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区矫正有利于治理犯罪人重新犯罪,但社区矫正并未完全杜绝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其因素很多,但补偿心理、不公平观、耻辱感、焦虑恐慌心理、人格障碍困扰、抑郁悲观心理以及自卑自弃心理等因素对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走上犯罪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从此有了法律依据。目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已基本纳入社区矫正,随着非监禁刑监管方式的变化,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社区矫正工作的角度对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风险既有客观因素,也有矫正对象自身的因素,同时,由于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也成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潜在原因。因此,建立并规范审前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操作流程,加强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和教育矫正,完善解矫帮教机制等,才能将重新违法犯罪的风险降低在最低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重新犯罪预防是为消除各种重新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动用一切社会力量而采取的防止和减少重新犯罪发生的综合防止措施.重新犯罪预防是针对重新犯罪原因与条件所采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表现在重新犯罪预防手段的综合性,包括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和行政的等手段,只有采取综合性的防止措施才能够起到防止重新犯罪的目的.实践证明将罪犯隔离社会的矫正措施不能使罪犯回归社会后立即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所以笔者试从传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与社区矫正措施相结合的方向,对重新犯罪防止措施进行探索,目的是能够为被矫正对象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再社会化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自此有了法律依据。随着非监禁刑监管方式的变化,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对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预防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途径和方法,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新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刑满释放人员违法犯罪思想根深蒂固、社会控制力弱化、改造存在缺陷、出狱人员保护措施不力等因素,导致我省重新犯罪率上升,犯罪种类多样化、新型化,犯罪手段职业化、团伙化。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必须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完善刑满释放人员保护制度,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质量提升体系建设——基于预防重新犯罪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仍处于低层次发展状态,社区矫正的规模不断扩大,基层司法所的压力不断增加,给预防重新犯罪带来更大压力。为此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果和质量,在预防重新犯罪机制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具体策略有:建立统一的刑事执行体系,继续强化社区矫正分类管理,加强社区矫正的惩罚属性,进一步落实教育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8.
鉴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极容易在鱼龙混杂的监狱中受到监狱亚文化的侵蚀而形成"监狱人格",导致其再次触犯法网。社区矫正因其具有非监禁性、社会参与性等特点,可以更有效地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重新犯罪。尽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立法空白、保障机制及专业的矫正方法欠缺等问题。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鉴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极容易在鱼龙混杂的监狱中受到监狱亚文化的侵蚀而形成“监狱人格”,导致其再次触犯法网.社区矫正因其具有非监禁性、社会参与性等特点,可以更有效地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重新犯罪.尽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立法空白、保障机制及专业的矫正方法欠缺等问题.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重新犯罪风险评估是罪犯出监前和社区矫正前的重要环节。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中的难题是如何选取预测效度高的指标。提出重新犯罪风险评估模型,引入内隐联想测验方法,并指出犯罪人刑满释放前的敌意态度、特定的人格特征、犯罪风险知觉、社会适应性,可能是预测重新犯罪风险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体现人类文明的刑事执行方式被引进我国,无疑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然而,任何一种事物受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其功能都是有限的,社区矫正也不例外。受刑罚理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政策的实施效果、我国当前政府组织模式和社区建设现状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社区矫正并未达到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政策目标。应当以近几年在我国起步的社区矫正工作为媒介并且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探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教育改造未成年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如何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进行思考,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社区矫正概念的多维思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社区矫正的概念,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行刑说、救助监督说、处遇说、混合说、教育说等。这些概念,均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社区矫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国的社区矫正应是广义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人员置于社区矫正机构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再社会化的活动。在这里,社区矫正是一个“社区制裁”的性质,而不是单纯的“社区刑罚”,它只对其中一部分矫正对象(罪犯)具有社区刑罚性质。社区矫正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手段。其工作内容是对矫正对象的执行刑罚、监督管理、矫正教育、危机干预、社会救助等。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失调的角度看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引入认知失调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的社区矫正中,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未成年人矫正和健康成长的环境,选派优秀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利用正确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失调的状态。同时,在使用认知失调法进行矫正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灵活巧妙地激发矫正对象产生认知失调并及时妥帖地帮助矫正对象达到“心理平衡,”从而取得矫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保障社区安全,预防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是其首要任务。因此,社区矫正监控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监控机制的内涵、体系,并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监控机制是矫正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未成年人再犯罪率正逐年递增,有效遏制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重新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从未成年人再犯罪的内因和外因上综合治理,才能切断其犯罪根源,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是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有许多量刑从宽的规定,程序法中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程序规定,其都体现了从宽处理的倾向。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趋势,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比例也在增加,如果一味从宽从轻,不利于对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的维护。本文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其固有的价值追求,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着优质服务。在公安机关的犯罪控制活动领域中,也可以利用志愿者的一些优势,如经济成本低、社会形象好等,吸收他们参与犯罪控制工作,这样公安机关不仅可以较好的完成犯罪控制工作,而且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使用志愿者之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警务培训,并注意执法等敏感问题,这样,志愿者是可以作为犯罪控制的主体来使用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各地普遍依托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框架,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存在着诸多不足。针对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律体系、矫正项目、适用比例及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完善,以期降低未成年犯的再犯罪率,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引发了人员迁徙浪潮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犯罪率和重新犯罪率呈持续攀升,并突破历史的高点。人员迁徙,社会管理保障不配套,引发犯罪和再犯罪;教育滞后,低素质面临高诱惑、强竞争,引发犯罪和再犯罪;道德缺位,导致亚文化盛行,行为内控力、制约力弱化,放纵犯罪和再犯罪。改造罪犯压力剧增,监狱在解决自身矛盾中工作没及时调整到位,难以有效扼制重新犯罪和大要案的发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突出而尖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