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大批失业人员。失业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变化 ,从而引发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缓解和消除失业群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心理的有效途径 :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生活秩序 ,实现社会生活公正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系统 ;树立失业者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提高失业人员的适应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下岗失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失业下岗人员中存在的急躁心理、投机心理、失落心理、无奈颓废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状态,极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失业下岗的心理承受能力;2.加快健全失业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3.积极为失业人员创造“再就业”的条件和机会;4.设立谋生再就业培训中心和电脑备档室,增强失业下岗人员的谋生技能和信息管理;5.加强管理,掌握治安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受近年国内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因非法集资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急剧增多,给社会治安带来新的威胁。与传统的社会稳定问题相比,非法集资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参与人员成份更复杂、延续周期更长、处置难度更大、社会影响更深,必须通过抓源头、弹压犯罪空间,抓预警、注重情报收集,抓联动、坚持综合施策,抓效果、强化追赃追偿等多种途径进行预防化解。  相似文献   

4.
两岸交往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海峡两岸交往既促进了两岸的经济发展 ,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 :台湾的不法商人与内地蛇头相互勾结进行偷私渡活动 ,黄赌毒等灰色行业不断向大陆渗透 ,两岸通婚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日益增多 ,绑架、勒索、贩卖枪支等暴力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涉台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台湾当局应当尽快摒弃“台独”主张 ,与大陆就影响两岸社会治安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商 ,谋求实现两岸社会治安良性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失业人员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受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失业人员对子女的教育极度重视,并已成为失业人员的共识;失业人员对其子女的期望极高,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得不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存在过早让子女进入“初级劳动力市场”的倾向;失业人员对其子女的教育效用比较乐观,大部分(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把接受高等教育视作跻身社会强势群体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失业下岗人员是我国工人阶级中的第一代失业人员,具有历史性、结构性、政治性特征,成为当前社会风险最重要的矛盾源。失业下岗问题中的瓶颈表现在:企业劳动关系不协调;失业下岗职工自身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警察亚文化因素、社会对警察的刻板印象、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等。文化因素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文化的差异性:警察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等等均可影响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甚至引发冲突。合理利用文化因素,解决警民关系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现警民关系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警察文化体系建设、配备专职的文化沟通人员、提升警察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流浪乞讨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正常、摇摆、反常等三种类型。流浪乞讨人员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城市形象,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对策是既要相信政策,澄清错误意识;又要正视问题,制定《办法》配套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实证研究,在犯罪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近年城市犯罪构成人员主要是流动人口和无业失业人员的变化规律。结合加入WTO后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诸多影响,主要是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对中国一些工业行业的不利影响而引起的就业问题,提出城市犯罪人员中的流动人口和无业失业人员数量将增加、犯罪危害性将增强的趋势判断,并对具体情况做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及价值观将发生深刻变化,经分析预测,社会治安将呈现八大走势:国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群体性事件呈高发之势;农村人口流动将出现第二次高潮;职工失业下岗引发的治安问题增多;犯罪呈国际化、智能化、有组织化趋势;涉外纠纷多,处理难度大;刑事犯罪将再一次出现高峰;治安管理范围扩大,管理内容要有许多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现代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公民文化以民主的价值理性和形式理性为基本理念,又包容了民主的社会心理基础,对民主政治影响深刻.中国应培育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技术实践的文化多样性表明,技术并非是个处于社会文化影响之外的单一封闭过程,而是一个沉浸在社会背景、经济结构、文化习俗以及美学爱好等文化因素中并被社会建构起来的现象。本文从技术发展所植根的文化因素入手,探讨技术文化选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进而分析技术文化选择的动力、价值评价与创新文化生态,最终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包含着技术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杂文化过程,并为创新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不断越界向其他文化类型和领域侵蚀,在日常生活领域建构了文化霸权。它在当下的显现方式不是意识形态似的强制灌输,而是一种自愿基础上的同意和服从。面对这一情形,主导文化要善于借鉴,要认识到它既是全球化平台上文化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蚀的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规范其他文化、增强社会核心价值凝聚力的方式。执政党亦须以文化的方式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是现实中极具争议的问题。非西方文化在发展框架中两难处境的实质 ,在于文化观念上存在误区。文化观念学术史表明 ,当前把文化视为严密整合的系统 ,强调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观念 ,乃是 1 8世纪法国文化与德国文化的对抗在思想上留下的后遗症。这种固化文化只表现了文化的一个方面。文化的实践观包含了既有文化对发展的影响力 ,也包含了人创造文化的能动性 ,从而真正体现了文化的本质。以实践文化取代固化的文化 ,才能解决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困境 ,而传统文化则是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福莆宁三地在建置沿革、地理人种、语言风俗、文化艺术、经济商贸、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可以看作是处在同一个海洋文化圈的。在当前推动福莆宁连片发展,构建福州大都市区的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有不可忽视文化的整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应该从传播思想观念、形成协调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和强化项目抓手等多方面推进闽东北海洋文化圈的建设,挖掘、彰显三地文化中的海洋共性,促进三地文化融合,扩大三地海洋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闽东北一翼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认为应该利用法的规范性建制推动共同政治文化的形成来构建欧洲集体认同,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完善。事实上,通过对集体认同内涵的澄清和欧洲历史、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集体认同应该从两个向度展开分析,即政治文化和一般社会文化。欧洲集体认同存在的困境也正是在这两个向度下拆分的。与这些困境相对应,其构建也应该通过促生这两种文化的认同而进行,而欧洲公民身份的确立可以作为一座连接两种文化语境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任何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4D模型用权力差距、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柔性来描述社会文化的差异。它能够较准确地揭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对我国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制度选择文化:一种文化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虽然复杂,但是,就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逻辑来看,是制度选择文化:人类历史初期,文化孕育着早期社会制度;然而,社会制度的现实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建构;自从人类社会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来,文化不再是维系社会的核心机制,在这里,更多的是具体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选择了文化的具体样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工业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显示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即生产愈来愈多的物品以作消费之用,资本主义的文化目标就是消费.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工业的合流,证明了资本主义对传统文化,包括资产阶级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最后解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意味着"文化统治和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经济阶段"这一"新的社会样式"的出现,从而不得不接受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20.
关于阶层文化与农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文化是特定社会对于阶层的文化解释,是一定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中的阶层发展的文化氛围。合理的阶层文化,是一种反思现代性的视角。中国农民问题,或者说三农问题,背后有一个阶层关系问题,有一个与理性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相联系的阶层文化的塑造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在中国直接涉及到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整体型的社会结构,避免阶层关系的负向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