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上,张申府的哲学活动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张申府关于罗素哲学的研究、关于辩证法的研究等,无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八骏图》、《边城》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沈从文是20世纪30年代“京派”的重要作家,他所独辟的“湘西世界”,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永恒意象和美好的回忆之一。1031—10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3.
战后中苏关系史研究是冷战时期国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陆续出版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文选等一系列重要文献资料和一批传记、年谱、回忆录和访谈录(台湾也开放了部分新的档案材料)。90年代初,俄国发表了大量涉及苏中关系的回忆录和采访录,特别是解密了~批有关战后苏中关系问题的重要档案文献。这些原始档案材料和口述史料的披露和传播,把中苏关系史的研究引向了深入。在中国、俄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者对这批新材料进行…  相似文献   

4.
费正清与拉铁摩尔都是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转型时期的主要推动者.费正清作为学院式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创始人,其学术贡献主要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30年代则可以看作是他学术积累的重要时期(包括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在哈佛大学任教),而在这一时期,拉铁摩尔以其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实践活动堪称30年代美国中国研究的"领军人物",并以《太平洋事务》为主要阵地推动了"单枪匹马"式的美国中国研究.今天,我们研究这位在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中曾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并赋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对促进美国中国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先后创作《边城》、《湘行漫记》等经典名著,成为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沈从文热不断掀起。1988年,凌宇撰写完《沈从文传》,这是国内作者写的第一部沈从文传记,所写的部分章节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紧接着,凤凰县举办研究沈从文的学术讨  相似文献   

6.
马社香整理的《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出版了。这部书以口述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一批老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大批人”,他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为人民服务为个人行为定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批人,既是毛泽东思想培育造就出来的,也是蒋介石帮助淘汰锻炼出来的。我们党、我们民族以有这样一批人而改天换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近代帝国主义的压迫蒙骗中站立起来了。这一批人也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热爱和平成为新中国的民族精神。我们既要为彪炳史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骄傲,也要为以毛泽东为首的这样一批具备高风亮节的中国共产党人而由衷地自豪。《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颇有力度地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的“新生事件”,40年代的新疆事件,50年代妇女战线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60年代初“粮食短缺”的症结,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教训的一个个重要侧面,有力地证明了任何一个民族及其文化都有资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已经证明:民族虚无的思潮、劣等民族的怪论是帝国主义殖民宣传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尤敢 《党史博览》2007,(3):26-27
一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音乐家麦新,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曲家、音乐活动家.他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作词、作曲)、《只怕不抵抗》(作词)、《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作词)、《保卫马德里》(作词)等优秀作品,以及他在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的突出贡献和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牢固地树立了他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一所谓"一桩理论公案",是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批判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冯友兰先生在旧中国、新中国都是哲学大家。冯友兰(1895—1990),河南南阳唐河人,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临时主席。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期,学者郭湛波在其专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论及李大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时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  相似文献   

10.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重要代表和存在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20世纪非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就必须对技术问题深思,这便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1954年《技术的追问》一文的发表,技术开始成为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同一与差异》、《走向语言之途》,特别是1977年《关于技术的追问》文集中有许多对技术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11.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张申府(1893-1986),原名张崧年,河北省献县人,1917年,北京大学肄业后留校任教。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张申府开始给《新青年》写稿,受到陈独秀的注意。1918年,张申府在授  相似文献   

12.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张申府(1893-1986),原名张崧年,河北献县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升入本科,先学哲学后学数学,并留校任教。同年,张申府开始给《新青年》写稿,受到陈独秀的注意。1918年下半年,张申府出任《新青年》编委,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新思想、新科学的文章,并逐渐与陈独秀相知相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不少报刊曾披露过英国人勃沙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早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以下简称《批注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毛泽东从30年代到60年代,尤其是延安时代的一些哲学思考的专集,对于研究研毛泽东哲学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因而也引起了哲学界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对此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5.
张申府是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创立元老,为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建设做出过突出的历史贡献。文章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历史的考证,阐述了张申府在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旅德共产主义小组以及中共旅欧总支部期间的政治活动,对张申府为创建中共早期党组织所立下的汗马功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正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于1909年出版,至今已逾百年。它在保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对《唯批》的争论一直不休,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有人说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及当时其他一些小资产阶级哲学学说的评价过时了,这些评价的方法也过时了,甚至认为《唯批》中列宁的观点是"对粗陋的18世纪唯物论的一种抽象的认识论的保卫"。这些质疑的声音不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的领袖传记出版热中,外国人写的中国领袖传记曾相当走俏。我常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一些青年同志也不时问到,为什么不见我们中国人写的领袖传记问世。《周恩来传(1898—1949)》是建国40年、建党近70年来,我国第一部大型领袖人物传记。它的出版,使广大读者翘首以待多年的愿望开始得到了满足。这也是一枝报春花,它预示着不仅《周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殊品格的经典著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代表性著作,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实践论》《矛盾论》对19世纪30年代民族问题的呈现、民族解放道路的探讨以及解决民族问题思想方法的阐释,其中隐含了特殊的民族视野。深刻体会《实践论》《矛盾论》的民族视野,不仅对于正确评价《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16,(7)
正50年前,提起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还没有多少人知道;50年后的今天,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已跻身全国重点学科的队伍,在国内的马哲论坛中占有重要一席。这其中,不能不提到的一个名字就是张奎良。他是20世纪中国知名哲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学及科研团队的领军人;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的推进者之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的中国观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们经历了从尊敬到轻视再到同情等几个时期。他们从最早接受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到认为中华帝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变得沉沦和腐朽,进而得出中国人迷信、落后、封闭、软弱和怯懦的结论。他们对中国人的性格和道德进行了贬低式的评价。《中国总论》较为全面、在某些方面较为客观的反映了美国人的中国观。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地》、《西行漫记》向美国阐释了一个真实客观的中国,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