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三次法律革命"的历史意蕴在于第三次法律革命实质上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计划经济时代对西方非主流现代性的诉求,这实质上给我们带来了有别于"古典传统"的一种新传统,即国家主义的"计划经济新传统",这种"新传统"与现代性是矛盾的,此矛盾是中国法的现代性问题的最显著特征。主流论者对此的回避不仅有悖于现代性的理性精神,也事实上造成了"中国"的缺位。中国法的现代性问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质上具化为四种共时性的矛盾:古典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计划经济新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以及第一现代性与第二现代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法的现代性特别是中国法的现代性问题,是整个"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进行语义和语境分析的哲理性思考和历史性考察;解决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包括"法的现代性"问题,有中国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境遇,因而形成了我们面临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即"历时性问题的共时性解决"和必然要面对的"双重巨大压力";面临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特殊难度,又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主体性智慧和妥当的实践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对西方现代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和对"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通过对黑格尔、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的剖析及超越,海德格尔提出以"诗意的栖居"来克服现代技术的危险并回归人类本真存在的"反现代性"思路.在整个现代性发展和现代性批判的历史中,海德格尔的"返乡之途"具有彻底性、悖论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一个论现代性的社会学家",①齐美尔的现代性碎片论一直备受争议。本文试图截取其中"金钱"、"文化的悲剧"、"现代性体验"三个典型片断,在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尝试勾勒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的理解乃至"还原"齐美尔的现代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所隐含的、由拉兹最先发掘和发展出来的,通过"权威"和法律渊源论证法律实证主义基本立场的理论进路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了法律实证主义理论背后隐藏着法律的现代性问题,而哈特和拉兹等人在处理法律的权威性问题时,由于受"承认规则"理论的束缚和干扰,使得他们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将用来打破法律体系刚性结构的司法权当作了说明法律权威刚性结构的典型情境.其后通过回归法律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内涵和形式内涵,强调从哲学上解决法律现代性内容内涵方面的规范性困境对于坚持法律现代性之形式内涵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引入哈贝马斯处理法律现代性问题的方案,强调一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进路的可能性,以及此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与审议式民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介绍和评价了哈贝马斯的法律现代性方案对于今后法哲学发展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小说中所塑造的妓女形象,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喻体,一种感知与体验新世纪中国现实的叙事符码,一种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媒介。"逼良为娼型"的妓女形象,以妓女苦难叙事揭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等,追问现代性的冷酷;"赏心乐事型"以妓女自甘堕落的愉悦叙事,批判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病像,"知亡国恨型"延续"妓女救国"的故事母题,表明作家重返传统的取向。这三者均表现出反思、质疑与批判现代性的立场。而"从良幻灭型"则对阻滞现代性的传统道德观念表达出愤怒,彰显的是吁求现代性的急切。同为妓女形象,扭结了对现代性不同的价值立场,亦充分说明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仇淼  董欢 《法制与社会》2011,(15):296-296
黑格尔意识到主体原则的确立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通过正反合题的辩证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直接伦理贯穿着市民社会的分解而达到国家的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现代性的问题。市民社会在黑格尔解决现代性问题中发挥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说不尽的"现代性"——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继森 《河北法学》2006,24(12):183-187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体现出邓正来对中国法学(1978年至2004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理论自觉与智性努力.苏力实际上和邓正来一样对邓正来所界定的"现代化范式"进行了质疑.在福柯所诠释的"现代"意义上,邓正来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在哈贝马斯理解的"现代性"意义上,邓正来依然是一个现代主义者."现代性"本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定义"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中,"技术与现代性"是一个重要前沿性学术主题.技术与现代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技术使现代性成为可能,塑造并推动着现代性前进;现代性则提供了理解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现代技术的认识与反思不能脱离其现代性背景.然而,分别以二者为研究对象的技术研究和现代性理论目前却处于割裂状态,主要表现在:现代性理论对技术做了宏观、抽象的本质主义处理,在现代性的制度和文化两重维度中,技术被视作使社会制度框架或者文化认识运作和变化的隐性背景和工具,而没有被置于作现代性主要角色的应有位置.以微观案例分析为导向的当代技术研究则忽视了技术发展的宏观社会结构和现代性文化背景,不足以揭示技术发展动力问题.技术与现代性之间的融通需要跨越宏观和微观、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0.
