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独秀出身于书香门第,先从儒学秀才转为康梁维新派,后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又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领导人转向党内异端"左派反对派",最后寂寂而终.他在北大红楼度过"五四"时期,不仅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更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他的思想道路,建国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几乎一致地认为他是从资产阶级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所列举的证据不外他曾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官僚,进行过“揭露”和“批判”,写出了象《大哀篇》这样“申讨军阀专政的檄文”。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实际情况相距很远,各种“论据”大都出自对李大钊原文的误解。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的李大钊还不是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而是一个满怀爱国热忱的有志青年。他有着一般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觉悟,却还没有成熟。我们只要把这一时期的政论仔细阅  相似文献   

3.
袁婧 《长江论坛》2023,(4):38-45
法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中一个重要但相对被忽视的方面。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完成了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思想转变,这在其法治思想上集中体现为由五四之前崇尚以民主、平等、自由观念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法治思想,转向五四运动之后强调“法的阶级性”“劳工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尽管受客观历史条件以及其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陈独秀的这一思想转变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但其法治思想中所蕴含的许多观点仍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4.
刘敏 《前沿》2012,(4):28-30
中国近代史出现了较多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都是其中主要的社会思潮,随其衍生的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与广东“共产党”,或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二者经历了合作一冲突一决裂的转变,分析这一过程,可以得知: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早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在早期是接受无政府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人们所接受具有一定合理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喻春梅 《求索》2008,(2):208-211
毛泽东与长沙《大公报》曾保持了三年多的良好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大公报》中新娘赵五贞自杀事件的讨论;二、参与《大公报》中湖南自治问题的讨论;三、参与《大公报》中湖南演讲会的报道。后来,随着毛泽东转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大公报》撰述员的身份就此结束。毛泽东在《大公报》留下的文字材料,反映了这段时期他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毛泽东的思想正处在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状态。研究毛泽东与《大公报》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陈独秀的北伐观问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认为陈独秀对北伐的态度在"三二○事件"之后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但并不影响他继续支持北伐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梁志祥 《前进》2002,(11):31-33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彭真早期思想的形成,曾经历过一个转变过程,这就是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陈独秀的北伐观问题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认为陈独秀对北伐的态度在"三二○事件"之后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但并不影响他继续支持北伐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别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早 年的李大钊站在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提出的富强的救国主张,仍属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范畴。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大钊的经济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主要内容可概括 为:其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其二,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情况;其 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伴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提出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启动实施,学术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从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四个方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进行概括和总结,有助于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并能够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1919年5月4日我国发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是我国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五四运动之前,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骨干,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以后,逐步发展成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列...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以及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典型代表,陈独秀对青年之于社会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新青年"是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主体。陈独秀将爱国主义置于启蒙的语境中来认识,认为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是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的前提;"为国家增实力"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要旨;"修炼心智"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动力,从而形成了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思想。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民学会的发起,大约在1917年冬季。1918年4月17日,新民学会在长沙岳麓山脚下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中召开成立大会。此后开展活动约三年左右时间。新民学会成立并展开活动,正处于中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毛泽东和学会的成员们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抱负,研究和探索革命的真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投入了一个又一个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青年毛泽东日渐成熟,他不仅完成了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并锻炼出了日后作为伟大的无产  相似文献   

14.
徐军  雷婷 《长江论坛》2015,(5):16-19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的具体问题上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转变。1937年8月出狱前后,陈独秀抗战思想由"打倒国民党政府"转变为"拥护国民党政府领导抗日"、由反对国共合作转变为拥护国共合作;武汉会战前后,在对抗战前途的预测上陈独秀由积极乐观转变为消极悲观、对游击队及游击战的态度由重视支持转变为轻视贬低。陈独秀抗战思想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时局动荡及陈独秀自身处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等人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大多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恽代英对当时盛行的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等四种主流思潮的认识、分析、鉴别、抉择,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选取社会主义过程的一个缩影。该选择是仔细、理性、审慎、科学、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自由思想张忠平胡适一生无党无派,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鼓吹自由始,至国民党离开大陆,在台湾被称为“男自由神”,留下许多令后人思索之处。自由与责任“自由”一般有三个含义:一为哲学的,即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一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时代。这个革命,在五十年以前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领袖人物那里,民主和科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然科学。此后,随着运动的发展,原有的队伍分化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乃至同国内…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总设计师(连载之三)秦晓鹰(特约撰稿人)世界公民我是马克思主义者远离神坛让历史去评价世界公民不少来到中国的外国记者不明白: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一个会议的名字会成为中国新闻语言中,使用率最多的词汇;不少海外的观光旅游者也弄不清楚:中国人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中国伟人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富农家庭。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先后学习了儒家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种古今中外思想,并把它们运用在挽救中国于危亡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在此过程中,他始终高度重视知行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终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鉴于此,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转变路径,对当今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和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轶 《求索》2014,(5):168-172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以批判为主,"定罪名"与"戴帽子"成为"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陈独秀研究逐渐"突围",唐宝林先生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推进与反思,对不同历史时期陈独秀的精神世界与历史行为予以全新解读。结合唐宝林的研究动态,通过多重关系下的"正名",对于陈独秀研究中的"机会主义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等若干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同时深入考察陈独秀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解析陈独秀的思想体系,描绘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性与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