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的主张,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而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然而对于《老子》中的"无为",向来曲解颇多,如指责其消极保守,"人君南面"的谋权术,或是"愚民政策"等等。本文将忠实于《老子》文本,同时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针对以上几种误解,对老子的"无为"思想做一个简要但不妄为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张昭,五代时河间人,著名史学家。据《宋史》等史料记载,张昭7岁能背诵古乐府、咏史诗100多篇,不到20岁即遍读"九经",先后在后唐、后晋任职,宋朝初年任吏部尚书。后唐明宗之时,张昭上书皇帝,提出了著名的"八审"之说,常被后人提起。细细品读"八审",对今人为官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委任审于材器",即用人要审查其才器,做到知人善任。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把"美"字换成"人才",也同样适用。为官者用人,不能因为下属有缺点就弃而不用,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关键是能够用人所长,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之各得其所、扬长避短,这样必然会造就成所在岗位的一个骨干,这与"世间不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是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非法传销行为的刑事处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法传销在日本一般称之为"老鼠会"或"多层次营销法",在非法传销组织中,居于上位的成员不用劳动也能得到比其他成员更多的利益,这种不劳而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刺激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投机心理。非法传销如果不能吸收新的会员,从其处获得金钱来维持经营就会面临破产的境地,而一旦破产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于组织最下层的"最后一只老鼠",他们都将落到血本无归的境地,"最后一只老鼠"并非是一个人而是大多数人。日本的《无限连锁会防止法》较为详细地规定了非法传销的构成要件以及处罚基准。  相似文献   

4.
杀邓析者何人?驷歂抑或子产,历来争论不止。《左传》记载邓析为驷歂所杀,而《吕氏春秋》《说苑》等文献明确指出子产杀邓析。从文献考证、史实辨析和文字训诂三个角度来澄清这一争论,可得出结论:子产与驷歂并非一人,"杀"邓析者是驷歂,而"诛"邓析者是子产。"诛"并非"杀",争论的出现正是因为混淆了这两个字的意义。其次是邓析因何被杀的问题。有论者认为,邓析是摇唇鼓舌、淆乱是非以谋私利的"讼棍"。事实上,司法与礼法、个人与权威以及逻辑推理与取譬思维之间的冲突,才是邓析被杀的深层原因。法家和名家通常被礼乐文化目为小人,而邓析兼有名家、法家的双重身份,必然为主流社会所不容。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从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作为一个偏正语词,"宪"是"法"的修饰词,"宪法"有"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时还指称一种治道与治法,但仍无"根本法"之义,仅蕴涵着人们对法的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6.
正在《2009年公民税权手册》一书中,对税的本质作了概括:"表面上看,税的收取和使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但背后蕴含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权利是否平等、是否存在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特权阶层、人们的聪明才智是用于创造财富还是去争取特权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纳税人纳税人,是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前期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身影"。这个"身影"有时很庞大,"百年奥运"于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时就是如此。据《南方周末》报道,在当时的洛杉矶,"多达66%的市民反对用纳税人的钱举办奥运会";而未经纳税人同意,洛杉矶市政当局根本不敢去掏财政腰包。这样的局面,逼迫美国人"把此届奥运会交给私人操办"。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权利理论的研究,无疑是基于权利(广义上也包括"人权")的极端重要性。权利及其法律制度是人类安排社会关系、社会秩序与个人生活的一件杰作。至少在现代的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权利概念无处不在,它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根深蒂固,以至于不能想象没有它会怎么样"([美]理查德·达格尔:《权利》,载[美]特伦斯·鲍尔等编:《政治创新与概念变革》,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而它最重要的价值,就像范伯格所言,"拥有权利能使我们‘像人一样地站立起来'能够与他人直接进行对视,并且在某种根本的方面感受到每个人的平等……而所谓的‘人的尊严'可能就是人们所承  相似文献   

8.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法的本质问题是法律科学的核心问题,"统治阶级意志是法的本质"长期成为我们法学教育中一个基本的概念被传承着。但是本文认为,并非一切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对立的社会,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并非全然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统治阶级意志论"也并不能涵盖当今一切社会形态的法的本质。据此提出,"一定阶级意志"为法的本质更为周延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但书"但是有关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阴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四十五条、第五十三条和第一百零三条均有《涉及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材料……》之规定.按刑诉、民诉两法所用"阴私"与隐私",都是指男女间的私生活以及奸情方面而言,内容一样,在法律用词方面,似以统一为宜.个人意见,用阴私为当.因为"隐"有藏匿之意,"隐私"往往易于使人造成错觉,认为隐私案件是指藏匿起来或者不显露的案件.而"阴"字含意较为明确,使人一望而知,"阴私"案件是指什么案件.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国《婚姻法》颁布60周年。1950年4月,刚刚从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共和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毛主席曾称《婚姻法》是"有关一切男女利害的、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根本大法",足见其之于任何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婚姻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对婚姻关系的法律调整,涉及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切身利益。恐怕没有哪一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能像《婚姻法》这样牵动着亿万人的视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征求意见稿修改过程中人们不同的认知理念、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激烈碰撞,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现代社会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生动画卷。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的历任总统和国务卿,即使不怎么关注时事的人,都能点出那么几位,可对于美国政府司法分支的各位"领导"呢?我们乎一无所知,至少可以说知之甚少。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很多译著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最高法院的兄弟们: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要案审理纪实》《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等等,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虽然可以终身任职,也并非长生不老,要想了解现任大法官的故事,还得看这本:《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犹太教有则谚语,"律法书有七十种面貌",由于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不可能令每个人满意,也由于法院的"不告不理"让大法官不能"主动出击",更由于大法官们的淡泊恬退,即便在美国,国民对他们也并不熟悉,评价也不是"一边倒",称道者说他们是"美国宪法的守护  相似文献   

