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犹如晴天一声霹雳,妻子下岗了,我也下岗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五口,咋生活呢?古语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更何况我这不识时务的诗人呢!如果想用那点微薄的不稳定的稿费来养家糊口,无疑是天方夜谭。于是,我拿着作协会员证出入于大公司大企业……又有谁愿意要一个神经质的诗人呢?  相似文献   

2.
人治和法治这个提法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最早提出来的呢?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人治和法治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去年上半年,法学界在讨论人治和法治问题时,不少同志认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一润 《检察风云》2013,(5):66-68
"我像迷途的羊羔,是你把我指引;我像死神边缘的灵魂,是你把我唤醒。今天,我就要走出高墙大门,恢复自由,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我第一个想要见的人,就是你!"这是"死囚"犯程胜于2011年10月从高墙内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提到要见的人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几次绝望中重新树立人生信念,成为一个自行救赎灵魂的新人?  相似文献   

4.
你见过猫上树那种抓挠吗?有时心里就像那么难受。我们也是人啊!就是生错了地方,不知道老天为何对我们有这样的惩罚啊?看着妹妹眼神一天比一天忧郁,我简直感觉自己不配当哥哥。我们还能抱怨谁呢?怪父母把我们生在这里?那是不合天理。我只能怨自己没本事,命不好,生在这么个祖辈穷  相似文献   

5.
对于这场没有写字据引发的经济纠纷,法院应相信谁,又该支持谁呢?  相似文献   

6.
湖北监狱?我既无亲戚也没朋友在那服刑,是谁给我来信呢?我拆开信,哇,三十多页,哪有这么长的信呀。我忙翻至最后一页,看到署名是“杨丹”。杨丹是谁?我根本不认识她。她为何服刑?她需要伸冤还是……我终于想起来了,这是发生在3年前的一桩谋杀案,我曾采写过此案的新闻报道。她因与一个农场场长兼党委副书记有婚外恋情,最后与丈夫离婚,并合伙谋杀了另一个善良的女人……下面这段文字是我根据这个女犯人的信件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幽默大王     
不反对一天晚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上床休息。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原来是一个惯于钻营的人告诉他,一名关税主管刚刚去世,问林肯是否由他来接管。林肯回答说:“如果殡仪馆没意见,我当然不反对。”小麻烦李治一大早打电话给科长:“今天我要晚点才能来上班,我家里有点小麻烦。”“是什么麻烦啊?”“我妻子丢了100元钱,她正在找呢!”“那你为什么还待在那里呢?”“因为我正踩在这钱上呢!”挑刺法官正在审问被告约翰:“你结婚了吗?”约翰“:是的。”法官“:和谁?”约翰“:和一位女性。”法官:“你不要耍小聪明。每个人都知道是和女人结…  相似文献   

8.
人治和法治这个提法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最早提出来的呢?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人治和法治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去年上半年,法学界在讨论人治和法治问题时,不少同志认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据我查到的材料,人治和法治早在公元前5至4世纪的古希腊奴隶制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毕达库斯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第  相似文献   

9.
佘祥林被无罪释放了,法律终于给了佘祥林一个迟到的公正。当我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无辜的佘祥林,拷问滥用刑罚对佘祥林造成的伤害时,还应看到一个死不瞑目的被害人——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吕冲村堰塘里的那名“女尸”。随着佘祥林妻子的出现,那名女尸已不再是被佘祥林“杀死”的“张在玉”。她到底是谁?杀害她的凶手又是谁呢?想必大家和我同样有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律学者凌岩女士受聘在联合国卢旺达国际法庭工作,繁忙之余,特为本刊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大使接见 奔波了很多天,终于要启程了。行前,坦桑尼亚驻华使馆的大使招见了我。“要办坦桑尼亚的签证都要和大使谈话吗?”我带着疑惑的口气问通知我的外交部工作人员。“一般都没有的。”“他要跟我谈什么呢?”显然我问了一句废话,谁会知道大使会跟我谈什么呢。 大使很随和,他说,当工作人员向他请示给我发签证时,他知道我要去他的国家,为当地的和平作贡献,而且是个女士,因此他一定要约见我。当他知道我是个法律工  相似文献   