韦伯的理论建构核心是对"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社会学分析。本文依托"理性化"对其理论触及的现代性问题进行了解读,试图找到一些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启蒙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理精神。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它关系到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现代国家,造就什么样的现代性,亦即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制度与行为方式。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走向,了解西方现代性存在的问题,进而反省中国的启蒙与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超 《法制与社会》2013,(19):224-225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现代性带来的文化转型与多元文化并存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特点。多元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大学生的思想也悄然发生变化。因而,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以及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马列主义文化和中国思想文化精髓的和合形成的交融会通型文化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这对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的不良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西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早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性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带来理性的光明、生产力的爆发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问题。马克思在其论述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现代性”一词,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无不体现着现代性思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为旨归,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性理论,开辟了现代化的新境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现代性逻辑是在"现实—人—自由"的关系性概念中检视其法律与社会理论的各种"建构性"预设的可能性。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现代性逻辑是联结西方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思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中介",它为理解马克思法律与社会思想的论述提供了整体性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视野,为修补马克思自身的"断裂"提供了可以理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的浪潮中,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日益成为一个消逝了的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乡土"更是一种"乡愁",是一个在现代性的"孤岛"安放灵魂的精神想象。农村德育在这样的现代性的遭遇中,也呈现出一种尴尬的际遇,必须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农村语境中,重新定位课程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时代境遇,重新建构课程的对象、资源、目的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变革构成精神生活的背景.现代性在人的精神生活的突出表现是四重遭遇:现代性挑战与精神生活的异化、工具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消解的冲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二元对立、物质富裕与精神贫困二律背反,而精神生活现代性遭遇的救赎良方是四个向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技术社会学诞生于现代性语境中,以技术决定论为基本内核,伴随工业社会和理性主义拓展而形成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技术解释图景。技术决定论现代性意涵的历史诠释中存在着技术与社会对立的二元逻辑张力,从技术与现代性的相互建构论视角透视,揭示出"经验转向"以来对技术决定论的社会维度和技术维度批判的不对称性。技术决定论经历了欧洲起源、美国发展、全球影响的时空展现过程,主要是启蒙的社会进步思潮与现代技术的本质主义理解共同形塑的结果。深入反思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隐含的解释模式,将成为走出技术决定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现代性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现代性问题源起于发达工业化国家,其批判的矛头直指国家深入发展问题。现代性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成为各国发展中必须正视与探讨的问题,并给予具有本国特色的回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是构建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而找到克服各种有悖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的社会问题,在理论上吸收借鉴意义,并能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法的现代性十大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永坤 《法学》2006,(6):74-86
我国法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主要问题一是对何为现代性本身的研究不足,二是对当下法律的现代性问题研究不够。由于我国法律现代性问题面临时空上的双重否定在时间上对历史传统的否定,在空间上对本土法律的否定,这造成了中国法律现代性的实现面临十大困境老师打学生的尴尬、普适性原则与地方性知识何去何从、国家主权与法律全球化的消长、平等与身份的对峙、社会至上与保障权利的对抗、单位金字塔与公共交往理性的不谐、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的抗衡、法律工具性主张和规范性需求的紧张、刀把子定位和司法独立难协、法律统一与地方利益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的每一进步都是以社会主义观念的创新为先导的,而实现法律现代性的主要障碍恰恰是“目的论社会主义”观念。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十大困境,必须实现从“目的论社会主义”到“手段论社会主义”的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原本"出发,深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揭示资本逻辑决定的现代性矛盾;同时,马克思批判作为现代性"观念副本"的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揭示了被现代资产阶级奉为圭皋的现代"理性"、"自由"等只不过是资本逻辑的观念粉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特征:不论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总体性批判,还是以改造世界为指向的实践性批判,或是以世界市场为视角的世界历史性批判,抑或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现代性超越,都指引着马克思揭开现代性的迷雾。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