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敏 《中外法学》2013,(3):571-582
根据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后所制定的《新界条例》第13条第一款之规定,香港法院在处理新界土地诉讼时得适用中国传统法,即清律及习惯.2002年,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的"邓光裕堂案",历时数年、无数次的法庭辩论,于2007年作出终审判决,支持了张伟仁先生的专家意见-族产不可分割和让与的"通则".这一通则是经由上千年的社会生活逐渐形成的"活法"(livinglaw),涉及伯尔曼所说的"代际关系的法律",且为制定法即"国法"所认可.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理"人情"与"国法"之间的互动与"并行不悖",而非贺卫方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社会官员在对纠纷作出裁判时"经常地将所谓天理人情置于国法之上".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多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社会学派认为法是由一组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构成的,不但包括国家法,还包括日常生活规则等等行为规范,即认为法律是多元的;同时认为法律是在人们法律观念支配下实施的社会行为,即认为法律是行动中的法。本文试图以法律社会学派理论为指导,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运作过程来分析中国传统法律的多元化现象实质。一、多元的法概念中国古代法观念包括“人情”、“天理”、“国法”三个部分。其中人情乃人之常情。天理乃“伦理纲常”。国法,即当权者制定的法律条文。在这三者中,以人情最重要,天理次之,国法排在最后。只有情理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纵观历史,国法、天理与人情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仅制定法律“必协情理”,“不能舍情理而别为法也”。而且在法律的施行中要遵循“败法乱政不可,违情不可,力求情法两尽”的原则,所谓“一代之法,不徒在立法之善,而在用法之得其平”。可见,“情法两尽”是中国传统法律施行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川岛武宜的“法意识”为主要介绍内容,主要从日本民众的法意识所折射出来的权利意识和诉讼意识为主要的切入方面,并结合我国国情概括分析了我国法意识的主要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家法与国法的相关性探析张佩国刘立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有两个价值核心,即“天人合一”、“家国同构”,分别反映了人与自然、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价值原则,其基...  相似文献   

6.
日本于1987年5月23日制定了《关于外国律师办理法律事务的特别措施法》,就外国律师在日本开业即取得“外国法事务律师”资格的审批标准及其办理法律事务的范围等作出了规定。由于近年来“律师业务的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法律案件的增多,为使涉外法律关系更加稳定,放宽有关外国法事务律师的审批标准的对等原则,使有关对外国法事务律师与(日本)律师共同开业等外国法事务律师的活动的限制合理化”,日本法务省经与日本律师联合会等协商,向日本国会提交了该法修改草案,于今年六月获得日本国会通过。其修改要点如下。第一,放宽了该法中…  相似文献   

7.
秋天 《中国律师》2006,(3):76-78
“关注典型案例,促进法制改革”是中国法律人的不懈追求。2005年,有许多影响性诉讼进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各界特别关注。在这些案件被呈现、被讨论、被解决的过程中,写在纸上的权利被激活、法制理念被宣扬。我们所说的“影响性诉讼”是指能够在较大范围和一定深度上影响立法、司法改革和人们法治观念的诉讼。“影响性诉讼”的作用不仅仅是化解个案,并影响类似案件,更重要的是宣扬法治理念,向民众普及法律知识,起到推动司法与立法完善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性诉讼的社会影响,实现全国律协作为法律职业团体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宗旨,全国律…  相似文献   

8.
《商务与法律》2006,(3):53-53
巴西联邦最高法院2006年6月7日作出裁决,要求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处理与客户关系时必须遵守《消费者保护法》。巴西《消费者保护法》于1990年生效,禁止企业在合同中强加“霸王条款”。2001年,代表银行界的巴西全国金融体系联合会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停止在银行业实施《消费者保护法》,并要求根据宪法另外制定规范银行业的法律。该案2002年开始审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传统诉讼文化中,"天理、国法、人情"是传统诉讼的价值选择,古人从"天理、国法、人情"这三者的关系中更好地把握了解决纠纷的最佳方式."无讼"的诉讼理念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与"天理、国法、人情"相互交错,为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讼"和传统诉讼中的情理因素的实质都是古人追求"和谐"理想在法律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陈会林 《北方法学》2011,5(2):119-127
"招夫养子"是从宋代即有文献记载的民间习俗,从有关"招夫养子"诉讼的批词和判词来看,在中国传统司法中是直接适用民间法,把民间习俗当作"法"来对待的。在古代中国,习惯法作为一种法律渊源,是以"人情"为进路进入到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总体适用规范的国家司法之中的。  相似文献   