11.
官场规律     
慧芳 《政府法制》2006,(22):44-46
甲:知道我是谁吗?乙:知道,您不是叫“关大学徒”嘛。甲:不是学徒,是“关大学问”。乙:噢,对对对,我老记成关大学徒。您最近又研究什么学问哪?甲:最近哪,最近我研究当官的学问。乙:当官,您不已经是官了吗?甲:什么官?乙:你以前不是常挂在嘴边上一句话吗?(模仿)“咱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娘胎里一出来就带了个‘关’(官的谐音)字。”还没过够官瘾呢?甲:你说的那都是过去了,现在我要当真官了。乙:噢,要当真官了。甲:这不,最近,我正研究些个官场规律呢。等我研究透了,你就见不着我了。乙:噢,您就死了。甲:死了干吗?乙:您不说等您研究透了,我就见不着…  相似文献   

12.
致人重伤者逍遥法外,谁来保障受害者的权益呢?  相似文献   

13.
“我骗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爱他!”在法庭上听到女方这一番大胆的表白,谁能想到亲手把她推上被告席的竟是她心爱的情夫?而她骗情夫的方式就更加离奇:答应借给情夫50万元做生意,用来借的“钱”竟是90万元冥币。为什么要用冥币假扮真钱,然后又把它丢掉呢?文喜珍说了一段复杂的婚外情缘。  相似文献   

14.
法院审判席上坐着的那个人,是叫法官,还是叫审判员?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好像根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两者难道还有什么实质的差别吗?审判员不是法官,那应当是什么呢?法官不去做审判员,那又由谁去审判呢?实际上,问题远不只是不同的称呼那么简单,真正探究起来,倒真有番说法.  相似文献   

15.
执法花絮     
作为公安局的治安民警,究竟要负责管理哪些行业呢?当您看了以下的几个小故事,也许能够了解一个大概了。然而,其中的感受又有谁能够说得清呢?  相似文献   

16.
我是检察官     
“我是检察官”,当我随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平淡平凡的——它仅仅是我的职业,就像平常人的职业一样。“我是检察官”,当我略加惦量和思考,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份责任和一种自豪——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名字,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是检察官”,当我想起古希腊的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再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惊恐和不安——不由自主地轻声自问:我合格吗?我称职吗?我能让供养我的百姓满意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们思考和追问自己的人生意义时无法绕开然应比业余的更专业,更纯正,更地…  相似文献   

17.
谁能想到,一幅漫画会招致一场旷日持久的迫害?谁能想到,这场迫害会历时十年?谁能想到,同情者也会被株连?谁能想到,受害者竟被诬为精神病并被强送到精神病院?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堂堂执法机关——芜湖市公安局。“给我做人权利,还我清白与尊严!”不屈的王俊峰在呼喊,愤怒的群众在呼喊!  相似文献   

18.
我老早就想写一篇歌颂法官的文章。法官的许多感人故事常常让我夜不能寐。可是从何写起呢?法官的生活注定是清贫而寂寞的。公正司法是工作本分,不贪不占、不偏不倚是职业要求。再加上我所在的法院藏在深山,又有几人知道呢?法院尚且如此,法官就更是沉寂在生活的底层。悲哀得很。我所在的泸州法院系统近千名法官,从头数到尾,硬是没能拎出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人物来。把自己锁在书斋里,我冷静地搜索记忆中那些早已生根发芽的往事。谁知越想心里越没底,在究竟写谁的问题上犯了难。就拿我所在的泸州中级法院来说吧,五年目标,三年跨越,从全省后进冷…  相似文献   

19.
幽默     
谁干的好事水手在海上航行了两年,休假回家,见到妻子正在照顾一个初生的婴儿。谁干的好事?他问,是不是我的朋友麦克?不是。他妻子回答。那是不是我的朋友鲍伯?  相似文献   

20.
正两代人的思想、观念最容易在餐桌上交汇到一起,教育孩子,餐桌往往是有心的父母因势利导的好地方。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母亲立下了餐桌上的一些规矩。父亲奔波在外,不能按时按点回家。围在餐桌边,我们只有等待,哪怕饥肠辘辘,都要等到父亲回家一起用餐。有一次我忍不住说:"等什么啊等?父亲吃父亲的,我们吃我们的。"母亲温和地说:"你父亲为谁辛苦?为谁奔忙?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连吃饭都不愿意等一下父亲,还期望你能回报什么呢?"从此,等齐家人或客人一同进餐,成为家里的老规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