13.
学界和实务界对"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根据《刑法》的立法原意,"不认为是犯罪"的含义不等同于"不是犯罪",而是指一种特殊的构成犯罪的行为。根据对《刑事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结构解释,"不认为是犯罪"是应当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之罪与"一般违法行为"之非罪的界限不清、"无罪羁押赔偿原则"之"无罪"的含义不明是学者们对该刑事赔偿豁免情形持异议的主要原因。为统一理解,避免同案不同判情形的再发生,可以考虑完善相应立法。  相似文献   

14.
元朝初年,官吏无俸无禄无公田,吏治腐败。后随着养廉 制度的完善,法律当中有关赃罪法的规定也渐成体系,遂使奖 善与罚恶同行共举。 元朝人徐元瑞曾在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撰成《习 吏幼学指南》一书。在该书中,徐元瑞对"赃罪"及有关的术语作 了精确而详实的解释。 所谓"赃罪",是指"犯赃滥致罪者"。赃,"财利谓之赃","纳 贿曰赃";滥,"猥杂曰滥",即打乱或破坏法律所规范的社会秩 序谓之滥。总之,赃罪是指为获取金钱财物等经济利益而触犯 法律的行为。赃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人,赃罪的核心内容是非 法获取钱物或其他经济利益。一言以蔽之,赃罪即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物,从里面打开是生命"。遭遇心理危机时,人就像被困住了一样。努力自我成长,就是用内力突破困住自己的"壳",获得一种更有生命力的人生状态——心理力量,使自己更加强大,对生活更富有激情。如果在困境中裹足不前,随着主观体验到的外界压力不断增加,鸡蛋壳会因为越来越承受不住压力而破碎。  相似文献   

16.
法本善良     
自古以来,"法"在国人眼中是以刑罚酷烈为其本色,它是对内的暴力,是一种制裁,是早期氏族间征诛的产物,以达到"夫法令者所以诛恶",其意是要"禁暴止奸",使百姓"畏而知警,免罹刑辟",形成一种"刑乱邦、用重典"的治国模式。同时法家的所谓法律理论,根本上也是刑罚理论。民众谈法色变,视讼诉为畏途,甚  相似文献   

17.
《诗·小雅·巷伯》《节南山》《大雅·崧高》《烝民》《鲁颂·閟宫》的"叙述者"皆采用在卒章"自述其名"方式"显志"的叙事结构模式,即在叙事文本中以"真实作者"替换了叙述者"我",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开的叙述者",其共同特点就是叙事主体显性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由此而开创的在诗歌叙事文本中"卒章显志"的叙事模式,对后世中国诗歌乃至个体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宣称,"唯有变化是永恒"。在《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这位站在世界商业模式最前沿的时代巨擘眼里,"免费"就是这样的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正如作者所说,"互联网上无穷大的货架空间使得‘长尾’式多样化的产品销售成为可能……要想得到海量的货架空间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把货架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李永军 《山东审判》2003,19(3):9-19
一、重大误解与错误的概念辨析误解与错误是否为同一含义?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民法严格区分错误与误解两个概念。错误是指表意人非故意的表示与意思不一致;误解是指相对人对意思表示内容的了解的错误。但从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的立法来看,却均用“错误”而不用“误解”(如《德国民法典》第119条、《法国民法典》第1110条、《日本民法典》第95条、《瑞士债务法》第23条等);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用误解而不用错误。这二者的内涵与外延,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半生缘     
张爱玲的小说为人们所喜爱,看完根据她的小说《十八春》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半生缘》,更增加了人们对女主角曼桢的同情,而她那经典的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么心酸、无奈与感伤,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当人们无法保留住逝去的婚姻时,往往会借助于外力,更有人求佛算命,甚至"做法",我就见过当事人为了让丈夫断了桃花运,而买来黑曜石狐狸摆件放在床头的事,让人啼笑皆非。这其中,最能安抚人的话就是佛教的"缘分"说,两个人的姻缘走到尽头,就无法再挽回。我下面介绍的这个案例说的却是另一种"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