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600年前明帝国遍布全国的军屯哨所,早已湮灭无迹,而贵州高原腹地留下的屯堡人和  相似文献   

2.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地戏的产生与延续离不开屯堡人。屯堡人保存了地戏,而地戏又增强了屯堡人的依托感和内聚力。屯堡人定居  相似文献   

3.
古城楼、古城墙、古宅院、古街、古井、古碑无所不在的历史遗迹散发出厚重的文化气息 ,使锦屏县隆里这一地处偏僻山乡的明代军事屯堡被列为中国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在贵州合作建设的 4个生态博物馆之一。从明代朱元璋为加强中央王朝对西南的统治而在隆里屯军筑城至今 60 0多年历史。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流放至此留下了王昌龄墓、状元桥、龙标书院、状元祠、状元亭等大量历史遗迹。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岜沙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 ,都柳江边 ,距贵州省从江县城八公里的山顶上 ,由 5个自然寨组成 ,共 42 0余户 ,总面积 1 9平方公…  相似文献   

4.
试论贵州屯堡文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屯堡文化是具有浓郁特色的贵州汉民族地域文化,是研究汉民族开发贵州的珍贵民族学研究资料。本文对屯堡人的形成及一些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研究,认为屯堡人最初形成于明初对贵州的军屯,其后汇融了大量陆续进入屯堡地区的汉族移民;文章分析了屯堡人在居住、艺术、服饰、语言、习俗等方面文化的表征,指出屯堡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受特殊历史人文环境、社会组织结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贵州省约有370多堂。  相似文献   

6.
屯堡文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屯堡人”是清代废明代卫所屯田制后对分布在贵州省黔中地区明初屯军后裔的专称,至今比较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南汉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叙述了屯堡文化的诸种特征。  相似文献   

7.
屯堡乡民社会的历史变迁直接影响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自明清以来,屯堡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兴盛,最终走向衰落的变化过程。在这种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的民族关系同样经历了由对抗到融合,再到对抗,最终走向融合的变化过程。而今屯堡人保留和编撰的家谱、族谱的相关忆记充分见证了六百多年以来屯堡乡民社会的历史变迁轨迹,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安顺屯堡人是600年前江南汉族文化的鲜活样本.这个特殊的汉族群体,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明代卫所屯田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安顺的地域,汉代已开始少数的屯田,据<元史>所载,元代今安顺一带已有屯军.明代大力推行的屯田制度促进了安顺屯堡的形成,同时也造就了安顺屯堡人群体.不过屯堡人的形成并非单一的,而有着复杂的演进过程.一般说安顺屯堡人是指这个妇女还保持"凤阳汉装"的汉族.随着卫所的解体,屯堡村落化加快,出现了屯堡区域的居民.对于屯堡人的考察.应从历史现象、文化现象、生活习俗、社会发展变迁等层面来审视.  相似文献   

9.
从屯堡方言语音的历史层次来看,屯堡人的族群来源地是今湖北东部,江西北部,鄱阳湖周边一带。同时,屯堡方言的内部差异反映了屯堡人不同历史层次的来源及内部分化。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07,(11):46-48
盛夏六月,党的生日前夕,记者随湖北省政协机关党员干部,赴河北等地参观学习,4天当中在华北腹地纵横1000公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的"屯堡"(túnpù)特指贵州中部地区明初屯军后裔及其他陆续迁入该地区的汉族移民居住的广大村落.屯堡村落至今分布面积1300余平方公里,有村寨300余个,人口40万人.其中屯堡聚落及屯堡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今安顺市的平坝、安顺、镇宁、普定4县.  相似文献   

12.
屯堡水利文化遗产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鲍屯明代水利文化遗产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该水利工程的延续,反映了屯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分析鲍屯水利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乡愁情怀,对该水利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思考,期望通过对该遗产的旅游发展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同时为游客打造一处体验传统乡村社会美好生活的梦中家园。  相似文献   

13.
安顺的百里屯堡文化圈分为以平坝县天龙镇一线为中心的东营区域和以普定县马官镇一线为中心的西营区域。目前东营区域的花灯多以民间传统"灯夹戏"形式呈现,而西营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马官镇为龙头的诸多屯堡花灯民间群体组织,呈现的花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丰富多彩,并在屯堡花灯音乐的挖掘、传承、发展和创新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本文将以马官屯堡花灯为例。浅析西营区域屯堡花灯音乐的流变及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从汪公等民间信仰看屯堡人的主体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结合部分历史资料和屯堡人的口碑传说 ,分析了屯堡人当中的一些民间信仰 ,认为这些信仰反映了屯堡人的主体来源是明代的江南一带 ,并同时分析了汪公信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屯堡方言岛形成的外部原因就是屯堡文化得以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原因;清代移民所带来的方言对贵州早期汉语方言的重叠覆盖和土著民族语言的包围是屯堡方言岛形成的内部原因。早期屯堡方言对早期贵州汉语方言的形成以及今天贵州汉语方言的区划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屯堡文化作为汉民族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受到了国内外的较多关注。文章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从旅游吸引物、开发条件和经济社会效益三个层面对作为旅游资源的屯堡文化进行分析评价,意在供从事屯堡旅游研究和实务工作的相关人员有所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7.
六百年的延续与变易--屯堡文化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屯堡文化的研究热中,人们往往关注了它的保守及特殊性,却忽略了它在传承中的变易及两种以上文明接触的普遍规律.文章提出了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两大前提和四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认为应从历史的合力中去探寻屯堡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地方历史文献对屯堡人的记载 ,结合“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及研究 ,进而论述了屯堡人的判断标准、自识与他识、文化传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7年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节的参与,思考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屯堡文化,如何进行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20.
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本文通过明代滇、黔移民特点的比较,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对屯堡人及其文化形成的原因作出新的探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