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全球性现代化视野下的湖北民族地区村落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封闭状态,使传统村落在面对强势的现代文化时,不仅日益增加了西方文化的特质,而且也相应地走上了城乡文化融合之路,从而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成现代村落文化传统。湖北民族地区在现代化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互动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化、乡村与城市等文化关系需要恰当建构,特别是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推进湖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村落文化建设事实上应成为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当今时代,村落文化承裁着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新文明、新文化生成的双重重任.对于打工潮背景下出现的"民工村",农民工是村落与现代性接触的一座桥梁,是影响和改变村落文化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所带来的现代性与农村传统村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汇,催生出新的村落文化,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从传统村落走出来的农民工,面对现代性的同时更摆脱不了农村传统文化的约束,他们在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同时扮演着文化寻根者和文化担当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3.
面对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的不断消解,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成为当代传统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生命力激活与延续面临空心化与文化变迁、乡村旅游带来的伪复兴、景观文化破坏与同化、文化管理缺位、文本媒介缺失等困境,理应有针对性地解决,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加入了文化的村庄是长寿的,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城西北面的德厚镇乐西村,正是这样一个村庄。这个壮族土支系聚居的村落,方圆十数公里内,竟然层叠了许多“文化机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这种村落文化自由发展了四百多年。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乾松 《长白学刊》2013,(5):144-149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然而,长期以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村落快速消亡,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已成为共性问题。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将出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7.
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下传统村落精英结构变迁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甚至是最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也被纳入到国家管理和文化现代化之中,传统村落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村落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在全球文化同质化发展之时,少数民族文化仍保持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传统村落文化旅游开始兴起,成为找寻绿色清新乡土生活和生动美好乡愁记忆的文化之旅。为进一步挖掘村落文化旅游资源、重构传统村落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需要全面把握传统村落旅游中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促进传统村落旅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被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纳入到“十一五”规划,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就是好的乡村风气。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村落文化是指以自然村落的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为繁衍基因而产生的能够反映村落群体人文意识的一种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味追求现代,忽略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象,致使大量乡村文化遭受破坏,传统村落走向消亡。这在山东尤甚。现代化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推进与肆意扩展,破坏性的旧村改造,以及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都动摇了乡土文化的根基。传统村落的城镇化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学习、分享现代城镇文明成果,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实现乡村文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1.
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成果和典型特征,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信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村落在大批消亡,逐渐走向"村落的终结"。研究通过对河南、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北五省的实证调查,讨论和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以及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我国村落文化及优秀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与旅游:乡愁挽留与活化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村落大都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但建筑风貌保存完整,且旅游资源丰富,将旅游作为手段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利用式保护,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现实的选择。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村落风貌逐渐消退,特色民居建筑损坏较严重,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面临着保护与传承上的困难,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原真性与文化商品化的矛盾困境。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要着眼于促进旅游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实践融合,实现文化记忆的传承;利用旅游延续和复兴村落传统产业,实现旅游与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创新;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与社区营造的理念融合,提升传统社区的内部生长力。  相似文献   

13.
徐飞 《北京观察》2015,(4):22-25
<正>"我们保护的绝不是那建筑物的空壳,不是‘文化空巢’,而是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传承。没有了血肉和灵魂,传统村落只是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一个生命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诗意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村落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眷恋。然而,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面貌急剧变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维系和传承民族根性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在北京,散落着一个个极具古代  相似文献   

14.
詹贤武 《新东方》2005,(11):27-31
村落所具有的物质化的自然空间和非物质化的文化空间,能够承载村民生活的各种情境,展现其风土民俗和村民认同的社会文化心理。海南村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海南村落的发展规模和空间结构,而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影响程度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海南村落作为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有着显著的文化地域特征,而这种文化地域特征往往决定了聚落的规模、宅屋的形式和结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为海南传统村落文化逐渐走向现代的生态村落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内容的原生态传统体育舞蹈仍在水族村落中顽强地保留着,在数百年历史的演进中产生变异,在困境中艰难传承。在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整体保护是重要的传承策略,村落民众参与是传承的根本所在,村落集体活动是主要的传承场所,村落经济基础是传承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由湖北省文化厅、省群众文化学会、襄樊市文化局和谷城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湖北省村落文化研讨会”,于1992年6月19日至22日在谷城县举行。这是建国43年来第一次专题研究村落文化问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这个理论讨论会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性、实践性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逐渐消亡的境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着保护主体单一化、主体保护意识薄弱、保护与活化模式转型难等问题。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保护,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多元主体的参与,借助各方力量对其进行保护与活化,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开发公司、文化专家、乡贤和普通村民等多元保护主体的作用,才能使传统村落得到可持续性的留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村落的解体,农村人口的流出,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等原因,不断造成传统的村庄共同体意识的解体。但是,村民间互动模式的改变,以及村落传统规范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认同感和新的村落文化,从而使村庄依然保持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社区形态。而女性村民在塑造村落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认知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强调如何协同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传统村落"活态化"的方式、内容、目标及运作机制又因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有差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因群山峻岭的自然屏障,西南侗寨传统村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获得有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活态"特征及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西南侗寨传统村落的"活态化"能基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空间背景,生成自我运行的内在发展机制,于日常生产生活中达成。要做到一是加强对原住居民主体性的认知与保障;二是建立以传统为根基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三是依托传统产业升级,突破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为了遏止传统村落频遭破坏现象的蔓延,制止对传统村落无度无序开发,防止和避免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永久的"文化遗憾",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传统村落的立法保护不仅包括建筑保护、村落文化的生态保护,还包括村落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