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未成年犯罪后再犯罪是指在未成年时期犯罪,经过接受刑事处罚后再次犯罪的情形.通过对某基层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未成年人犯罪后再犯罪的统计,集合对部分案件跟踪调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后再犯罪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构,在未成年人犯罪后再犯罪预防工作中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并通过正确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加强监狱检察工作进行再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危害日益严重,且呈现出新的动向与特点。而未成年人犯罪是犯罪的源头,要遏制犯罪,必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源头抓起,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中的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3.
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如此,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大中城市中的外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日趋突出,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必须根据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分析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比列不断升高,逐渐成为犯罪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犯罪特征更加明显,犯罪原因和动机复杂多变,作案手段残忍,日益成为危害社会的群体。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会对其个人心理、生理及其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文章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出发,分析其犯罪动因,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求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罪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且占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逐步降低,但是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仅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较多,而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突出,未成年农民工犯罪占较大比例。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其中涉性犯罪、网络犯罪上升趋势明显。这些新情况、新特点,给我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当前山东省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列举了当前山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六个特点,分析了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四大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犯罪绝对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性质逐步恶化,犯罪类型复杂多变,犯罪方式不断更新升级。一般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可分为物欲型、暴力型、淫乱型、团伙型四大类型。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来看,既有社会根源,又有环境影响,还有其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非犯罪化思潮影响之下,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趋势在我国已经有所体现,这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的新突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可以在实体法上减少未成年人罪名规定或规定未成年人特殊情形;在司法程序上,则应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和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9.
《开法修正案(八)》规定了“未成年人轻罪免除报告制度”,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保证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我国还有必要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文章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和总结国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管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然呈高发趋势,犯罪类型增多,并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性、成人化等特点。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健全,对外部世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家庭管教不良、学校教育不到位、政府管控失当、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不完等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更需要我们重视。我国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对犯罪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尽量不适用刑罚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立法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相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也是侵害人身自由和安全的犯罪。这两种犯罪的客观方面均可以表述为"掠取、诱拐"的行为,而且有必要将上述两种犯罪目的犯化。总之,上述两种犯罪均属于短缩的二行为犯。只有把这两种犯罪作为短缩的二行为犯规定,才有利于实现保护未成年人人身自由和安全的目的,有利于犯罪的类型化,有利于确定既遂与未遂,区分罪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犯罪易感质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状态.在一定意义上,犯罪易感质的形成是决定一个常态的行为人衍变为反社会的犯罪人的关键.与普通未成年人相比,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易感质形成的可能性较大,而其特有的生活情境往往又促成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预防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易感质的形成,不仅在于控制犯罪行为,更根本的是提高未成年人适应社会的健康能力,这是预防犯罪过程中以人为本位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七条标志着组织乞讨行为的犯罪化。从组织未成年人乞讨行为的角度来看,组织乞讨行为犯罪化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根据。同时,尽管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七条的出台意义重大,但仍存在组织三人以下者不为罪、忽略对14-18岁青少年的保护和数罪形态未予规定等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网络游戏而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日益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证分析角度,考量域外国家防控机制,为了实现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暴力犯罪的控制,应当建立未成年人涉网相关的专门法律规范,强化行政执法权,推行网络游戏相关规控制度,开展社会管控,对未成年人健康用网进行综合引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有许多量刑从宽的规定,程序法中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程序规定,其都体现了从宽处理的倾向。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等趋势,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比例也在增加,如果一味从宽从轻,不利于对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的维护。本文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刑法学界通说认为,应当将《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投毒罪”解释为投放危险物质罪。但除投放有化学毒性的物质外,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很难对投放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有正确的认识。一次实证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这一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很多时候对投放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物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果不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也无法实施投放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物质的行为。将《刑法》第十七条中的“投毒罪”解释为投放有化学毒性物质的犯罪行为,不存在法律漏洞,并且符合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对严重犯罪坚持严厉打击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矛盾的化解和人权保障.这一倾向应当主要体现在轻微犯罪的刑事政策中.对轻微犯罪实行轻缓的刑事政策,既有理论、法律依据,又是实践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对轻微犯罪的处理存在着打击面过宽、适用逮捕措施过多、对未成年人保护不力等不良倾向,对此需要从推广刑事和解、减少逮捕适用、缩短办案时间、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改进办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依据有关法律对犯罪情节轻微、有悔罪表现、又具备帮教条件的未成年人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是保护其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预防其重新犯罪的重要法律手段。从犯罪情节、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特定标准出发,正确适用相对不起诉,有利于未成年犯的成长发展和教育改造,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是一种保护未成年人人身自由和安全的犯罪,其犯罪对象仅限于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而且在数量上不需要多人。本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就是以暴力、胁迫、欺骗、诱惑等手段实力支配未成年人。本罪是目的犯,其目的就是使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本罪只要使未成年人置于自己或者他人的实力支配之下就构成犯罪既遂,而且存在未遂的可能。本罪是继续犯,有成立共同犯罪的可能。在本罪的罪数关系上,多数情况下是并合罪。  相似文献   

20.
对未成年人适用罚金刑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缺乏履行能力现象的存在使法院审判陷入了两难境地。针对未成年人不同的财产状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执行罚金刑,同时建立罚金刑缓刑制度或罚金刑易科制度,从而达到罪刑法定与刑罚个别化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