11.
郑金刚 《法制与社会》2012,(14):287-288
影片《秋菊打官司》因凸显了中国法制建设中诸多问题,已引发不少法学、社会学学者关于法律本土化的讨论,而从影片中诉讼当事人秋菊逐渐失去表述机会的过程与原因,同样反映出传统诉讼模式与现代司法诉讼程序的冲突,刚性的司法制度成功地将传统的“诉冤”模式排除在现代诉讼程序之外.  相似文献   

12.
“复仇”制度作为宗法伦理社会的伴生物,孝义是其得以产生并持续存在的精神基础。离开了“孝”,“复仇”制度便不可能产生和长期存在下去。在对“复仇”的态度上,各朝代的统治者从一定程度的肯定到逐步的限制,到最后的明令禁止“复仇”。其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儒家孝义思想与传统中国国家司法主义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虽然“复仇”制度在国家司法主义的挤压下活动的空间大大的萎缩,但对“复仇”制度禁而不止的现象却与封建社会相始终。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破除“人情大过国法”的观念,除了在理论上进行宣传“法律至上”的观念,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意识以外,更为根本的是加速我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史友兴 《法庭内外》2008,(12):27-29
一家公司成立时,约定公司股东退休前因被免职即法律上所说的“除名条款”。那么,这样的除名条款在法律上有效吗?江苏省镇江市审结的因“除名条款”引发的股权纠纷案件,对此作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4.
“情理”是中国传统诉讼申极具特色而又颇为重要的因素。笔者在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发现.美国司法中的“公平正义”与我国古代“情理”的内在相似性。笔者试图通过时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具有巨大时空距离的司法价值内核的比较,发现传统资源中一些与当代司法中暗合的有益成分,借以反思中国古代的“情理”在现代法治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通常情况下,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事业单位,当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或发生争执时,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作出裁判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但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往往也有这样的情况,即他的民事权益明明受到侵犯,而他并不提起诉讼。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以常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不敢提起诉讼,其中多数是老者、弱者,如子女不赡养老人,老人怕告了子女后更受虐待;一类是无力提起诉讼,其中有的是因病残,有的是因无诉讼行为能力;还有一类是不便提起诉讼,其中有的是“关系户”怕搞坏关系,因受损失的是国家或者集体,是否起诉与其个人利益无关。  相似文献   

16.
李旺  王露 《清华法学》2023,(2):191-208
各国关于判决效力的规则不甚相同。一国只要承认外国判决,就需要决定适用何国法律确定外国判决在本国的具体效力内容。英国主要适用判决承认国法即法院地法确定外国判决在英国的效力。这种“效力等同论”源自主权主义,依据程序问题适用法院地法原则,并不利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遭遇障碍。适用判决作出国法的“效力延伸论”被广泛运用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判决公约》草案、欧盟与美国的立法司法实践当中,以国际主义与礼让原则作为理论基础,能够较好维护当事人的合理期待,促进作出国与承认国之间的互利互信。我国采用外国判决的效力等同论,基于这种规则存在的弊端,未来宜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考虑适用判决作出国的法律确定外国判决在我国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和谐及和谐社会已成为十分凸现的论题。“情理法”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和中国人建构其所认同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情理法”抑或“情”“理”“法”进行语义上的分析和梳理,再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角度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从而启示我们对当下我国学界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行反思。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审理民事和经济案件收取诉讼费用,其中包括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时,当事人交纳的案件受理费和财产案件当事人应当交纳的案件审理费,即通常所说的“其他诉讼费用”,如鉴定费、勘验费、诉讼资料副本制作费,以及证人的误工补贴和差旅费等.1989年6月,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中指出,“其他诉讼费用”也包括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诉讼费用(第四条).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一部分“其他诉讼费用”如何理解,其界限  相似文献   

19.
前言2004年,日本对《行政事件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这是该法1962年制定以来的首次实质性修改,可谓酝酿已久、倍受瞩目。本次修改的内容之一是对“公法上的当事人诉讼”进行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确认诉讼进行明文列举。该法第4条规定:“本法中的‘当事人诉讼’是指,关于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与“非讼”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非讼”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普遍以诉讼为非的固定观念。“非讼”意识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和抱持,甚至在现代中国,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非讼”意识仍然普遍存在,成为当前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极大障碍。近年来,也有些学者曾对中国人诉讼意识淡薄的问题作过历史的分析和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笔者以为一些简单的归纳总结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种违背法律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