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制度变迁模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两种模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现实世界明显不吻合。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交互式或互动式制度变迁才是最典型、最普遍的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初期,制度经济学几成一种理论时尚,尤其是有影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多与制度经济学沾边。学者们或将诺思、科斯、张五常等经济学大师的名著译成中文,或对制度经济学理论进行介绍,毫无疑问,制度经济理论的兴起显然与中国正经历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有关。学者们都试图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改造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能否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效率?私有化是否是国有产权的唯一出路?企业竞争的优势、竞争的源泉到底在哪里?可以肯定地说,目前无论是翻译运动的杰作,还是国内学者的争鸣,均未切中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制度变迁的效果主要由制度变迁的方式决定。区分制度变迁的方式存在三个模型: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与供给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自发演进的制度变迁和人为设计的制度变迁模式;激进式变迁方式与渐进式变迁方式模式。本文对制度变迁方式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指出目前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理论还在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正彪  文峰 《思想战线》2004,30(4):19-23
制度结构效率是评价制度整体优劣的重要依据。静态的制度耦合状态决定静态的制度结构效率。在制度变迁过程中 ,适应环境变化的均衡的制度变迁是动态制度结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已经降低了制度的结构效率。为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必须转换制度变迁路径 ,优化制度结构 ,提高制度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与中国制度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就从制度变迁层面提供了一个考察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视角。当前区域政策理论忽略了对制度变迁中区域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影响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研究还不完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引入,对区域经济学在区位理论、研究方法、主体定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经济研究也将对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家理论的研究方面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6.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以现实的人的行为假定为基础,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引入交易成本和产权这两个重要范畴,建立了将制度内生化的经济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观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制度结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等制度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7.
孙晓青  刘晓峰  包英春 《前沿》2007,(3):155-157
新制度经济学概括了制度的功能,阐述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我国行政契约的模式选择,揭示制度变迁与行政契约彼此之间的转换机制,并确立行政契约模式选择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诺思的制度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为制度变迁理论。这一理论将制度视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分析了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强调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以及可能因低效的制度变迁导致的经济停滞。通过介绍诺思的理论找出其中的科学内涵,表明其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最后指出这套理论的缺陷,尤其是在对待私有产权制度时的狭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建国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变迁具有政府推动为主的供给主导型特点,但也存在需求诱致的成分。现阶段,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还取决于制度供求双方进一步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0.
宋晓林 《前沿》2007,(10):131-133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变迁是路径依赖的。行政体制变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这正是我国历次行政改革最终都陷入"怪圈"的原因。路径依赖的克服并非易事,它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更取决于改革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效率与公平角度看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着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但是两者的“博弈”过程,也揭示了一些规律性的互动原理。一个社会的发端往往是从效率优先原则起步的,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公平问题就突出起来。在效率与公平这对矛盾中,效率一般占据着主导地位,效率的提高决定着公平的程度,效率优先的原则是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体现。土地作为社会制度安排中的一种,按理讲,也应遵循上述一般规律。但是,建国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却有悖于两者的一般性规律。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与其说是尝试不同的制度安排的过…  相似文献   

12.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政府行为差异与推进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视角,对省管县体制改革动因、政府行为差异进行了理论逻辑和现实情境的阐释,并从省管县幅度、行政区划调整、创新主体、核心制度和配套改革等方面提出制度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者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二是制度如何起源.诺斯作为制度变迁理论的杰出代表,前期将制度视为外生变量,基于新古典的、静态的分析,致力于回答前一个问题,其观点集中反映在经典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后期将制度内生化,基于演化的、动态的分析,试图回答后一个问题,其观点集中反映在《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中.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这种变迁,使其制度变迁理论更加完善的同时,也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演化经济学强调对事物新奇性、多样性和制度变迁的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演变有着独到的见解,二者有着某种层面的关联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无论是在本体论研究,或是在反对还原论的方法论上,再或者是在生物学隐喻标准上,都是密切相关的,二者有着相对于西方经济学更大的结合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的供求关系,分析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及教育行政制度的特殊性,进而指出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创新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地矛盾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效率高低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关键变量、社会公平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倒向砝码 ,因此 ,人地矛盾的有效缓解、促进效率的制度构建、社会公平的必然兼顾就构成展望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的思维逻辑链条。本文认为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拓展农地制度的选择空间 ,合理界定产权是完善家庭承包的当务之急 ,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是改革农地制度的长期任务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具有由政府主导的典型特点。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可以对我国农村金融成长过程进行合理的解释。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成长缓慢是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个体三方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黄澜 《人民论坛》2010,(9):115-117
国企改革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国企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围绕着产权改革、制度变迁等问题,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廓清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模糊认识,可以为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分权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胡敏  陈阿江 《前沿》2004,(12):46-48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这一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 ,并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制度变迁主体的“成本—收益” ,从国家的角度 ,分析为什么能够将之在全国进行推广 ;最后 ,对当下国家将面临的新一轮的农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理性选择的视角理解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其制度变迁研究受到理论资源的深刻影响。理性选择理论是该流派的理论内核,塑造了制度变迁的典型解释,后者具有功能主义、非历史性、集体利益导向、忽略观念性因素、低估权力不对称等缺陷。理性选择理论的修正、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析工具的引入则催生了制度变迁的多样化解释,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典型解释的缺陷,并提升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对非正式制度、制度演化、内生变迁的研究潜力。未来的研究必须处理好制度功能与制度生命力、理论内核与理论边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