,构建以地区大国协调和合作安全理念为核心的复合型地区海上安全架构,成为维护印太海上安全秩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马天月  翟崑 《当代亚太》2023,(1):100-124+159-160
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持续推进,“印太经济框架”(IPEF)成为其遏制中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数字技术革命引发全球秩序深度调整,美、日、澳、韩等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并通过对外援助等方式对东盟进行渗透。数字经济治理是IPEF的重要内容,美国希望以此达到抑制“数字丝绸之路”、拓展“印太”市场、主导数字时代经济治理格局和安全格局等目的。文章从制度嵌入的视角理解IPEF在东盟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部署,并从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大基础要素分析IPEF对东盟数字规则和治理体系的影响,阐述IPEF成员加深数字领域的合作可能给东盟数字经济治理带来的变化,由此提出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的措施建议,以巩固双方数字经济合作成果,从而打破IPEF对中国的围堵。  相似文献   

18.
阿晖 《新民周刊》2022,(27):56-57
近些年,美国打着各种旗号在亚太搞出了不少“朋友圈”。从“全面战略同盟”“深化防卫合作”到“推动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对华制定的“围堵”方案就没消停过。加上美国与东盟、南太平洋岛国等的一系列协议,其实就是在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但是,美国想要拉拢利用的国家们互相之间想法也并不一致,“朋友圈”也呈现各种混乱。说到底,企图拿一个什么框架来孤立中国,最终孤立的必将是设局者自己。  相似文献   

19.
自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转型以来,法国逐步确立基于战略自主的“平衡大国”大战略目标。在地缘政治压力下,法国希望通过国家实力建设和国际地位伸张两种战略手段实现该目标。尽管“印太地区”位处法国地缘战略的“边缘地带”,却是集法国海外领土、全球经济引擎、中美战略博弈和地区秩序尚未定型的“元地区”为一身的关键场域。在基于战略自主的“平衡大国”大战略目标指引下,法国“印太战略”显露出国家实力建设和国际地位伸张双重逻辑:一是围绕“战略自主”提升国家实力,通过维持海外领土军事部署、赋能经济活力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弥补法国在大国战略竞争中谋求“战略自主”时面临的物质性实力短板,并为法国战时经济转型提供韧性保障。二是聚焦“全球性平衡大国”伸张国际地位,表现为在地区稳定中发挥平衡性力量,呼吁回归“真正的多边主义”,以此强化国际社会对法国全球性大国地位的集体认知和承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欧盟与北约两个国际组织角度对变化中的跨大西洋安全关系展开了剖析。文章认为,欧盟作为新的安全行为者的出现,在扩大并改变欧盟原有特性的同时,推动跨大西洋安全格局发生缓慢而深刻的重组。一方面,欧盟-北约"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对欧盟和北约意义重大,而且具有深远的安全和政治后果。另一方面,虽然欧盟与北约的关系是塑造跨大西洋安全关系、更广泛的美欧关系乃至全球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战略性伙伴关系"真正实现的道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