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吴骏 《前沿》2002,(9):130-133
本文通过非参数统计和方差分析在图书馆人员管理和读者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对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4,(3):37
2013年,由全国减灾救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制定的9项国家标准和6项民政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我国减灾救灾标准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13年2月1日,《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3部分:分层随机抽样统计方法》、《自然灾害遥感专题图产品制作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3年5月1日,《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2部分:扩展指标》国家标准正式实施。2013年7月1日,《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等级划分基本要求》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3.
叶耀先 《中国减灾》1991,1(2):19-22,23
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洪水和暴风,曾经使人类蒙受过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至今仍然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据联合国统计,1900至1976年间,458万人死于自然灾害,3亿3千多万人无家可归。自然灾害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当代防灾水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显著的进展。一些减轻灾害成功的事例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例如,  相似文献   

4.
为使全国的灾情资料与广大关心救灾和减灾工作的同志共同分享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从 1 996年开始每年编纂一册《中国自然灾害年报》(以下简称年报 )。 1 998年以来 ,《年报》已由商务印书馆做为正式出版物出版 ,并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出售。该书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本年度自然灾害及救灾工作概述 ;第二部分为本年度重大自然灾害案例 ;第三部分是灾情大事记 ;第四部分是救灾工作大事记 ;第五部分为灾情损失统计表格 ;第六部分是于本年度制定的与救灾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本书具有很强的史实性和权威性。如该书的第三部分 ,采取了分灾种…  相似文献   

5.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充分总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芦山地震等灾害损失统计报表和指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相关涉灾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引用现有部分相关涉灾部门统计制度与规范,经过多次讨论、会商与应用示范,最终形成了由11大类27张表格、738项统计指标组成的报表与指标体系.以下是对报表与指标设计的相关内容较为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正本期独家策划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进行解读,以加深工作人员对其的理解,促进后续工作的全面铺开落地。为及时、全面、客观反映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科学开展灾害综合评估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等,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6月17日正式印发执行。制度目的意义《统计制度》明确规定了报表构成、填报指标、报送程序和组织方式等,规范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的内容、相关标准、上报工作机制和具体工作程序,标志着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上报工作体系的形成。从汶川地震等四次大灾的损失填报实际情况看,由于报表内容的临时性和上报时间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自然灾害频发,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中,地震116次,水灾83次、旱灾65次、风霜、雷电34次、虫害28次、疫疾65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7月16-17日,由民政部救灾司主办,国家减灾中心承办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培训班在北京举办。2014年7月16-17日,由民政部救灾司主办,国家减灾中心承办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培训班在北京举办。民政部救灾司副司长、国家减灾中心党委书记李保俊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78名民政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从编制过程、制度内容、报表和指标设计、  相似文献   

9.
灾区房屋损失抽样评估方法应用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每年,自然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在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中,房屋损失所占比重较大,对灾区群众的生活影响很大。据有关方面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大灾年份,倒塌房屋在500万间以上,如1991年因灾倒塌房屋500多万间,1998年则达到了800多万间。近年来,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个别受灾地区统计和上报的房屋损失数量偏差较大,也就是房屋损失信息出现“失真”现象。分析原因有两类:一是现行灾情统计制度的缺陷、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偏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地方风采     
大连市:严格规范灾情统计工作为及时、客观反映自然灾害情况,全面、准确地评估灾害损失,为国家和省、市领导提供详实可靠的救灾决策依据,实现灾害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按照民政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大连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大连市民政局日前下发文件,就有关灾情统计和损失评估上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增强灾害统计上报的时效性。各区市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的3小时内填写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上…  相似文献   

11.
韩慧君 《中国减灾》1992,2(1):14-16,26
据联合国气象组织统计,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60%。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灾害通常称之谓农业气象灾害。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有旱灾、洪涝灾害、雪害和雹害;由温度因子引起的有热害、冻害、霜冻、热带作物寒害和低温冷害;由风引起的有风害;由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冷风和冻涝害等。近年来,气象科技为农业减灾服务,层次不断深化,领域逐年拓宽,服务效果愈来愈显著。利用资料和天气预报,为农业种植业生产提供基本气象服务是早期服务的主要特征。60  相似文献   

12.
<正>因灾倒损房屋情况统计是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住房建设和规模等发生变化,调整和优化相关工作制度,可为提升灾后恢复重建与救灾能力水平提供依据、打下基础,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安全、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大局稳定。房屋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等各类活动的必要场所,也是自然灾害发生后遭受破坏的主要承灾体。因灾倒损房屋情况统计,是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的重要工作内容。此次《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修订,对倒损房屋统计对象、指标定义、类型划分、判定依据、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本文将重点围绕以上要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4,(12):56-59
汶川地震后,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报表首次设计形成。在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评估中,相关部门对指标、报表进行了改进完善。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民政部一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专项研究,重点根据毁损实物量评估和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要求,对报表体系、关键指标进行了调整完善,后经部门、地方征求意见,国家统计局审核,最终建立《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1月23-25目,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主办,国家减灾中心承办的“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标准研讨会”在安徽省救灾减灾中心召开。来自民政部、国家防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安徽、四川、河南、内蒙等4省(自治区)民政厅救灾处的专家学者就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是值得所有民政救灾人铭记的一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距离汶川地震6年,距离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4年,距离芦山地震1年。2014年6月17日,由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制定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制度》正式印发执行。这一制度规范了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内容与指标,为国家和地方编制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也标志着  相似文献   

16.
一九九二年元月七日一九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召开的工作会议和《自然灾害研究系列专著》研讨会议在北京举行。中科院各有关研究所、大学及科学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学部委员、中科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主任施雅风先生、学部委员陶诗言先生和委员会的各位副主任出席并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成立以来,配合全球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和国家“八五”  相似文献   

17.
第五届国际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1993年8月30日至9月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名专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讨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交流减灾经验,讨论防灾的方法和措施。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和国际自然灾害预防和减轻协会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承办的。国际自然灾害预防和减轻协会主席穆罕默德·伊  相似文献   

18.
正与《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不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在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Ⅰ级应急响应,或国务院决定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时启用。它主要用以统计因灾造成的人员受灾情况、农村与城镇居民住宅用房损失情况、非住宅用房损失情况,以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业损失、工业损失、服务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系统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灾情信息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灾情调查统计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调查统计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也面临一定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介绍分析,并提出加强技术研究、提升灾害信息员业务能力等建议。近期,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正式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状况有利于目前减灾工作的开展。我国具有大量的自然灾害史料,但因历史背景复杂,记载标准不一,须对历史资料进行统一的信息化处理。目前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大多限于明清时期,而对其后的民国时期(1912—1949年)则缺乏研究。明清时期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地方志,记载内容较为简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