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主要国家族群关系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集权控制型、平等融合型及族群联邦制,族群联邦制的成败是关注的重点.中国及各国相关经验表明,族群自治是维持社会和谐与国家统一的制度保障.要长期保持族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只是依靠严厉惩罚或优惠政策是不够的.中央意图再好、政策再理性,执行过程也会走样.要从根本上消除族群矛盾,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不论在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族群矛盾,而妥善解决族群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族群联邦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族群政策必须建立在国家统一、地方自治和个人自由有机结合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族群性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都存在的现象.有些国家为了解决境内的族群问题,推出了特殊的政策,对境内的人口进行分类,从而出现了族别的问题.族群认同的产生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群体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因此是社会关系的构成部分.族别认同则是国家所指派的,是国家治理术的组成部分.比之于族群认同,族别认同有着更强的规定性.无论族群认同或者族别认同都是现代国家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我国族群政策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这套政策在多年的执行实践中出现了各族群不公平、族群认同度高于国族认同、政策执行主体心态不成熟等偏差。从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来看,调整这些偏差需要在族群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强国族认同教育、适当调整少数族群的"特权"、弱化少数族群公民的族群意识、强化政策执行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促进中华民族全体公民维护好各族群平等团结的大局。  相似文献   

4.
(二)比利时 和瑞士相比,比利时的族群和语区结构都更为简单,但是部分由于联邦结构设置问题,比利时的族群矛盾更加突出。事实上,比利时联邦正是族群矛盾激化的产物,而联邦制改革虽然缓解了族群矛盾,但是并未消除族群对立情绪。比利时经验显示,如果国家宪法结构在一开始没有及时化解族群冲突,以至族群之间产生一种敌对情绪,那么即便若干年后采取更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也难以根治积重难返的族群对立。  相似文献   

5.
族群关系的妥善处理几乎是所有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的难题。北爱尔兰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两大教派族群间的矛盾是造成北爱冲突的重要原因,而这与英国政府族群关系政策失当有很大关系。为解决北爱尔兰问题,英国政府通过改善族群间关系,促进了北爱社会内部的逐步和解,从而推动了北爱兰和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排除因族群纠纷的个案处理不当,部分群众在受境外"东伊运""世维会"等敌对势力煽动、挑拨而引发边境族群冲突事件。边境族群冲突事件往往呈现出诱发原因复杂、人员成分多元、事态发展迅速、组织化趋势明显、易于反复等特点。如果不及时控制,极有可能加重双方对抗情绪,产生隔阂,进而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加强对边境族群冲突事件的预测分析和战法研究,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对公安边防部队控制事态发展,妥善处置边境族群冲突事件,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海洋族群日常生活中,女性会在制度允许的范畴内,主动行动,加强自己地位身份的重要性和稳固性。海洋族群中女性是日常生活的主导者,是人情的缔结者和维护者,是贤能原则的诠释者,是生命色彩的描绘者。但是这种地位仍没脱离依附于男性的特点,女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掌控和家庭人情的代理以及自身素质的展现,提高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形成一种"依附性支配"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8.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9.
社会信息环境日益发达,不同文化服务于社会发展,也在持续互相影响,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形成复杂的多元社会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结合人文地理学、心理学、族群文化、消费决策等多个领域的观点,探究不同区域的文化价值观。西南区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了原有族群文化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区域文化价值观"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弄下桥仪式"是布傣族群的成人礼,也是该族群已出嫁的女儿生头胎孩子或怀孕之后正式"落夫家"的仪式,又是男方家庭正式承认和接受这个媳妇的仪式,它具有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社会控制、加强家庭凝聚力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参与范式根据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不同而不同,在传统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型中公民的参与范式是被动参与,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模式中公民的参与范式是有限参与;后现代行政学认为传统的政策制定模式中公民的参与范式并没能体现真正的民主精神,提出公共政策应在“公共能量场”中制定,公民在这种模式下的参与范式应是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12.
<闽台地域社会与族群文化新探>一书开拓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利用了大量的新史料,运用了有效的新方法,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999年,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一书拉开了广西边境地区族群关系研究的序幕,为当时中国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本土人类学研究添砖加瓦。结合该书写作历史背景,追溯作者写作思想与研究思路,书中的研究选点、研究选题、研究方法、新概念运用均是本书的闪亮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胡文虎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的展示,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方法,分析胡文虎如何从族群认同上升到民族国家意识。目的是通过对胡文虎的个案分析来展示20世纪上半叶海外客家华人的思想演变过程,以期对客家族群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整个社会的治安管理体制和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不同朝代的统治者只是针对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问题,设立特定机构或制定特定的律令来处理突出的治安问题。治安结构二元论正是基于这一史实抽象出的基础理论,力求弥补当前治安学研究中"有规范无规律"的缺憾。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构建,即国家构建、民族构建和公民构建,其历史路径有二:存在于西方的"民族的公民模式"和存在于亚非、东欧地区的"民族的族群模式"。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遭遇的认同危机要求进一步加强民族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刑事法学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犯罪人(加害方)的角度着手的,很少从被害人(受害方)视角去考察。但作为确定刑事法学研究架构的刑事法律关系,其主体应当包含被害人,即应将传统的刑事法律关系———犯罪人与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改造为犯罪人、被害人和国家的"三元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仪式一直被视为民族志研究者阅读和诠释社会的一种"文本",也是文化的整体表达。音乐是人们用来进行仪式的特定符号,它的意义和功能存在于特定的仪式结构当中。在云南德宏地区户撒阿昌族的南传佛教仪式活动中,音乐和非音乐的音声因素组合而成特定的符号,其自身特点在仪式中突显,并成为族群记忆延续和传承的时空桥梁。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的制定积极回应公众的政策偏好是民主国家的基本理想。但在民主实践中,政策制定对公众意见的回应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回应模式。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议题的显著性、议题的性质、议题的公众意见分布结构、政策制定机构的性质、选举制度、选举周期、政策的成本——收益结构、政策领域中的总体竞争结构等八方面。只有从权变的视角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西方公众意见回应的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